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复习笔记(辛温解表药)

2018-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倚木而栖

前言

这是一篇执业药师复习笔记,为了督促自己学习,在考试之前随着不出局借此宝地坚持更新笔记,若战友喜欢不胜欣慰,若有叨扰,还请谅解。

正文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治风寒表实无汗证。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治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

        对于不是经常接触中药功效,且它又如此重要的人来说,每次起于辛温解表,止于祛风湿,它的枯燥乏味不亚于背英语单词每次起于A止于C。

        很多人都觉得中药功效枯燥难记,即便记住也是暂时性记忆(如果并不常用到),为了应付考试,临时抱抱佛脚,总是有一点点作用的。可这是学中药的目的么?不是!

        天生四气(寒、热、温、凉),地生五味(酸、苦、甘、辛、咸),中药乃天地所生,用乎于人。无论从它们的自然属性(植物形态、用药部位、采摘时间、产地等),还是人工属性(炮制、配伍),皆蕴含着很大的智慧。无论药名还是方名或是穴位名称,都有很多密码,等着我们去破解。

      文章涉及记忆窍门仅是个人观点便于记忆,望看客勿较真。


      先从解表药-辛温解表药开始吧~

      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辛温,发散风寒,发汗力强,主治外感表证。

       使用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量,以免损伤阳气和津液。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表实无汗证。麻黄是一种细管状,中间空的草,空能通气,开毛孔。所以能发汗解表。管状,梗通上下,上能宣气,下能利水,从而平喘消水肿。(麻黄根:收敛止汗。有阴有阳,能收能敛才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用于风寒感冒,无论表实表虚皆宜。桂枝为桂树的枝,枝走四肢,络脉,药性往上走(主上肢)。因其为热性药(肉桂为桂树的树皮,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主治阴暑证,外有表寒内伤湿滞,有“夏月麻黄”之称,发汗解暑宜水煎凉服。夏季易出汗,阳气走表,用麻黄易导致汗出不止,甚至大汗亡阳,用香薷代替麻黄。夏季贪凉脾胃多湿滞,香薷有下气利水和中的功效,最为适宜。


        苏叶(偏发表,解鱼蟹毒)为紫苏的叶子。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主治风寒感冒兼气滞胀满者尤佳,气滞胎动不安。鱼蟹属凉性,苏叶属温性,可一起搭配食用,以防寒性腹泻腹痛。

         苏梗为紫苏的茎,茎通上下,更偏于理气,宽胸利膈,顺气安胎。

         苏子为紫苏的种子。止咳平喘,润肠通便,降气化痰。诸子皆降,平喘降气化痰。种子多含油脂,故润肠通便。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呕家圣药”。——偏发表散寒(厨房中常用的姜,温性),解鱼蟹毒,解半夏南星毒。

         干姜为母姜(种下之后可生出很多新姜的老姜)泡水(泡掉燥热之性),刮皮(皮主散),晒干而成,干姜温中焦,温而不散,守而不走。属于温里药,温中散寒、健运脾阳,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炮姜为干姜炒黑或炒炭而成,偏止血。温经止血,温中止痛。属于止血药。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为解表散风通用药。质轻透散,发汗较防风强,亦能透疹。(荆芥碳可用于止血。联想荆芥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治风通用药,无论外风、内风皆可,也可用于破伤风、小儿惊风。顾名思义-防风。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证。走上肢,药力峻猛,跑得快,走太阳经,善治游风,游走不定的风邪。

         独活(区别祛风湿药):走下肢,治伏风,潜伏很深的风,性质慢悠悠,风邪躲的再深,都能被揪出来。)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为寒饮伏肺之要药,善治少阴头痛。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善治阳明头痛。(白止,止白带燥湿,打粉可外用排脓。白天有太阳明亮,治阳明头痛)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善治巅顶头痛(厥阴经头痛)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肌肤,内走经脉。(浑身带刺,向四周通达)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主治鼻渊头痛与风寒头痛鼻塞常用药。有毛(俗称木笔花,有毛向外通),刺激咽喉,内服宜用纱布包煎。

后记

      下次更新辛凉解表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