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读书总结
二月基本没有读书,带回老家的冯骥才的小说也遗忘在抽屉里,只等下次回去取了。只是在最后几天才看了一点庄子,家里的这本庄子是儿子高中时候买的。看庄子主要是想预习一下,因为鸟伯乐说,下次课开始讲庄子。
我对于庄子的了解,大约就是庄周梦蝶,还有他的逍遥游前面的几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据说历代文人墨客,大都在现实的纷争中以孔子思想自励,又在内心世界以庄子自谴,在现实中受了挫折,往往会痛读庄子,幻想虚静无为,放浪形骸,做“逍遥游”,生云外之志。所以,几千年来,庄子给人们提供了在现世心灵安顿的场所,所以“游”始终是庄子眼中的最高境界。
庄子的思想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从汉、魏晋“黄老”并称转而为“老庄”并称,老庄之学在魏晋玄学中扮演了一种重要的角色,并且真正开始渗进中国文人的骨髓。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曾受号南华仙人,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写这书的时候,已年过七十。庄子一生贫穷潦倒,但在书里却不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也不写达官贵族们的宫斗琐事,他只写了一些大自然中的小故事。
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晚期,以周礼为根本制度而延续了数百年的政治格局,早在春秋时期便已经开始崩坏,而到了庄子时代则到了最后溃亡的前夕,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之中,诸侯战争,臣下弑君之事层出不穷,道义被赤裸裸的暴力代替。这样的时代,容易让人产生对政治的憎恶感,乃至对生命变幻,人生无常的绝望感。庄子的无为适己,与这样的政治局面直接相关。当政治暴力发展到可以极大地随意地摧残个人生命的时候,个人的抗争变得微不足道形同尘芥,这时便只有被逼转入个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求得精神世界的舒展与张扬。
面对这样的政治局面,庄子愤怒而且无奈。他的理想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反动。这种思想,根源于老子所说的理想世界。庄子以后的历史上,中国文人拥抱老庄之学,走向上水田园的时候,往往就是在面对政治,个人的力量苍白无力,由拯救的激情转入绝望的时候。
在中国文化史上,庄子以他深刻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开辟出一片新的精神天地,滋养了一类新的人,一种遁世求真,一心一意地追求生命的精神价值的人,一种归依自然,在山水之间独善其身的人,一种把人生意义与人生价值建立在自己内在精神的超越之上的人。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境界何等雄浑!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21718/ab70c4a7688ed6d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