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围论
范围论
摘要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具有整体性,而我们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因此,结论也只是某一范围的结论,这就是结论的范围性。结论不可超出范围应用,结论一旦超出范围应用,其真理性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成为错误的东西。不但不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反而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真理性和范围性,是结论最基本的特征。
关键词 整体性 范围性 结论 两个范围的争论 超范围现象
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认识的客观事物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的眼晴,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具有怎样的特征呢?我们认识的事物,其特征、性质以及规律性的东西——自然科学中的定理、定律等等,以及社会科学中的观点理论等,我把此统称为结论,又具有怎样的特征?人们运用结论时有着怎样的心理趋向?这些都是范围论所要讨论的。我将从客观事物的整体性、观察的范围性、结论的范围性、结论不可超出范围应用、人性的弱点等几个方面予以讨论。
客观事物的整体性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从基本粒子到山川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系统是其根本属性。贝塔朗菲是系统论的奠基者,他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简单的相加和机械地组合,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个部分在弧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他用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范围论不讨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它只关注客观事物的整体性。
观察一下我们的周围,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花草,飞禽走兽,火车汽车,厂房高楼等等;再到我们的屋内看看,电脑电视,沙发茶几,书桌壁柜;书桌上的一本书,一个台灯,一合香烟,一支笔等等。总之,凡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立体结构,而不是一个平面。即使一张白纸,它也有厚度,也是立体的。立体结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整体性,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整体性,我们来观察一个物体吧。现在,我看到屋内墙角处的一个装方便面的纸箱,这个纸箱,就不是一个只有长和宽的平面,而是一个有长、宽和高的立体。它共有六个面,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且图案、颜色、文字都相同;左右两个面略小一些,且图案、颜色、文字都相同;纸箱的上面和下面是由两部分组成。这个纸箱,就是由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成的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具有整体性。
客观事物的整体性,还表现在一定的层次上。就是说,客观事物是由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而部分本身也可以看作一个小的整体。这时,整体又是由更小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的层次上,部分同样具有整体性。
几何学中,点组成了线,线又组成了面,面又组成了几何体。纸箱就是一个几何体。纸箱由六个面组成,每个面都有厚度、长度和宽度,是立体结构。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不仅如此,无论我们把纸箱的某个面切成线,还是切成点,它都是立体结构,而不是一个平面。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
从另一方面而言,作为纸箱来说,它有一定的用途,纸箱有形状、颜色、字体等等可以观赏,纸箱有一个产生消亡的过程等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组成纸箱这个整体的部分。但是,这每一个部分,又是由更小的部分组成的整体。比如,就用途而言,纸箱原是装方便面的,但也可以放置暂时不用的杂物,也可以放在屋角落里当作废纸篓使用,等等。而这些不同的功用,也就成了组成用途这个整体的部分。因此,组成纸箱的部分,也是由更小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具有整体性。
从另一方面讲,也就是从部分这一面讲,有多个部分都可以归属于同一个物体的名下。比如,㈠水是无色、无臭、无味透明的液体;㈡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㈠和㈡都可归属于水的名下,它们都是组成水这一整体的部分。又如,我们可以说人体是由头、颈、躯干和四肢组成的,也可以说人体是由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组成的,还可以说人体是由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组成的。这一切都是部分,它们组成了我们对人体的认识。
事物概念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情和物体,上面讨论的主要是物体的整体性,同样,事情也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事情离不开人的参与。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我们描写叙述事情的六要素,实际上也是组成事情的六个部分。
总之,整体性是客观事物的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我们观察的基础。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观察的对象,即客观事物,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由部分按一定的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而且,这些具有整体性的客观事物,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而不是独立的;是无时无刻都在运动着、发展着、变化着。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
