先秦|道德经·道经【1】-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说明,那么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名”,如果能够用语言来表述,那么就不是用来命名恒常之道的“名”。
说起道德经我也就记得这一句,但从来没有深入理解过,浅显的自己理解一下,道是老子学说的世界之本源,不能描绘什么样子,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人是不可能用自己的五感去直观感受到的。
如果自己理解,这个道是更高维度的一个东西,道之于人,类似人之于蚂蚁,蚂蚁的世界里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勤勤恳恳筑巢,工作,而有时候一个人类孩子都能给他们造成毁灭,没意识的一脚就踩死一窝。
人生而应该有所敬畏,不是万能的,也许真的有一个眼睛一直注视着我们,只不过他没有心思对我们做什么。一个无心之举便能毁灭一群人,比如疫情来袭的这两年,比如汤加火山爆发。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是自然界天地万物的本始。“有”,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本源。
道不可言说,但道衍生出“有”和“无”,就可以说了。无的始,是开端,是天地,是时间维度的开始。有是天地之间万物的母亲。这真的分的挺清楚呢。时间与空间,天地与生命。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所以要经常用“无”的状态,来观察万物之道,感悟其中道的奥妙。经常从“有”的角度思考万物,领悟其中道的诀窍。
这和庄子里的守心斋是一样的,虚以待物,虚室生白。一个人拥有的越多越害怕,害怕失去,挖空心思去维护,那种心力不比得不到去争取更舒服。
后一句,常有的心态做事,思考万物,还没想好什么意思。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和“无”这两种状态同样都是来自于“道”,指的却是“道”的两种不同的形态和境界,它们都是那么的微妙深远,不可测知。
以后绝对不会说老庄是消极避世了,他是站在更高一个位置去看世事。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妙之中又隐藏着更深一层的玄妙之处,是自然界中微妙万物产生的源头啊。
至今《庄子》看了五篇,对道家思想感兴趣起来,今天开始看道德经,共八十一篇,一篇不到100字,计划为时三个月看完。我非常好奇全文不到5000字的道德经,为什么能成为道家的指导思想。
身在异乡,漂泊无定,我无比清楚只有根植于自己的文化中,才不至于成为随风飘荡的失了心神的躯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