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一二
杂谈一二
培 训
校本培训年年搞,年年不知搞啥好,看看人家怎么弄,请来专家真热闹。
有人建议今年我们再请省里的领导专家谈一谈新形势新思路新举措。狼牙棒建议,这几日。专家难请,我们就不要“凑多,赶热潮”了,还是靠船下篙,自己搞实实在在的培训吧。
跟人过日子一样,平日里健身或看病,有什么病,吃什么药,想强健筋骨,就进行针对性训练。培训的基本原则也是这样,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搞相应的培训,老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我以为,我校的培训还是基于我校的实际,从“校情”出发,从职业教育的需要出发。我校将“崇德尚能”作为立校之基,办学之本,为师生遵守之准则,学校精神之标杆。又于2018年成立中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德能社”,今年,依托“德能社”,开设 “德能讲堂”。以本校老师为主讲,讲教育故事,讲成长经历。讲读书心得,讲创新举措,讲自己,也可以讲别人,讲个人,也可以讲团队。如此,展示自我,激励他人,相互启发,相互认同。说白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同事面前是说不得假话大话空话的,免得以后评优评职称时支支吾吾,反过来,也能倒逼自己在今后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孩子是自家的好,老师也应该是本校的好。明白了这一基本道理的人,一定想方设法善待自家的人,处处把自家的老师扛在前头,夸在口头。
“德能讲堂”开讲第一人是一名普通老师。这位教师,没有任何名分,连个组长都不是,却欢欢喜喜,兴致勃勃地去主持了一个专业的建设。这个汽修专业,从一无所有,到羽翼渐丰,初具规模,短短几年,一跃成为全校最热门,最实用,最有人气的专业,作为专业牵头人,这位普通老师前前后后付出的劳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论功行赏的话,赏个主任的职位也不过分。
在全校教师面前开讲,可以做到从容而自信,全是因为专业,因为真实,因为真情,因此可以娓娓道来,也可以如数家珍,作为一位老同事,我对他表现出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热情很是钦佩,对他的认识一会儿熟悉,一会儿又陌生。
自动化专业教师,先教了十多年的计算机课程,玩一手好电脑,如今玩起汽车,给了这样一个通才很大的施展空间,也只有这样的通才,才有别人不具备的综合能力,玩转这个专业,显得得心应手,轻松驾驭。
不像其他人讲成长故事,总要说一大堆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公而忘私不计得失的催泪故事,博人唏嘘流泪,这位老师另辟蹊径,用一个个与专业有关的故事,讲述自己与这个专业共同成长的过程。开着国产的奇瑞小轿车,一家三口,在川藏线上一次次冒险,一次次专业解读与应急处理,一次次化险为夷,用现场小视频为证,这样的亲历故事,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震撼,也无形之中展示了他的专业素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讲座配有精彩的视频图文,这是这位老师近十年来培训、参赛、教学、实训时的影像资料,还有实训基地建设的全景记录,有他所带汽修班一届届学生的情况记载。整个讲座,我一定不是最认真的那一个,我除了听,还时不时涌起思绪,不停地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普通教师激发出如此巨大的潜能,心甘情愿地去做别人看似吃力不讨好的事?
是热爱?是敬业?这都不是理由,归根到底是莫大的信任与支持,由此而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力,让他心甘情愿地在自己喜欢的事中寻找满足感,成就感。
教 研
守三尺讲台,阅纵横文字,出没于赛场,游刃于美食,快意游四方,滋味品人生。这是我的人生蓝图。
开学了,还是谈谈教书与做学问吧。
今年是我专业从事教科研工作第十五个年头,为此,喊两嗓子。
就好比从来不参加锻炼的人,无法理解速度耐力与毅力,没有参与教科研的人,也无法接受新理念新手段与新模式,特别是对于年龄结构老化的学校,教科研尤为值得关注。
如何看待课题研究,最起码,参与的人都会做一些理论上的准备,也会在具体工作中或多或少进行尝试,我敢说,凡是参与课题研究的,都是有心人,不管他是为了评职称这样现实的被人误以为庸俗的需求,还是真正想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留下一笔。这里不包括不懂也不做还鄙视教科研的一类人。
幸好,身边不缺志趣相投者。全校拥有省市级课题的主持人近二十人,参与其中的更多,受益者不胜枚举。今年,又有几位老师加入了课题研究的队伍中,我校省级课题又多了四个,还有三五个省市级课题等着结题。估计校长会计又要为评审费蹙额了。
不管他,而且还要带头搞。这十多年,我一直有课题在研,从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到校园文化建设,到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校企合作都有所涉及,只是东一块西一块,杂乱无章,不成体系,所以很多远大目标与我无缘。也罢。
我主持的泰州市重点规划课题终于在去年年底如期结题了。这是一个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课题,题目很大,不太好“下口”,只能以点带面。从学生,班级,学校三个层面,进行探索与研究。学生的自主管理,班级的文化创建和团队精神,学校教育载体的开发,种种顶层设计,包括环境建设,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等等,力求围绕“现代学徒制”这一新背景,将学校文化建设更加职业化,人文化,培养的学生更贴近社会需求。
办职业教育,绝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与企业打交道,走联姻之路,也非易事,因此,设计的蓝图往往成为画在纸上的大饼,难以充饥,研究的过程很煎熬,时而清醒,时而迷惑。总觉得没底,每一步推进都像用上了吃奶的力。
职业教育难办,我口拙,说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