观察的范围性
一
人类的眼睛长在头部的前面,注视正前方时,眼睛观察到水平面与垂直面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通常以角度表示。在头部和眼球静止不动时,我们眼晴的最佳视野范围,在水平面内零线左右两侧各15度和垂直面内水平视线以下30度的范围内。上下左右 1.5度为中心视野,也称清晰区,这一视域,目光能够清晰地分辨物体的颜色及细节部分。在头部和眼球静止不动时,目光所及的最大范围,称为最大视野范围,其视角为,水平面190度,零线左右两侧各95度,双眼视角120度,左右各60度;垂直面130度,水平视线向上60度,向下70度。在这样一个视野范围内,我们能感觉到物体的存在和动作出现,并不能看清是什么物体和什么动作,尤其在边缘部分,更是如此。如果要察看这个范围之外的物体,就需要转动头部或者身体,--既使在最大视野范围内也有我们无法察看的事物在。⑴
人的眼睛近似球形,视网膜居于眼球的内层。在视网膜中央有一个直径约3毫米的圆形区域,称为黄斑,黄斑的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视网膜上面有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在黄斑里面非常集中,尤其是在中央凹里面最为密集。因此,黄斑区尤其中央凹,是视力最好、分辨物体细节和颜色能力最强的地方。最佳视野和中心视野,是由此产生的。愈近视网膜的周边部分,视杆细胞愈多,视杆细胞不能作精细的空间分辨,只能看到物体粗略的轮廓。最大视野是由此产生的。
人眼的结构,限制了人的视野。在最大视野范围内,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一范围内物体的存在;在最佳视野范围内,我们只观察到某一物体某一部分的东西。
二
如果我们注视前方,便看见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一时刻,我们看到的只是这一范围的东西。
不错,我们可以看得很远很远。如果是在大海上,我们可以望到水天相接的地方,但那远不是大海的彼岸。在水天相接之外,仍是一望无边的大海。不错,若是清朗的夜晚,我们仰望天空,可以看见非常遥远的星星在闪烁。但那远不是宇宙间星星的数目。我们看到的只是某一范围的星星,然而,即使在这个很小很小的范围内,仍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星体存在。
眼睛看细小的东西也如此,能看清头发丝那样细小的东西,比头发丝再小的东西,眼睛就看不清了,它看到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
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出现,并没有突破范围的限制,只是扩大了观察范围而已。射电望远镜可以观测到100亿光年外宇宙间的情况,但仍没有观测到宇宙的边缘。电子显微镜可以显示病毒那样的微生物,但仍有它看不到的东西。
那么,是不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有一天会出现超望远镜和超显微镜。这样,宇宙世界和微观世界里的一切都可以一览无余,看得清清楚楚了呢?
会这样吗?
不会!
比如电子显微镜,它可以观测到物质的原子结构,但是,小到一定程度,比如电子,我们就看不清它的真面目了。这是因为电子的质量太小了,无论我们采用怎样先进的观测装置,都会对电子产生实质性的干扰。我们观测到的不是真实存在的电子,而是被观测装置干扰发生了变化的物理现象。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无论釆用什么样的观察工具,我们都无法准确测定电子在同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如果位置测得越准确,则速度就测得越不准确;反之亦然,如果速度测得越准确,则位置就测得越不准确。“特别是,这将表明同时精确地测定基本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的不可性,并不是像许多人至今仍然想象的那样,仅仅是技术上的不可能性,而是概念上的不可能性。”⑵“这个原理指出,宇宙具有某种‘微粒性’。你要是尽力把报纸上的图像放大,最后,你就会把它放大到这样一个程度:你会看到许多细小的颗粒或是斑点,而根本看不到图象的详细结构。如果你想细致地观察宇宙,你也会碰到同样的情况。”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对于我们认识的事物而言,总有我们观察不到的东西存在!
三
我们是怎样观察的呢?我们来观察一个物体。比如,我的面前有一个装方便用的纸箱。现在,我就来观察这个纸箱。在适于观察的范围内,我看到了这个纸箱,看到了纸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但是,其它的面我却看不到。而且,无论我怎样调换观察角度,总会出现,先前没有看到的面看到了,而先前看到的面却又看不到情形。况且,我无论怎样改变观察角度,纸箱底部这个面,我始终观察不到。要想看到它,就得有一个过程出现,即动手翻动纸箱,而不仅仅是调换观察角度了。
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看而已。如果我的目的是要了解纸箱每个面之间的细微差别,如大小、图案、颜色、文字等等的不同。那么,处于最佳观察范围的面,只有一个,这就是正前方的这个面,而纸箱其它的面则被排除视野范围之外。只有这样我才能仔细地观察这个面。也只有这样一个一个面地观察,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细微的差别,了解它们各自的特征。从而了解整体的纸箱。这就是说,就观察而言,客观事物的整体性表现在,我们观察客观事物时,总会出现,一些面观察到了,而一些面却又观察不到的情形。而且,具有探究意义的观察面只有一个。我们看到的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
依照观察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理解那些边界模糊的物体的整体性。比如球体以及形状不规则的物体,似乎看不到界限分明的部分。但是,一旦我们观察这些物体,就如同观察纸箱的情形一样,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总会出现,这一部分观察到了,而另一部分却观察不到的情形。我们看到的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
