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感受不一定是事实
这是一篇关于《荼蘼》部分细节的感想。《荼蘼》是一部台湾短篇电视剧,一共六集,口碑很不错。讲述平凡女孩郑如薇为了变得不那么平凡一点,与男朋友汤如彦决定去上海发展。在去上海的前夕,汤如彦的爸爸跌了一跤,颈椎受伤,短期内无法恢复。于是郑如薇面临两难选择,分别是去上海的方案A和留在台湾的方案B。编剧的脑洞在此打开,就是让方案A和方案B并行,展示各个方案如何发展。对于整部剧带给我的感慨,在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了,在此不赘述,欢迎点击阅读。
今天要说的只是方案B中的一个小细节。在方案B中,如薇与有彦分隔两地,后因有彦劈腿分手。此时,编剧从如薇的视角展示了很多有彦劈腿的证据,让我们相信这就是事实。
第一个证据是如薇在ipad前兴高采烈的向如彦描述工作中遇到的有趣的人,但有彦很冷淡的说了一句,挂了电话。对于我们这些围观者来说,这是缺少共同语言,感情转淡的标志。
第二个证据是如薇工作三天三夜,累到进了医院,醒来以后发信息给有彦。他们的对话如下:如薇:我病了。有彦:什么病?如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病。有彦:加油哦。有彦的回答太敷衍了,一点温度都没有,我们这些敏刚的吃瓜群众马上意识到有彦可能劈腿了。
第三个证据是如薇在台湾的前辈张姐告诉她,曾看到有彦跟另外一个女孩在车里恋恋不舍。看,都有人证了,果然劈腿了。
第四个证据是有彦和那个女孩甜甜蜜蜜的买饮料喝,就是情侣的样子。
第五个证据是有彦来上海看如薇,亲口说那个女孩一直陪伴着他,照顾着他爸爸,此行就是来分手的。男主角都承认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因为这些证据,我在方案B接下来的情节中对有彦毫无好感,劈腿男哦。直到尾声,编剧又从有彦的视角还原了上面的情节:
第一个证据所对应的情节是有彦的爸爸因为怕麻烦家里人,非要靠自己锻炼,结果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有彦心情很不好,当然无心听如薇讲与他无关的事。
第二个证据所对应的情节是如薇累进医院的同时,有彦正因为感冒发着高烧。
第三个证据所对应的情节是那个女孩帮有彦照顾了他爸爸,有彦出于礼貌送他上车。
第四个证据所对应的情节其实是有彦想来上海看如薇,托那个女孩帮忙照顾他爸爸。
第五个证据所对应的情节其实只是有彦想告诉如薇,他来不来上海,想让如薇回北京。后来觉得如薇太成功了,他有些自卑才提出的分手。此时他和那个女孩并未开始,承认只是为了彻底分手。
看到这些,真是啪啪打脸啊,我们之前如此深信不疑的事实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我们仅看到一个视角,仅听了一面之词,就轻易的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不要以为这是戏剧中才会发生的冲突哦。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不少。有个笑话是说到晚上十二点了,老公还没有回家,妻子觉得老公不爱他了。这时,妻子的妈妈安慰她说,不要胡思乱想,没准他出车祸了。虽是个笑话,但与戏剧中的感觉偏差如出一辙。仔细想想,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男朋友短信回的不及时,你这边气的怒气冲冲,对方可能在开会手机静音;一篇文章修改多次,领导依然还在提出无理要求,以为领导对你有意见,但其实只是因为领导站位高,看到你所看不到的东西而已······
《思考,快与慢》将我们的大脑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主要是靠感觉,系统2非常理智,但很懒惰。一般情况下就是系统1在运作,但系统1运作主要靠感觉,进而合情但不合理的联想,所得出的结论很容易出现偏差。上面所说的情况是偏差的其中一种。
既然感觉偏差的情况经常发生,在我们坚信我们感受到的是事实的时候,不妨冷静的调用懒惰的系统2再想想,也许会有不同结论出现,没准会改变整个事情的进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