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互联网科技

唯品会产品体验报告

2020-03-15  本文已影响0人  八画

1.  产品概述

1.1体验环境

产品名称:唯品会

体验版本:7.14.3

体验环境:安卓8.0.0

体验时间:2020.2.23-2.27

1.2产品介绍

产品名称:唯品会

产品类型:电商

产品slogan:品牌特卖

产品定位: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

产品简介:唯品会率先在国内开创了特卖这一独特的商业模式,唯品会主营业务为互联网在线销售品牌折扣商品,涵盖名品牌服饰鞋包、美妆、母婴、居家等各大品类。开创了“名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创新型电商模式。

1.3迭代分析

唯品会从2011年4月正式上线,至今已跨越九年时间。(以iOS系统记录为例)

从整体版本最近的更新速度上看,速度较快,从更新功能上看,主要在物流和预约购买方面优化升级,提升用户体验。

2. 市场分析

2.1市场行业概况

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4季度,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规模为1836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2017-2019年增速趋于下降态势,市场趋于饱和。但用户习惯养成,网购仍是用户购买商品的首选,交易规模呈上升趋势,繁荣的发展前景仍不容小觑。

2.2产品的市场表现

市场份额方面,2019年第4季度,天猫占据市场份额63.6%,排名第一。京东市场份额为24.4%,排名第二。苏宁易购排名第三,其市场份额为6.0%。唯品会和国美分别以3.1%和0.5%的市场份额位列第四和第五。可见唯品会作为国内电商平台优势明显,但与巨头相比差距较大。相比而言,3.1%的市场份额,也远远大于其他电商平台的市场份额总和。随着用户数和消费人群的升级消费,唯品会的市场份额会更大。

3.  用户分析

3.1目标用户分析

从上图看,唯品会的用户女性居多,远高于男性用户。在年龄分布上,主要分布在19-55岁之间,这类用户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高,愿意尝试新奇的东西,享受网购的快乐又不失与时代脱节。是互联网时代的中坚力量。

从上图看,用户主要分布在沿海和交通便利的地区,这些地区在物流和网络方面也比较发达。

3.2用户画像

张含雪,女,27岁,是一名在厦门上班的服装摄影师,过着相对自由的上班生活,除了工作,平日喜欢跟朋友一起逛商场。和男朋友住在一起,喜欢添置小家电,是个颜值控。打开唯品会APP,看到喜欢的收藏或者加入购物车买下来,以此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

江怡,女,21岁,是一名在沿海城市珠海学习设计专业大三学生,每月消费1500以上,经济来源来自经商的父母。90后的江同学,平时注重化妆,热爱生活,较为时尚潮流。会在网购上追求商品的真伪和质量,爱和同学一起讨论化妆品和服装品牌。在课余时间打开唯品会逛逛商品,喜欢的会买下来。

周杰,男,25岁,是一名在帝都上班的互联网产品经理,有一个在郑州上班的女朋友,压力巨大,因为异地恋,时常为女朋友在网上购置一些衣服等以满足女朋友的某些需求,以此更好的维持双方的感情,所以更加的追求商品品质但又在乎价格,因此,唯品会在其最好的选择,只要女朋友需要,随时逛唯品,买下女朋友可能需要的商品。同时,自己热爱健身,追求生活品质,准备在帝都工作几年后回郑州和女朋友一起生活。

3.3用户需求分析

消费者收入增加促使高端消费增加,正品保障逐渐变成大众需求;消费者日益重视产品品质和体验。

基本型需求: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商品且是正品、产品价格较低,购物车以及可以进行筛选商品等。

期望性需求:商品的分享功能、我的足迹、下拉查看商品的过程中可以一键回到顶部、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等。

兴奋型需求:运费险、会员值兑换商品、以及选择尺码时自动显示尺码信息等。

4.  产品分析

4.1结构功能图

4.3产品功能分析

【今日推荐】

分析:【今日推荐】是打开唯品会的第一个主页面,影响着新用户对唯品会的第一印象好感度。而对老用户来说,满足用户每日发现好商品、寻找自己喜爱的商品的需求。

主要包括海报栏、品种分类、品牌钜献、唯品快抢、最后疯抢、今日特卖。页面相对简洁,但下滑的四个小板块,标题意思过于相近,内容差异性不够突出,使用过程中,无法清晰得知每一个小板块的重点。

优化建议:突出每一个小板块的重点,可在标题周围标注主要内容,拉开各板块的差异性。

【最后疯抢-美妆-母婴-】

分析:由于美妆的物品特性,美妆板块的页面相对比较绚丽。内容排版相差不大,主要是海报栏,分类,物品等,比较清晰。但浏览时,左下角的三个按钮格外显眼,也会遮挡住部分信息。