依照观察的这种特性,我们还可以理解那些比较抽象的事物的整体性。我们依然以纸箱为例。纸箱是装方便面用的,这是事实;但现在它摆在屋角落里被当作废纸篓使用,这也是事实;纸箱总有一天会毁坏而消失的,这也是事实。如同观察纸箱的情形一样,当我们看到装方便面的纸箱这一事实时,我们看不到它被当作废纸篓使用的这一事实;当我们看到它被当作废纸篓使用的这一事实时,我们看不到它被当作废品卖到废品回收站的这一事实。没有发生的事实,我们无法观察。我们看到的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
这种特征,在观察具有两个面的物体上表现的格外明显。比如,现在我的目光投向书桌。桌面上放着一枚硬币,在明视距离内,我对它进行观察。硬币是正面朝上,中间是“貮分”字样,上面是“2”字,下面是“1982”,“貮分”的左右是谷穗。我看清了这枚硬币正面的图案,可是反面的图案却看不到。要想看到反面的图案,就得有一个过程出现,即动手翻动硬币,使其反面朝上。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二分硬币反面的图案,但是,当我看到反面的时候 ,却又看不到其正面了。我看到的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因而也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
我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观察的客观事物,就认识过程,也就是程序而言,我们每次所观察的都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我们看到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在这个范围之外,每每总有我们看不到东西在。观察的这种特征,我称为观察的范围性。
两个范围的争论
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中举了这样的例子,即,两个人观察的是同一个事物,却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汉森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看是一件‘渗透着理论’的事情。X的先前知识形成对X的观察。表达我们知道什么所使用的语言或符号也影响着观察,没有这些语言和符号也就没有我们能认作知识的东西。”⑷同汉森不同的是,汉森观察的是主体,而我观察的则是客体。因此,我认为,这一现象,恰恰是由于观察具有范围性的缘故。
由于观察具有一定的范围性,和客观事物的整体性,于是就会出现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观察的情形。虽然,双方观察的是同一个事物,但是,双方观察的却是这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的部分,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由此产生的争论,称为两个范围的争论。
传统意义上的争论,其结果是,要么甲的结论是正确的,要么乙的结论是正确的,正确的结论只有一个。而在两个范围的争论中,其结果往往是,甲的结论是对的,乙的结论也是对的,两个结论并存。
两个结论并存,是两个范围争论的特征。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说是古时候,有两位将军去买盾牌。到了工匠那里,工匠拿出一面盾牌往中间一站让他们看,两人看了一阵子,将军甲开口道,“这面金盾牌不错啊?”
“怎么是金的?”将军乙反驳道,“明明是银的!”
“是金的!”将军甲说。
“是银的!”将军乙说。
就这样,一个说金,一个说银,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就在这时,工匠把盾牌翻转了过来。
“原来那一面是银的。”将军甲说。
“原来那一面是金的。”将军乙说。
盾牌有正面和反面,如果将军甲看到的是正面,那么将军乙看到的就是反面。虽然,甲乙两将军观察的是同一面盾牌,但是,甲乙两将军观察的却是这同一面盾牌的不同的面。当将军甲说“这面盾牌是金的”时候,他之所以坚持这样说,是因为他看不到将军乙观察的那一面,也就是反面。同样,当将军乙说“这面盾牌是银的”时候,他之所以坚持这样说,是因为他看不到将军甲观察的那一面,也就是正面。这就是观察的范围性。
我们看到,甲乙两将军观察是同一面盾牌,但是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其原因正是由于观察的范围性。如果观察不受范围制约的话,也就不会发生争论了。
甲乙两将军关于盾牌的争论,是不是偶然现象呢?
盾牌比较直观,那么,人们在观察比较抽象的事物时,也会出现两个范围的争论吗?
会的!
我们来看自然科学中的一个例子,这就是物理学界关于光的夲性问题的争论。
光的夲性问题,早在古希腊的时候,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了十七世纪,形成了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和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的争论。
1704年,牛顿出版《光学》一书,主要釆用微粒说。这以后的将近一个世纪里,大多数人都相信微粒说。
从十八世纪开始,一些科学家对牛顿的微粒说产生了怀疑。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在实验室里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从而证实光是一种波。此后,一些科学家也相继做了支持光的波动性的实验。特别是法拉第、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证明了光实际上也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波动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于是,人们不再相信微粒说,转而相信波动说。
然而,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在实验验证光的电磁说的时候,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这一发现,再次证明光的确具有微粒性。
波动说和微粒说,同时得到了科学实验的支持。
1905年,爱因斯坦把“量子”概念,用于解释光的夲性问题,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认为光在传播的时候,具有微粒性;而光在辐射以及与其他实体粒子相互作用的时候,具有波动性。1916年,美国实验物理学家密立根,对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进行了严格的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这一假说是正确的。后来,康普顿效应,再次证明了光量子假说的正确性。
