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体验草稿|那些奥运健儿教我的事 - 草稿
前言
8月8日,推迟一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结束了。每一届奥运,都会涌现几位运动届的超级巨星。
所以这次直播呢,我就和春艳姐商量:要不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聊聊我们心目中的神级运动员们吧?
“全红婵”这个名字,是怎么都逃不出去的。
今天和春艳姐连麦,从跳水冠军全红婵小妹妹聊起,引申出了很多点,包括但不限于:
1. 顺应天赋
观众们惊艳于她近乎完美的五跳,可是提到她的家乡湛江,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个城市。实际上,湛江这座城市,被称为“中国跳水之乡”,在全红婵之前,已经走出过何冲、何超等多位世界冠军。
当小红妹妹用三个满分跳惊艳全世界观众的时候,一时间几乎无数双眼睛都开始关注这个年仅14岁的小将。不少媒体朋友称呼她为跳水界的天才。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作跳水天才呢?跳水这项运动,对运动员身材的要求是啥呢?有记者走访了全红婵的启蒙体校,湛江体校。一位老师分享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身材匀称、四肢修长、身体协调性好。其次是爆发力强,胆子大。”跳水小选手的启蒙时间大多在7~8岁,此时的身体尚未开始发育。启蒙老师选拔跳水好苗子的难点,不仅仅源于当下严苛的身材条件,有经验的启蒙教练还需要预估孩子进入青春期,身材大幅度发育后是否依然能维持竞技水平。有些老师甚至还会考察父母的身体条件来做参考。
我一直相信,能把竞技体育当成自己吃饭的技能,那必然都是“老天爷赏饭吃”。运动员们足够幸运地顺应自己的天赋,从事了合适的事业。
(此处插入金句:把自己的天赋用到极致这一句)
2. 天赋*投入=优势
光有天赋就能躺赢了吗?所以奥运冠军,只是天赋的比拼吗?显然不。尽管是天赋异禀的运动员,都离不了日复一日枯燥的训练。就像苏炳添在知乎现身说法的那样:无聊极了。
(此处插入苏炳添回答截图)
(补充另一个例子:吕晓军曾考虑放弃举重)
3. 不同激励机制
全红婵说:尽管训练非常累非常苦,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撑一个人完成艰苦的训练呢?对于小全来说,可能原因非常简单:赚钱帮助妈妈治病。
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总有那么几天犯了拖延症、总有一些事儿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反思一下自己处于哪一种激励机制下,可能会有帮助:
(1)欲望型的激励。好比哄小朋友说:“做完作业就带你去买棒棒糖吃哦!” 棒棒糖,是小朋友的欲望之物。那么成年人的欲望之物是什么呢?金钱、名利、威望。
(2)恐惧型激励,也可以说是威胁式激励——如果完不成就会XXXX。那个后果,是我们的恐惧之物。这种激励模式的本质是,避免“恐惧之物”发生。
(3)使命型激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达成什么终极目标?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像一座灯塔一样,会吸引我们脚踏实地地往那里走去。
后记
作为一个毫无网感,追热点的反射弧超长的人,一开始在准备这个主题的时候,会有一丝丝犹豫——奥运会已经落幕好多天了。每一天,新的热点在不断地被推到人们的视线中,奥运话题是否依然有吸引力呢?
虽然奥运火炬暂时熄灭了,但是运动员展现出来的奥运精神是不会灭的。以我们普通人的视角,去解读运动员们的经历,无疑能从中吸取许多的养分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