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课标|| 深思考,深体验

2024-01-09  本文已影响0人  野蒲公英

今天考完了课标,可以适当放慢一点脚步,休息休息。前两个星期都在为课标考试而准备,一共有1200道题目,考试就是从中抽取40道。准备:新版课标,纸质版的1200道题目,刷题的小程序。

课标书本是当时自己买的,我觉得必须得要有一本,这是新课标,很多的新理念和变化,我们需要去认真细读,这样才能把他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其次是通识400道题目和课标800道,我也全部都打印出来了。

关于顺序:

1、纸质版的先过了一遍,而后再用小程序刷题,按照顺序写过去。这样可以把一些基础的题目给过掉,留下来那些我们不确定的难度的。

2、此时再结合课本,回归到书中去查证,此时,书本就尤为重要了。我始终认为,学习必须得要有教材,一定要回归书本。因为题目的顺序不是按照教材的逻辑来的,题目顺序会乱的。而教材的逻辑性很强,我们可以带着问题去到书上找,结合整体的相关内容去理解。这样就不会觉得是死记硬背了,因为你理解了。没有规律的记,转身就忘记了。

查证后,要把这些点给单独标注出来和你易错的进行对比,做了这一步,就清晰的梳理出来了主线。就不用再去看大段文字,只需要结合梳理出的关键词去看,效率就会提高很多。错题反复做,反复看。

3、易混淆或记不住的点,一定要找规律,为什么会是这样。当你找到了深层次原因,就知道了为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什么要考课标,我认为以单选的形式考已经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式,如果考察度的难度加大,就不会只是考识记和理解类,而是偏向应用类。而且很有必要考试,这样可以督促教师对于课标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如果对于老师来说,自己都不知道新课标的理念,那我们拿什么去指导教学呢?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在我们需要的某一天,都会给我们帮助。

前些天在看书的时候,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应该都深有体会,很多点容易混淆,之前也看过很多次,可能更多停留在表面上。后面读的时候,忽然一下就顿悟了,经过信息加工后,找到了其中的关键点和区别所在。就是这一个点,可以把他们区别开来。我们要对信息进行精加工,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

后来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在提问时,或者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有时候他们的回答离我们想要的答案很远。那么,真的是他们就只能想到这个吗?我觉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是否有给到他们帮助,我们要提供并且给到他们可以思考的点,让思考有附着点,这样才能一步步实现学习目标。比如:结构化知识,梳理文章结构,框架,易混淆点辨析等。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而设计了。

如果是自己学,可能速度就会慢一些,一个人的认知、思维和专业素养等没有达到一个高度,其实是很难看出来的。就如作者写了一篇文章,有人能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有人体会不到。“读者或者听者能否感受得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而此时,如果有人点拨一下,给一些指点,就能看懂,这就是以人为师的优势。而我们就要作为这个中间桥梁,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