关于光的微粒性和波动性的争论,如果从牛顿1704年出版《光学》一书算起,到1905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的提出时止,争论长达二百年之久。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微粒性。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虽然光不像盾牌那样,可以直观地看到正面和反面,但光却有两种不同的状态。虽然,微粒说和波动说观察的都是同一物体光,但是,微粒说和波动说观察的却是光的不同的状态。光在传播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下,光具有微粒性;光在与其他实体粒子相互作用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下,光具有波动性。这也表明光同盾牌以及其它客体一样,都具有整体性。物理学家关于光的微粒性和波动性的争论同甲乙两将军关于盾牌的争论,其情形是一样地,都是两个范围之间的争论,所不同的是,前者要比后者争论的时间长的多。
物理学界关于光的微粒性和波动性的争论,它有一个使争论双方都认可的评判标准,这就是科学实验。也就是说,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微粒性,两个结论并存,是科学实验的证实了的,是科学家们一致认可的客观事实。因此,物理学界关于光的微粒性和波动性的争论,为两个范围的争论也是争论的一种模式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那些比较抽象的两个范围的争论,由于无法得到实验验证,因此争论的时间就会更长一些。比如,关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争论就是这样一种争论。
白马是马,这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在我国战国末期,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公孙龙,却提出了一个“白马非马”的命题。这一命题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历朝历代文人学士的诘难。
公孙龙说:“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⑸这是说,“马”这个词是称呼形体的,“白”这个词是称呼颜色的,称呼颜色而沒有称呼形体,所以“白马非马”。在这里,公孙龙提出了三个概念:一个是称呼形体的“马”,一个是称呼颜色的“白”,一个是称呼颜色和形体的“白马”。 通常人们认为,“白马”同黄马黑马一样也是马,是一种白颜色的马。而公孙龙不站在名实相符这一范围提出命题。他考察的是名和名之间的差异,也就是“马”这个词与“白马”这个词之间的差异,认为“马”这个词指示了形体,而“白马”这个词则指示了颜色和形体,“白马”有别于“马”,所以“白马非马”。
公孙龙又说:“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⑹他的意思是说,“马”这个称呼,可以包括黄颜色黑颜色的马,可是“白马”这个称呼,就不包括黄颜色黑颜色的马,只是包括白颜色的马。在这里,公孙龙仍然考察的是名和名之间的差异。“白马”和“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白马”的外延指的是白颜色的马,而“马”的外延要比“白马”的大一些,它不仅包括了“白马”,而且还包括黄马黑马以及其它颜色的马在内。“白马”不同于“马”,所以“白马非马”。
因此,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并不是说白马不是马,而是说白马有别于马,白马不同于马。他所说的白马和马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逻辑学上的种概念和属概念之间的关系。
关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争论,从战国末期到现在,要比物理学界关于光的微粒性和波动性争论的时间要长的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逻辑学发展的较晚,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比较抽像,我们没有观察到公孙龙观察的那一面,正因为此,一些人把公孙龙看作诡辩论的代表者。其实, 公孙龙对中国的逻辑学是有贡献的。张新在他的《中国名家》一书中,称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是一个“具有十分重大的逻辑意义的命题”。⑺又说“公孙龙既是中国先秦名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逻辑学理论大厦的真正奠基者”。⑻
关于光的微粒性和波动性的争论,如果从牛顿1704年出版《光学》一书算起,到1905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的提出时止,争论长达二百年之久。而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争论从战国末期到现在,时间更长了。这恰恰证明了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和观察的范围性。虽然,我们观察的都是“白马”, 但却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我们是从“名实相符” 这个角度观察的,而公孙龙考则是从种概念与属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个角度观察的。
两个范围的争论,不是偶然现象,它也是争论的一种模式。在我们的认识所涉及一切领域,比如科学、哲学、文艺、政治等领域,都有可能出现两个范围的争论。两个范围的争论,无论争论的时间多么长,无论争论的多么激烈,其最终结果都会出现两个结论,这是因为争论的双方都看不到对方观察的范围的缘故。两个结论同时存在,是两个范围争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两个范围的争论,往往呈现这样的情形:一方面,它表明争论的双方是站在对立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个事物;另一方面,它表明客观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面或相互对立的部分。这相互对立的面或相互对立的部分,在《周易》中称为阴阳。两个范围的争论,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客观存在。两个结论同时存在,是两个范围争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告诉我们,在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过程中,有这样一种争论,你是对的,并不见得别人就是错的,同你一样,别人可能也是对的。
观察的范围性,不是一个人视力好、智商高、有学问就可以不受范围的约束的问题,而是人类的眼睛夲身的构造及其功能的问题,以及客观事物具有整体性的问题。因此,观察的范围性,是我们观察客观事物的基本特征。
结论
一
