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子的是与非
一
许是生活比较单调的原因,周围一个圈子都没有,最常见的大概是妈妈圈,整天讲宝宝情况或者熟人八卦。
一到网络上,目之所及全是不同圈子的人在交流。不但知道世间事五花八门,也明白什么叫隔行如隔山,有些跟你世界观完全不同的东西会突兀出现在眼前。
作为科学的支持者,碰到神秘的玄学论者,总会满脑问号。不是我觉得自己的认知百分百正确,他就是错的。
比如生病寻找病因,再求解决方法等合乎逻辑的处理方法,却有人说寻找病因是落后无知的手段,宇宙能量会告诉我们为何生病,听上去实在诡异。
这也说明,我们容易把身边司空见惯的当成生活的标准。如果某人与你标准相符,便成为同道中人,形成圈子。
互联网使不同的人得以展示自己,喜好和标准也直接表达出来。多数人发现自己不是一个人,圈子自然越来越多,并存在大众化和小众化。妈妈育儿圈肯定是广为人知的,而另一些圈子则往往比较低调。
因为圈子的不同,也形成了圈子壁垒,导致一圈往往不理解另一圈。
如果深陷某圈,可能会极端化,越来越坚信自己的想法,对另一些更为大众化的概念全盘否定。
二
人们是赞同相互理解的,毕竟这样更和谐。但事情真来了,往往只接纳自己喜欢的,对不理解又存在的事物大加批判。
娃圈在很多人眼中是费解的玩意。生活中它不常见,一万人中可能都找不出一个爱好者。所以听闻为一个娃人工耗费上万钱,甚至连买给它的裙子就是上万,定是满脑问号。
网络因此出现了很多争议声音。
不常见的圈子除了为爱好努力外,便是更正别人对圈子的误解。结果往往不如意。
人对这种不理解但存在的东西,心态往往是好奇加恐惧。
司空见惯的生活,有人却不按套路来。究竟谁对谁错呢。一旦计较起非黑即白的结果,便有恐惧。
很多时候,恐惧往往以好奇的形式体现。他们买一个娃几十万,几百万,为什么愿意花这钱。
娃圈确实很需要钱,但数据夸张化了。这种用词已经暗含了评价,这圈子都是神经不正常的人。对其他小众圈子也有这样的偏见。一圈看另一圈,往往是雾里看花,不明所以。
对恐惧的化解是后天需要学习的能力。
性格又决定了不同的应对方法。有的人对不知不解的事物比较无所谓。有的人会暴躁反对。有的人感兴趣,但了解过后更厌恶,因为与他的世界观实在不符。
圈子像水面的涟漪,一块石子激起的是无数圈,连绵不绝。
我常有感觉,有些圈子崛起无所谓,有些圈子让人感觉神奇,有些圈子就不怎么喜欢了。
所以也不免恐惧。你不知道这些圈子的存在合不合理。是不是自己过于狭隘与刻板。有一天成为主流,会不会把你喜欢的淘汰掉。
可惜世间不是你设计创造的,所以你喜欢的,讨厌的并存,才是真实的。
圈子的存在考验的到底是自己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