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赣
像毕赣这样年轻而有才华的导演,当他选择用自己的电影语言去叙事、去造梦、去创新,而不是迎合观众或市场去模仿、去追随、去复制时,必然一边要面对庸常大众的质疑和不理解,但另一边,也可以意外收获到,来自尊重电影艺术行家的理解、欣赏和赞叹。
在一个缺乏天才的土壤上偶尔诞生一位天才,还不是诞生在大都市或豪门世家中,而是诞生在像凯里这样毫不起眼的小地方,作为同样在这块土壤上苦中作乐却鼠目寸光的庸常众生,习惯性地将其视为怪物或是奇葩,那是我们骨子里的天性使然。
毕竟凯里不是剑桥,毕赣也不是维特根斯坦,我们这儿大多数人,也没有罗素先生那样的天生慧眼。
当然,如果更理性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可能还要归结到这几个方面的原因:天才往往没有现成的参照物;天才往往都往天上看,看月亮,看星星,却看不见人世间的坑洼;天才往往沉迷在自己的天性里,世俗的原则他不屑一顾;天才一出手就达到顶峰,那是平凡人熬几十年也不一定能去到的地方;诸如此类,等等。
就像贾樟柯一样,毕赣是我们这块神奇大地上的土特产,前者是标签是汾阳,后者的标签是凯里。这种土特产,刚面市那会儿,就像是灰头灰脸的灰土豆,根本不受待见,既受到大都市傲慢主义者和小镇狭隘主义者的双重诋毁和夹攻,还受到代表大众消费立场的媒体世俗性、娱乐性、功利性的围堵和抹黑。
大都市主义者通常会搬出这个大师那个大师这幅作品那幅作品左嘲笑右讥讽一通,最后的结论,无非是想说明:“他呀,根本没见过世面!”或者:“他呀,暂时还上不了台面!”
而小镇青年本来是同类,但他们觉得那就是自己身体里的一部分,就是自个儿的成长经验,这有什么稀奇的,这有什么值得为之瞩目的,一副土豆看不起土豆的嘴脸表露无遗:“真是瞎得瑟!”
代表大众文化消费立场的媒体们,尽管是千人千面,却一个鼻孔出气。他们今天拿数据说话,理直气壮地指责你没市场,不接地气;明天拿道德伦理压人,高人一等地明示你不体面,不合规矩;后天又搬出一副菩萨心肠,莫名其妙地指教你,该这样,该那样。
可在不久前,因为你获得某个国际奖项,同一家媒体、同一个记者却给你贴上“贵州王家卫”的标签。
在这个媒体善变、大众善忘的时代,天才偶尔装聋作哑或许是保护自己的唯一正确姿势。
图片来自网络同《路边野餐》一样,《地球最后的夜晚》依然是一部毕赣式作者电影。它将一位小镇青年在成长岁月中积攒的内在精神景观,融合夏加尔的绘画、策兰的诗歌、尤金�奥尼尔的戏剧、莫迪亚诺和波拉尼奥的小说等艺术精髓,以及从侯孝贤、蔡明亮、王家卫、大卫�林奇、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等前辈那偷来的技艺,以超现实主义风格、2D变3D的技术革新及标志性长镜头呈现在世界面前。
这是以国际视野讲述乡土故事的又一范式作品。
是的。它没有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那样平实自然,也没有张艾嘉《相亲相爱》那样的生活感,更没有贾樟柯《小武》那样将底层人物刻画得万般生动万般感人。
是的。它没有刁亦男《白日焰火》那样的黑色幽默,也没有《闯入者》暗藏的历史背景,更没有侯孝贤《悲情城市》那样的大气磅礴。
是的。它没有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无比真实(像《步履不停》),也没有韩国导演李沧东的无比深刻(像《诗》),更没有土耳其努里�比格�锡兰的无比肃穆(像《冬眠》)。
但是,他有他们都没有的东西。
通过《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将自己对电影的爱和才华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他弱化故事性、戏剧性;他强化融合梦境、记忆、时间的诗性叙事;他擅长用长镜头,营造沉浸感、漂浮感、梦幻感;他擅长用挂钟、球体、手表、镜子、口红、绿裙、红头发、牛头面具、桌球台、游戏厅、缆车、苹果、席梦思床垫、绿皮封面的爱情小说等小物件构建极其自我的影像世界……或许这些,真的会像“刀尖入水”、“贴墙飞行”一样,彻实改变一小撮电影观众的趣味和视野。
以至于法国《Indiewire》杂志在介绍这部作品时写道:“它将魔法般的技术与高超的艺术在超现实的背景下结合起来,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电影层面。”
以至于81岁的法国资深影评人皮埃尔�李思恩特如此评价《地球最后的夜晚》:“它是一次伟大诗意发明的见证。”
一本权威杂志,一位影评家,毫不吝啬的用了“魔法般的技术”、“高超的艺术”、“新的电影层面”和“伟大”、“诗意”、“发明”来形容一样29岁青年导演的第二部作品。这意味着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这意味着,像毕赣这样年轻而有才华的导演,当他选择用自己的电影语言去叙事、去造梦、去创新,而不是迎合观众或市场去模仿、去追随、去复制时,必然一边要面对庸常大众的质疑和不理解,但另一边,也可以意外收获到,来自尊重电影艺术行家的理解、欣赏和赞叹。
这意味着,市场有市场的规律,但电影依然有电影的法则。
2018年中国电影巨无霸体量已经超过600亿,但真正赢得国际影人瞩目的艺术作品又有几部?真正能够走在世界电影浪潮前沿的又有几部?电影这个工业产物,已经诞生有百年历史,中国电影从本土走向世界的电影人又有几个?
因为对故事性、戏剧化、高票房的极致追求,今天的电影真正给行家带来新鲜感的又有几部?今时今日的中国影坛,我们根本不缺像《战狼》《我不是药神》《红海》这样高精尖且特别好莱坞的大众电影,但缺少引领技术创新和拓展叙事边界的艺术作品,且缺少一面又一面像贾樟柯毕赣这样极具艺术天分且高度自觉的导演——毕竟电影界,也像IT界需要乔布斯,汽车界需要马斯克一样,极需要天才的旗手。
统统这些,最终意味着:青年导演毕赣拿到了一张通往世界电影艺术殿堂的门票。而且,只要他热爱电影的初心不变,只要他像爱惜羽毛那样爱惜自己的电影才华,这张门票即可受用终生。
【Written By : 唐 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