我们有必要对“范围”这一概念作出解释。
什么是范围?《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周围界线”。为了直观,我们可以把范围看作一个圆,圆的形状反映了范围的特征,限制制约不可超出是范围的特征。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以眼睛为主的感觉器官,负责对信息的采集和接收,大脑则负责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大脑本身不生产信息,信息来源于以眼睛为主的感觉器官的釆集和接收。大脑的功能只是对输入进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处理加工。从而达到认识事物特征、性质及规律性的目的。大脑实际上就是一个中央信息处理器。
由于观察的范围性,以眼睛为主的感觉器官,釆集接收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信息,我们观察的只是某一范围的东西,因此大脑处理加工的也仅仅只是某一范围的信息,由此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某一范围的结论。结论受一定的范围的限制、约束而不可超出,这就是结论的范围性。
在甲乙两将军关于盾牌的争论中,我们说将军甲“这面盾牌是金的”的结论是对的,仅仅只是就将军甲观察的正面而言的,我们说将军乙“这面盾牌是银的”的结论是对的,仅仅只是就将军乙观察的反面而言的。在光的微粒性和波动性的争论中,我们说光具有微粒性是正确的结论,这仅仅只是就光在传播的状态下而言的,我们说光具有波动性是正确的结论,这仅仅只是就光在与其他实体粒子相互作用的状态下而言的。在关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争论中,我们说“白马是马”是对的,仅仅只是就“名实相符”这一范围而言的,我们说“白马非马”是对,仅仅只是就种概念和属概念之间的关系这一范围而言的。
恩格斯在他的经典之作《反杜林论》中,曾谈起波义耳定律的范围性。恩格斯说:“我们举著名的波义耳定律为例,根据这一定律,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气体的体积和它所受的压力成反比。雷尼奥发现,这一定律不适合于某些情况。”雷尼奥“发现波义耳定律只是近似地正确,特别是对于可以因压力而液化的气体,当压力接近液化开时的那一点时,波义耳定律就失去了效力。所以波义耳定律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但是在这个范围内,它是不是绝对地最终地正确的呢?没有一个物理学家会断定说是。它将说:这一定律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的范围内,对一定的气体是有效的;而且即使在这种更加狭窄的范围内,他也不会排除这样的可能性,即通过未来的研究对它作更加严格的限制,或者改变它的表述方式。”⑼波义耳定律是物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什么是定律呢?教科书上说,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波义耳定律,反映了一定量的气体,在温度保持不变时,气体的体积和它所受的压力之间的必然关系。也就是说,波义耳定律是客观规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恩格斯告诉我们:波义耳定律“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简单的定律如此,那么复杂的理论又该如何呢?
同样,复杂的理论也“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比如,经典物理学是一门科学,具有一定的真理性,这是事实。但是,这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此。
这是因为,经典物理学有它无法解释的现象,有它不适用的范围。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铀,后来居里妇夫又发现了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一一镭。“一种物质放出射线是需要能量的,但是铀和镭既沒有任何明显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又沒有从其它任何地方获取任何能量,那么它放出射线所需要的能量是从哪里来得呢?”⑽这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无法解释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定律之一。无论是物理学的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的转化过程,都遵守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可是面对天然放射性这一现象,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却无法解释,其真理性却失去了效力。
又如,经典物理学认为,一个物体静止时的质量,与它运动时的质量是一样地。物体的质量与它的运动无关。但是,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01年德国物理学家考夫曼进一步研究发现,“电子”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其质量急剧增加。这一现象,又与经典物理学中的质量守恒的思想相矛盾。
诸如此类的实验事实,对经典物理学中质量、能量、运动等基本概念产生了猛烈地冲击。不仅如此,更令科学家头痛的是,如果用经典物理学研究新的实验事实,其理论推断与实验结果不一致。
比如,在研究黑体辐射的过程中,1896年德国物理学家维恩根据热力学理论,提出了一个经验公式。这个公式在短波部分与实验数据相符,但在长波领域却与实验数据相违背。1900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从经典理论出发,推导出了一个能量密度分布公式。接着,1905年英国的另一位物理学家金斯,沿着瑞利的思路,运用经典物理学中的电磁理论和统计学理论,推导出了一个比瑞利公式在逻辑上更加严密的能量密度分布公式,这就是瑞利一一金斯公式。“从经典理论来看,这个公式的逻辑严密性似乎是无懈可击的。而且在维恩公式所不适应的长波部分,即λT→∞时(λ为波长),与实验一致。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在光谱的短波部分,即λT→○时,与实验发生了很大分歧。这时,按公式所求出的能量密度为无限大,公式是发散的。这一点对于经典物理学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由于问题出在短波(高频)段,即可见光的紫外一端,所以后来被荷兰物理学家埃伦菲斯特(Poul Ehrenfest1880一1933)称之为经典物理学的紫外灾难。”⑾经典物理学的紫外灾难,是用经典物理学研究黑体辐射的结果。紫外灾难现象表明,经典物理学已经到达了它适用的极限,经典物理学的范围性已经显现出来了。
