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与否 | 今天来谈一谈底层思维逻辑

最近和伙伴儿们聊起了关于各种纠纷的问题,实在是很有趣儿。
就拿日常生活来说,无法人人高学历,但人人都离不开学习。
不论是学习律法、经济、亦或是思维和心理。遇到任何一件棘手或者令人头疼、恼怒的事情。
无疑,学习、实践与运用,都是十足的加分项。区别就在于,关键时刻你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自然收获是不同的。

宝子们一直很好奇,每天学习真的就能学有所用吗?
其实,学习有没有用,不只在于学还是没学。而是学了多少,怎么学的,又是如何运用的?
如何来判断是否有效学习呢?
在早几天的文章中有具体的分析。
简而言之就是,时间花了,学出来的东西是否能与花费的时间形成正比。学懂了否,是否学会,又能理解否?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考试成绩只是一个学习阶段性的结果,实践与应用则是有效学习的第二个指标。
但不可单凭单一的指标来认定事实结果。
比如,孩子这次考试考的很好,不意味着会一直很好,他只是阶段性的学习学明白了。还要结合具体的实践与运用,才能具体的判定他的情况。

还比如,同学们都去上学了。
大家都坐在同一个课堂,讲台上是同一位老师在讲课。大家的时间花费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有些孩子在听课,有些孩子在听天书。有些孩子听懂了理解了,但有些孩子还在思想开小差,今天吃什么,明天去哪里玩?所以一只半懂,亦或是全然不懂。
他们花费了同样的时间,但得出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有效学习和无效学习很直观的体现。

事实上,任何一种底层的逻辑思维都是相似的,都是要靠日常的积累,形成一个事实结果。
比如,学习靠积累,人脉靠积累,业务能力靠积累,财富依然靠积累。
我们现在所学到的任何一项,可能皆与我们的专业和工作没有太大关系,亦或是不存在直接关系。也无法创造实质的财富,使我们具备财富的能力。
但到用的的时候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能否成事的必要条件,靠的就是日常积累。失去了积累的铺垫,自然无法成事,特别是成大事。
大事上想要成功,不光要有运气,更要有实力。

可人生的境遇,谁又说得准呢?
并不是说你学了就一定会学有所成。而是遇到某个人某件事,当别人都在面面相觑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你能从日常积累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从人群中脱颖而出,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此,好的机会才会属于你。

人人都知道机会不等人。
也人人都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即使一个寻常人,他们没有高学历,但他们日常需掌握的技能,包括生活中的各种技巧和状态,都要靠学习的铺垫,来完成一系列个人成长。

简而易见。就算课堂里不学习,去到社会上一样要学习,只是所学到的东西和实际运用不一样。不管你学习好不好,成绩怎么样,是在校园里混,还是去社会上混,最终结果都得去学习!
人人都要生存,要生存就存在竞争力,有竞争力就存在学习的必然性。
想明白的孩子都在趁早学习,在最好的年纪让自己首先拥有选择及实现弯道超车的基本条件。如果学习这条路走不通,那我到时再换条赛道,人生还可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所以,闲来无事多读书多学习,老何从小就这样教导我。如今,我也就将这则教导,踏实落实在日常生活里。
凡事都是如此,只要基础到位,厚积薄发,行稳致远。直至抵达成功,也许就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最好的年纪就能想明白,在一个相对公平的校园环境,比起社会的残酷与现实,已是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