优化建议:可在下滑时隐藏,上滑时显示。

【频道、分类】

分析:多个分类入口可以增加用户的点击率,从而实现物品在用户眼前的展示,但多个分类展示并无差异性,反而让人觉得疑惑。在【频道】中,会被上面的母婴、美妆迷惑,以为又是普通品种分类,导致看不到下面的唯品金融等特色领域。

优化建议:利用排版,将普通的品种分类和特色的品种作区分,引导用户点击每一个品种。

【个人中心】【购物车】

分析:【个人中心】中,设有签到领券,为了促活。下滑后,有精选推荐,布局比起首页相对简洁,小标题和内容也十分明确。

【购物车】用户将商品加入购物车后,只有20分钟的时间选择是否提交订单,其逻辑在于商品是限量的,给用户一定的时间限制,减少用户商品暂有量就可以更大程度的方便其他用户进行选购,以此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5.  竞品分析

5.1竞品对比

由表可知,三者在商品上主打耳朵共同同点是“正品”。

从用户特征看,唯品会(居家、母婴、美妆是主营业务)更加倾向于女性用户,而天猫(前身是淘宝商城)、京东(数码产品居多)则属于综合性电商产品,所以男女比例上差别不大。

从排行和评分看,唯品会在iOS应用商店的购物区排行落后于京东和天猫,在华为商店的购物区排行略高,但评分均略高于其他两位,说明唯品会的用户好评较多,用户粘性较大。

从下载量看,唯品会的下载量远少于京东,而天猫部分分流于淘宝,所以数据较小,潜在说明唯品会在吸引新用户方面比较劣势。

5.1交互页面对比

【首页】

对比发现:天猫和京东都有处于底端的五个导航键,天猫是精选、种草猫、会员、购物车、我,京东是首页、分类、发现、购物车、我的。而唯品会是使用侧边栏的形式,在左下角悬浮三个键,分别是个人中心、收藏、购物车。可见购物车对电商平台的重要性。

少了底端的导航键,整体体量相对较轻,最大程度地展示商品,但有个隐患是对于新用户来说,熟悉了传统电商平台排版的原因,会对唯品会的这种版式有一点不适应。

【购物车】

对比发现:加入购物车后,唯品会只允许用户拥有20分钟的时间思考是否购买,而天猫和京东则无要求,这与唯品会的性质有关(特卖,详见产品主要功能分析),京东和天猫则是综合性电商平台。

6.  产品运营分析

各个版本迭代很快,整体运营效果反响还可以。

然而,从各大平台的下载量来看,唯品会新增用户的增速疲软。定位与形象的模糊,没能建立起“品牌特卖”的形象。很大一部分消费者对唯品会“毫无印象”,将唯品会与聚美优品混为一谈。在不少热播剧和综艺中,其实都有唯品会的身影,从《七月与安生》《九州缥缈录》《亲爱的、热爱的》《小欢喜》到综艺节目《我家小两口》等等。收获的却是“植入生硬”的批评,由此建立的对唯品会的认识也是“白领女性购物平台”,吓退了一些潜在用户,但实际上唯品会的核心品类覆盖了众多品牌和种类。

7.  用户反馈意见

【iOS】

【华为】

从用户的反馈中可以看出,用户主要对物流和客服方面比较敏感。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这种资质上“正品”而质量“不过关”的情况,确实是一个漏洞,也难以封堵,加上互联网快速迭代的品类需求,就容易形成漏洞。而一旦大规模爆发,会让用户对平台的可靠性存疑。特别是唯品会这种以品牌特卖来吸引用户、形成黏性的电商平台,受伤更重。

8. 总结

-产品定位上:唯品会的优势在于品牌特卖,在经历一番波折后,唯品会宣布回归特卖战略,要做全渠道、全阵营、系统化的特卖体系,不断为广大消费者创造“好货不贵”的消费体验。目前来看,这是十分正确的决定。但随着大数据、双线融合等的成熟,产销两端的数据将趋于同步,商家的库存风险越来越低,这对于消化库存的唯品会而言十分不利,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唯品会需考虑如何将特卖以新的形式立足于市场。

-产品功能上:产品逻辑结构清晰,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产品相比,属于轻量级产品。分类也十分细致,【频道】处的分类呈现可以优化。

-用户群体上:女性用户居多,占比六成以上。值得一提的是,90后社会新人拥有较高文化水平和高度对称的消费信息,在消费时热衷钻研价格和产品功效,追求极致性价比。所以,唯品会的潜在用户还是很多的。

-产品运营上:迭代较快,但在广告运营方面还需稍微改进,摆脱和聚美优品的联系,建立真货信任感,扩大用户范围,不止是白领,让更多的90后年轻用户加入其中。

PS:此文章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数据网站,仅作为个人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