结论的范围性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存在着!经典物理学不能解释新的实验事实,其理论推断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等事实表明,经典物理学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但是,传统的思维模式只看到结论的真理性!它表现在两个范围的争论中,它表现在教条主义者身上,也表现在科学家们的身上。
经典物理学发展到十九世纪末,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成为当时物理学家最引以为自豪的学科。一些物理学家甚至认为物理学理论已接近最后完成,物理学的发展在原则上已到达了顶峰。正如英国物理学家开尔芬勋爵,在1900年新年献辞中所说:在已经建成的科学大厦中,后辈物理学家只要做一些零碎的修补工作就行了。当时,在大多数科学家眼里,物质世界的基本问题都已经研究清楚了。一切物理现象,都可以用经典物理学中相应的理论予以解释。经典物理学向人们展现的,只是无处不适用无处不正确的真理性。
正因为此,虽然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新的实验事实,而且受到“紫外灾难现象” 的沉重打击,但是,科学家们仍然是不甘心的。
“量子”概念是德国科学家普朗克首先提出来的,但普朗克只是把“量子”概念看成是解决黑体辐射问题的一个形式上的假说而已,他的目的仍然是要把“量子”概念纳入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框架之中的。为此他作了十多年的努力,结果以失败而告结束。1905年爱因斯坦应用“量子”概念解释光的夲性问题,获得了成功。但既是这样,科学家们仍是不甘心的。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一个类似太阳系的原子结构模型。这一模型与实验结果是一致地。但是,当用经典物理学中的电磁理论作进一步研究时,却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后来由于“量子”概念的引入,这一问题才得以解决。
量子力学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对经典物理学重新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原夲以为无处不适用无处不正确的经典物理学能够解释新发现和新的实验事实,到逐渐认识到它不能解释而最终放弃它的过程。虽然人们不情愿不甘心,但也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经典物理学有它无法解释的现象,有它无法解决的问题!
同波义耳定律一样,经典物理学“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
而我想告诉人们的是,这并是偶然现象,而是结论的基本特征。不仅是波义耳定律和经典物理学,而是任何一种结论都“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客观事物具有整体性,我们观察的具有探究意义的面只有一个,我们看到的只是部分,而不是整体。或者说客观事物是立体的,而我们看到的只是某一个平面.。我们看到的只是客观世界一个狭小范围内的东西。也就是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现象和社会现象仅仅只是某一范围的现象;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客观材料,仅仅只是某一范围的材料;因此,得出的结论也仅仅只是某一范围的结论。这就是结论的范围性.
二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结论既具有真理性又具有范围性,这是它们共同的特征。
从已有的理论推导不出新理论,新理论产生于假设。但是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自然科学中的假设,往往经过理论论证和实验验证就上升为理论,而社会科学中的假设,只能理论论证而无法进行实验验证。“迄今为止,包括公认为最近似于自然科学的经济学在内,几乎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关键性命题都从未进行过严格的验证。由于人类和社会行为十分复杂,不能指望人文社会科学达到自然科学的精确程度。除了极少数情况之外〔如在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或实验心理学等实例中〕,人文社会科学家无法像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那样做由人来控制的实验。”⑿因此,社会科学理论中的主观判断性成份,比自然科学理论中的要大的多。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往往是一些不可逆的由众多随机变量组成的偶然事件,任何一个随机变量的变化,都会使原有结论被推翻。因此,社会科学理论更需要社会实践的验证。
波普尔说,“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⒀可证伪性,是理论的科学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凡是可证伪的理论就是科学的,凡是不可证伪的理论就是非科学的。”为什么理论的科学性是它的可证伪性呢?这是因为,理论不仅具有真理性,更为重要的是理论还具有范围性,它仅仅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在自然科学领域,在一定的范围内,其理论,是可以充当标准的,而在社会科学领域是不能够的。自然科学理论是可以被证伪的,但这并不是说已有理论是错误的;而社会科学理论一旦被证伪,那就真的被证伪了。社会科学理论,是更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检验地。长期以来,我们却把未被检验有待证实的东西,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应用理论的过程,是一个验证证实理论的过程,正确的就坚持,有缺陷的就修正完善,错误的就放弃,观察新现象研究新问题。让理论去符合事实,而不是相反,把理论当成衡量一切的标准。
因此,我们认识所涉及的一切领域,无论是科学、哲学、文化、政治等领域,还是其它的任何领域,所发现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理的东西,也就是结论,都具有范围性的特征。无处不适用无处不正确的结论,是不存在的。结论“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
结论除了真理性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这就是结论的范围性。真理性和范围性是结论最基本的特征!
