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关新城话嘉峪
将现代工业基因注入厚重的历史文化躯体,能融为一体而无违和者,莫如嘉峪关。
这是一座因关得名、因企设市的城市。
关名嘉峪,始建于1372年。明初朱氏一统宇内,而域外吐鲁番日益强大,时常袭扰河西。宋国公冯胜征西凯旋,途经嘉峪塬西麓,见此地背靠黑山、南望祁连,咽喉之势浑然天成,遂依势建关。后来又逐渐在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设墩台60余座,与附近的长城、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也成为明长城西端起点。
提起明代长城,世人多以山海关为“天下第一关”,而嘉峪关则更有雄名。清代林则徐因虎门销烟获罪贬职新疆,经嘉峪关时留下“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因此嘉峪关城楼也悬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
近些年,旅游业兴,天下游客至河西走廊,必去嘉峪关一览。从光化门而入,经瓮城观游击将军府,再登楼远望,不用极目便能见祁连积雪,无垠戈壁,长城如龙,雄浑壮阔的边陲风光尽收眼底,最后由柔远门出。清康雍年间收复瓜、沙州之前,从此出关便是域外。
从关城回望,茫茫戈壁上立着一座新城。虽不见高楼大厦,但栉比鳞次的低楼厂房在天地之间倒更显壮美气质,那里便是1958年因酒钢公司的建立而兴起的嘉峪关市。若是夜晚,几十公里外就能看到一尊霓虹灯裹起的海豚状高塔,让人远远就能在漆黑空寂戈壁滩上望见城市气息。
没有酒钢,或许就不会有这座城市。1950年代中期,工业基础薄弱的共和国缺铁少钢,当时在镜铁山地区发现大型铁矿消息让国人振奋。1958年,来自五湖四海的上万建设大军会师戈壁,在这片地广人稀的土地上开筑钢城。作为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酒钢公司的建立,让甘肃先后设立了两个地级市,酒泉与嘉峪关。而嘉峪关的城市主体,便是酒钢。
从城市格局看,嘉峪关市区与酒钢集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行走在嘉峪关的街头,这座人口只有20多万的城市里,半数以上是酒钢职工和家属。正是这样的工业基因,让嘉峪关的城市气质不同于甘肃其他农业城市,干净、别致是十年前第一次到嘉峪关时,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正是得益于这个工业体格,嘉峪关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要高于甘肃大部分城市,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强。有人说,在欠发达的甘肃各市州一把手里,嘉峪关的官最好当——因为别的地方领导在为扶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资金缺口感到捉襟见肘时,不设区县、只有三个乡镇的嘉峪关市只为怎么更好地花钱打算。这当然是个玩笑,但也折射出嘉峪关的现代化程度。
前不久,嘉峪关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这项国内城市的最高荣誉对哪个城市而言都来之不易,因为最后的开花结果,要经过一个复杂严密的考评体系用几年时间来精挑细选。嘉峪关获此殊荣可谓实至名归,一座经过古代文明积淀和现代工业文明塑造的城市,在城市性格、城市基因、城市气质、城市形象等各方面都有人所不及的优势,携先天之美,全人力而为,则兴文明之城。
古关新城,既雄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