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者联盟

孝:不色难,求心安

2021-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玄桑梓

今天想写一个主题,孝。

是因为最近,家中小辈和长辈相处的并不顺利,常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我一直在想,作为子女,我们该怎么和父母相处?

在做小孩子或年轻的时候,我可能从未考虑过这个话题。

但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成家,自己为人父,体验到真正的生活后,逐渐领悟到了父母的艰辛。

他们随着我们的成熟,也跟着老了。实际上老的速度,比我们懂事的速度更快。

跟老人住在一块久了,很容易发现,其实我们两代人已经隔了太多东西。

父母是六七十年代的人,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嘴里听来,他们小时候,最大问题是活下来。每家每户小孩子数量很多,兴人多力量大。没得吃的食物,吃树皮,吃草。小孩子养不起会选择送人。重男轻女,也不兴读书。

他们的童年呢,就是给家里务劳活。至于结婚,也是顺长辈的安排,到了18.9岁,相互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两家人,经媒婆介绍一下,谁家有个姑娘,谁家有个小伙子,见个面,就这样挑个日子结婚了。

至于日子过得怎么样,那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现在呀,我们年轻人自由恋爱,蹉跎岁月。

在这个年代,饮食住行,吃喝玩乐,早就不是问题,基础物质供给其实已经过剩。更多的是讲究怎么玩的好,玩的有花样。

所以老一辈的生活习性,跟新生一代,实在是没法兼容。比如:

新一代不吃隔夜菜,老一辈有口吃的就行。

新一代新科技玩的溜,老一辈不会玩。

新一代会流行要啃老,老一辈自力更生。

新一代想着活着就要享受一点,不知道自己的使命,老一辈实诚一点,为了下一辈不辞辛劳。

两种习性碰到一块,那相互就会产生摩擦。

但小一辈毕竟是小一辈,中国传统要求我们孝顺。父母的养育之恩,得报答。在古时候,咱们的祖先都是怎么表达孝敬之情的呢?

我先从古人里找智慧。孔子在一次弟子的请教中,向人解释过孝这个字:色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意思是说,子女对待父母,长久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至于遇到事情,由子女操劳;有了酒菜,让父母先吃。这些反而是很容易做到的,算不上真正的孝顺。

让父母过上物质富裕的生活,有吃有喝,生活无忧,但是平日里对父母没有好脸色,说话板着个脸,这是不孝。

真的孝,非但不追求让父母衣食无忧,而是追求跟父母同心同德,有说有笑,做到精神上的满足,从内心对父母的关怀。

讲良心,真正能做到这样的子女,又有多少呢?

我不禁反思,母亲跟我们住一起,平日里她老人家说话做事小心翼翼,唯唯诺诺,不敢有自己的主见,凡事问我们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在长辈面前犯了“色难”的毛病?虽然不是直接给脸色,但是说话的语气,面部表情,用词的恰当,有没有把控好,是不是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呢?为什么老人家会不自在呢?我想肯定是我们有地方没做好。

孔子还有一个例子。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是,子女对父母没有尊敬,那和养牛马有什么区别呢?尊敬,讲的还是对长辈的心理关怀。

再回头看,我们现代年轻人,都是怎么表达孝意的呢?

身边不同人用自己的行为诠释着不同的想法。有人会说每年给点钱就行,有的人对父母百般听从,有的人不讲究这个,还有人对父母冷眼相向。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在大城市里面飘着,一年四季可能见到父母就2回。那孝顺之情更应该注意表达,至少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的物质保障。家里面吃穿用度子女得操心,为家里添置食品或者衣物。父母如有身体不适,及时陪伴就医。让父母放宽心态,少为自己操心。而不再是啃老,还想着老一辈来帮自己一把。年轻人得快快地从思想人格上长大,意识到自己应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了。

二是精神层面的慰藉。平时工作闲暇之余,陪朋友社交之余,给父母打打电话,聊聊视频,看看父母渐老的容颜,耐心地听父母啰嗦下家里的事情,聊自己工作的近况。表达各自的关怀情意。而不要是生活中有难处了再和父母沟通。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老在他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总结前人许多场合对孝的解说,最终归结于“心安”二字。做子女的,得在平时生活中了解父母的习性,做事情承他们的欢,让自己心安。

你看,最后还是落在人内心的需求上。和颜悦色地和父母对话,父母得到关怀,自己得到心安,便是离孝不远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