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放下与合一
道家讲宇宙思想,讲的道理跟佛家的一样,老子强调反者道之动,当你放下学习的念头的时候,你就学透了;当你放下修行的观念的时候,你就时时刻刻都在修行了。大智若愚,把聪明狡诈的东西都放下了,你回归到无我的最质朴的状态,其实整个世界才能围着你转,你才是最有力量的。这叫柔弱胜刚强。你放下阴了,它才是阴,放下阳了,它才是阳。你放下对孩子的掌控了,你才是表达了对孩子的爱。你放下了夫妻之间老想让对方成为自己的标准的那个心态了,你才是爱他。—— 宋振锟老师
一
昨天孩子们期末考试结束了,突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想起考试的前一晚帮大儿子一起恶补英语,三个多小时学下来,都要累到“口吐白沫,翻白眼了”。平时对英语不上心,这个时候只能是硬性往里灌了,能灌多少算多少。尽管明白不一定有多大用处,但是冲刺一下子,能图个心理安慰吧。
因为有这样一种刻意的用力,所以考试过后,放假了,整个人就松懈了下来。这种状态是把学习和休息分开了,还是有学习和放假的观念之分,所以有过度的紧张和过度的放松的体验。其实是无学习和休息之分,它们是一体的。无处不是在学习,也无时无刻不在歇息。但是在现实中,还未活出这样的通透感。
反过来说,如果从中能有些许觉察,便会看到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修行的契机。看到自己紧张什么,在意什么,固执什么,刻意追逐什么,慢慢地放下它。
就像录读经典,就很明显能感觉出内心的状态。最近读《庄子》也是一样,每当很在意技巧方面的东西,想着一定要读出什么样的效果和感觉时,或者想着这样读出来,别人听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反而觉得心气变得不顺,不足了,越往后读越觉得读得糟糕。
但是当转念一想,从2023年开始读经典,到现在也有几年时间了,实际上已经越来越找到一种熟练的感觉,大多数事情做多了会熟能生巧,越做越有放松自然的状态。这是自然的规律,要做的是用放下的心态拿起,体悟那种既认真又不执着,既有目标又无所谓那个目标的感觉。这样再读的时候,感觉顺畅了些。
写文字也是如此,当没有写这个概念,没有一定要写成什么样时,会自然而然地去做,只是尽量把自己的感悟用文字的方式表述出来而已。
二
在生活中,人活得纠结,活得累,是把能量用来忙着以自己为标准去丈量他人,而在某一刻当放下掌控,心回到宁静的时候,会发现,世界好像也安静下来了,其实是不那么在意外在的世界是怎样的,是真正跟自己合一了。
比如,当放下对他人的掌控,安静地看一本书,真看进去的时候,不会在意身边的动静,哪怕有人在旁边玩手机,音量开得很大,哪怕孩子在这时候调皮捣蛋做些平时不那么被认可的事情。
然后,在某一个瞬间,从书中回神过来,或许看到周围的人事物也都在安安静静的做他们自己,享受着自己手里的事情,不论是在拿手机唱歌,还是拿手机刷剧。跟具体做什么事情无关,在那个当下,一切是那么平静自然,他们也都在与自己的状态合一。
在那一刻,没有评判和担忧,不认为看书好,看手机不好,不认为静好,动就不好。不刻意去追求所谓的静,会感受到当人跟自己的内在相处自洽时,哪怕这一刻在抽烟,蹦迪,熬夜,也都未必会对身体有多大的伤害,因为没有那么多的自我消耗,身心是通畅的。
所以,实则是人的各种评判对比之心,纠结,焦虑不安,多思多虑,患得患失,浮躁使人产生巨大的消耗,在这些心态下,即使做看似养生的事情:静坐,看书,站桩,睡觉等,可能还纠结着应该站桩几分钟,应该几点睡觉,应该几点吃饭,这个时候应该看书,那个时候不适合看书等,反而身心会有巨大的疲惫感。从中感悟到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总提倡和在意养生,反而越养越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