结论不可超出范围应用
结论具有一定的范围性,其一是说,结论“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其二是说,结论不可超出范围应用。
如果把这一范围的结论,超出范围在另一范围应用,其结果,或是理论推算与实验结果相违背,或是与我们预期的目标不一致,或是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等等,像这些现象,我把它称为超范围现象。
经典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不能解释天然放射性,质量概念不能解释“电子”,瑞利一一金斯公式的紫外灾难现象,都是结论超出范围应用的结果,属于超范围现象。
两个范围的争论,也是超范围现象。
在两个范围的争论中,由于双方都看不到对方的那一面,所以双方都认为唯有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而对方的结论是错误的。作出这种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双方各自的结论。争论的双方,都是拿自己的结论做标准去衡量对方的结论。长期争论的目的,是要用自己的结论替代对方的结论。于是结论与结论就发生了碰撞。而且呈这样一种趋势,争论的双方观察的愈仔细,研究的愈深入,对自己的结论的正确性愈深信不疑,把结论超出范围去替代对方的结论的愿望就愈强烈。双方都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针锋相对,争论也就开始了,而且越来越激烈,直到双方看到对方的那一面时为止。
两个范围的争论,是结论超出范围应用的结果。
在以上的例子中,比如,在甲乙两将军关于盾牌的争论中,和物理学界关于光的微粒性和波动性的争论中,在类似这样的争论中,争论的双方谁也无权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对方。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结论超出范围应用的危害性不是很大。如果是在政治领域,双方地位相差悬殊,一方有力量、有能力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对方,并且采取高压手段将自己的意志变成社会的行为,那么就会给社会带来一场灾难。城市中心论指导中国革命,给中国革命带来灭顶之灾,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文艺经历了一场浩劫,都是结论超出范围应用的结果。
超范围现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教条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超范围现象。教条主义者只看见结论的真理性,而看不见或者说根本不知道结论的范围性。教条主义的实质,在于把结论超出范围应用。
又如,“城市中心论”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损失的现象,也是一种超范围现象。无产阶级革命走城市武装起义的道路,是列宁研究俄国的实际情况后得出的结论,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无论是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好,还是阶级力量的对比也好,与俄国相比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因此,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是两个不同的范围。但是,在一个时期内,“城市中心论” 却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总策略。“结果,是丧失了除了陕甘边区以外的一切革命根据地,使红军由三十万人降到了几万人,使中国共产党由三十万党员降到了几万党员,而在国民党区域的党组织几乎全部丧失。总之,是受了一次极大的历史性的惩罚。”⒁“用城市中心论”指导中国革命,实际上是把这一范围的结论,超出范围在另一个范国应用。“城市中心论”给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是结论超出范围应用的结果。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超范围现象。
我们再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超范围现象的例子。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文艺遭受破坏的现象,也是一种超范围现象。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文艺之所以遭受严重破坏,是因为“四人帮”把毛主席的文艺思想超出范围,在另一范围指导文艺创作和展开文艺批评的结果。
因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艺。
鲁迅先生说:''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⒂而梁实秋则认为:“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的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况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⒃梁实秋认为,“伟大的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的标准”,文学“绝无阶级的分别”。⒄
其实,这是两种不同范围的文艺。
鲁迅先生说的是一种文艺,梁实秋说的又是一种文艺。我们不妨把前一种文艺,称为第一范围的文艺;把后一种文艺,称为第二范围的文艺。第一范围的文艺,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具有一定的阶级性。第二范围的文艺,关注的是每一时代人性的发展状况,因而“绝无阶级的分别”。
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范围的文艺的存在。从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文艺中,以及与封建社会相应的文学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两种不同范围的文艺的存在。在社会主义国家仍然存在着两种不同范围的文艺。有人会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不错,在我们的主观愿望上,在我们的口号中,是这样的。但既是这样,它也替代不了第二范围的文艺。而且,从严格地意义上讲,我们通常讲的文艺,也就是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艺成就的文艺,是第二范围的文艺,而不是第一范围的文艺。
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只存在着一种文艺,这就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文艺。形成这种观念的原因,除了传统的看待问题观察问题的方法的限制外,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文学中的人民性与中国共产党的为劳苦大众谋利益的宗旨相吻合。这一现象使人们觉得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文艺,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表面看,无论是第一范围的文艺还是第二范围的文艺,都可以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等手法予以表现,也都可以釆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电视剧等体裁进行创作,但无论是从关注的主体上看,还是从创作的规律上看,都是根本不同的两种文艺。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两种文艺都有那些不同。
