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展历程简述
电影是人类知道其确切产生时间和成长历程的艺术,也是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创意产业。从无声电影的伊始,到后来的有声电影,再到如今处于萌芽初期的VR电影,都意味着电影的表达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地多样化、具现化。
人类历史上第一段电影拍摄于1888年——《朗德海花园场景》,由电影先驱路易斯·普林斯拍摄。它让人们真实看到19世纪人们的真实生活经历,虽然片长仅两秒钟,但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到电影中人物行走的姿态。随着《Roundhay Garden Scene》登上历史的舞台,人们惊讶于一种新的除文字以外更能直观表达情感的载体。PS.如今世界第一部电影有两种争论,另外一部是法国卢米埃尔的《火车进站》。
无声电影,是指没有任何配音、配乐与画面相协调的电影,默片技术发明于1860年左近,但在1880至1900年期间,当单卷电影的制作已经变得容易时,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东西。把电影影像与声音结合,几乎是电影与之俱生的,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大部分的电影都是默片,默片非常依赖大量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以此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思想。现如今大部分的观众或许会认为默片中对身体语言的倚重是肤浅的亦或者是装模作样的,正因如此,默片中喜剧往往更受欢迎,因为过态的演出在喜剧中比较自然,可是,有些默片是演的颇为含蓄的,这取决于导演的取向和演员的演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无声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梅里爱、爱森斯坦等,他们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已经积累和完善了一套成熟的影像蒙太奇技术。默片时代,亦被称为“银幕年代”。
蒙太奇,在法语中是剪接的意思,到了俄国它被发展成一种电影中不同镜头组合的理论,Montage也存在于涂料、涂装行业以及日常写作中。从较大的方面Montage可以分为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即把不同的镜头拼接在一起,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赶出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衔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衔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蒙太奇的出现与运用,使电影拥有更大的空间自由,它还有两个无法否定的重要作用,一是使影片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如从作者的客观叙述到人物内心的主观表现,或者通过人物的眼睛看到某种事态。没有这种交替使用,影片的叙述就会单调笨拙。二是通过镜头更迭运动的节奏影响观众的心理。往后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声音、色彩、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种种功能,使几代电影艺术家、理论家深信“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基础”,“没有蒙太奇,就没有了电影”,认为电影要采用特殊的思维方式——蒙太奇思维方式。
有声电影,即观众既能在银幕上看到画面,又能同时听到人物对白、旁白,以及解说、音乐的一种影片。1910年,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一些经过挑选的观众被邀请到新泽西州西奥兰治的爱迪生实验室,观看把留声机的声音和电影摄影机上的图像联系起来的电影机,其他人也曾想过发明有声电影机,但无一成功。爱迪生的贡献在于他在同一时间里把声音和图像同时记录下来,通过运用以太既可留声又可摄影的机器,爱迪生可以让演员在拍摄过程中自由地来回走动,而在过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1927年10月6日,纽约的观众在观看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乐歌手》/《爵士歌王》时,突然听到主角开口说了句话:“等一下,等一下,你们还什么也没听到呢。”这一句话,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根据资料分析,完全意义上的有声影片是华纳公司1928年7月6日的《纽约之光》。相较于默片,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电影由纯粹的视觉艺术发展为视听结合的艺术。1936年,卓别林出品了他最后一步无声电影《摩登时代》,标志了无声电影正式走进历史的长河。
如今,随着电影种类、表达手段的不断丰富,电影审查机构也相应应运而生,根据国家所规定的审查制度,对各类影片进行删减或修改,使影片达到可发行、放映、进口、出口的这样一个标准。国外电影的分级相较于中国国内来说较为完善,区分了各类电影对不同年龄段的最低观看要求,在艺术表达方式上也较国内来说更为大胆。
优秀的电影放在一起就有了竞争,所以世界不同的电影节也随之产生。据粗略统计,全世界六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单独举办或轮流举办的各种名目的国际电影节已超过三百个。欧洲是国际电影节的发源地,提起“国际电影节”,也许不少人会以为“奥斯卡金像奖”就是最大的“国际电影节”,其实“奥斯卡”只是美国本国的电影奖而已。从上世纪70年代起,每年的“奥斯卡”颁奖仪式都由通讯卫星向全世界作实况转播,所以“奥斯卡金像奖”就具有全球性的影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