第一,关注的主体不同。文艺上对人的观察,同甲乙两将军观察盾牌的情形是一样的,人具有两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些人观察的是人具有自然属性的一面,发现“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不同地方是有的,遗传不同,教育不同,经济环境不同,因之生活状况也不同,但是他们还有同的地方: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与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饮食男女,这是人所共同要求的。花香鸟语,这是人所共同喜爱的。”⒅人性是相同的,存在着共同的人性、普遍的人性。一些人观察的是人具有社会属性的一面,发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⒆具有一定的阶级性。“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形成了文艺的两大主体,一个主体是“人”,一个主体是“阶级”,文艺就是针对这两大主体发生作用的。虽然,我们、鲁迅先生和梁实秋观察的都是文艺,但却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观察的是文艺不同的主体。由于观察的主体不同,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艺:一种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文艺,一种是关注人性发展状况的文艺。我们不妨把前一种文艺称为第一范围的文艺,把后一种文艺称为第二范围的文艺。
第二,衡量作品的标准不同。在第一范围,作家是在“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21〕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评价衡量作品的标准,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在第二范围,作家关注和描写的中心是“人”,作家的创作相对来说是独立地,自由地。作家是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观察、理解,和对生活的体验,把自己内心深处感受最深的东西,有感染力地表现出来,去感动读者。第二范围的作家,是用一种尊重人、关怀人、把人当做人的态度,去观察人描写人的。因此衡量作品的标准是人道主义。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大凡享有盛誉的作家,大都是人道主义者。正如钱谷融所说,“伟大的文学家必然也是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22〕
第三,创作方法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作家关注的是人性发展的状况。如果,一个作家要为一定的阶级服务,那么他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观察角度转移的问题,由关注的主体“人”,转移到关注的主体“阶级”。由关注人性的发展状况,转移到关注“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作家是在这一革命任务的指导下,去深入生活,搜集素材,进行创作的。因此,表现在作品中的政治倾向,在作家没有深入生活之前,已经由“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指示给作者了。第一范围的文艺,其作品中的政治倾向的形成在前,深入生活在后。作家的创作过程,只不过是把一定的政治倾向具体化为一定的文艺形式而已。
在第一范围,一个作家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东西,与“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相吻合的情形是不多见的。“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23〕的现象,是第一范围的作家经常遇到的问题,但这种现象在第二范围是不存在的。“作家都是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所看到、所接触到的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打动了他,才进入创作过程的。”〔24〕表现在作品中的政治倾向,不是外部指示给作者的,而是作者在观察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第二范围的作家,深入生活在先,其作品中的政治倾向的形成在后。
第四,创作的目的不同。“典型论”是笫一范围文艺的美学标准。第一范围的作家创作的目的,是要塑造典型,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以达到教育人民、团结人民、鼓舞人民的目的。文化大革命中的“三突出”的创作原则,是“典型论”的具体表现。第二范围的作家,在主观上并不是为了要塑造某一类人的典型形象才去写作的。作家关注的是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是要写出一个人“活生生的、独特的个性”,〔25〕写出“活生生的形象鲜明的个体存在”。〔26 〕就是说是要写出个别,而不是写一个类的代表。
第五,局部性和整体性。第一范围的文艺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而社会并不是由某一个阶级构成的,因此这一范围的文艺具有局部性的特征。这一范围的文艺,也具有一定的轰动效应,但是,随着“党在一定革命时期内所规定的革命任务” 的转变,作品的轰动效应会渐渐淡化,不再引人注意,甚至被人遗忘。
整体性是第二范围文艺的特征。古今中外的文学杰作,经久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具有整体性。这一范围的文艺,表现出一种永恒的魔力。不同的人、不同时代的人,都会从中读到不同的东西。只要你去接触它,阅读它欣赏它,你都会被吸引,使你产生新的联想,新的意境,新的感觉以及新的愉悦感。《红楼梦》在我国文学史占有极高的地位,其原因就在于它具有整体性。
总之,第一范围的文艺是权力意志的表现,而第二范围的文艺是个性自由的产物。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和我国的百家争鸣表明,只有在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的氛围中,人的个性得到最充分和最自由的表现机会,人的天赋才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才会产生思想上文化上的巨人。
两个范围的文艺的不同点,主要地表现在以上几个方面。
毛主席的文艺思想集中体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在《讲话》中毛主席说得很明白:“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27〕因此,毛主席的《讲话》并不是为了中国的文艺,而是为了“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28〕因此,毛主席在《讲话》中所说的文艺,同我们通常讲的文艺,也就是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艺发展成就的文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毛主席的文艺思想属于第一范围的文艺理论。毛主席文艺思想的不朽价值,是就这一范围而言的。
文化大革命中我国文艺之所以遭受破坏,是因为“四人帮”把属于第一范围的文艺理论一一毛主席的文艺思想,超出范围在第二范围指导文艺创作和展开文艺批评的结果。
结论的范围性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存在着!如果结论只有真理性而沒有范围性,也就不会出现超范围现象。超范围现象本身就证明了结论范围性的存在。
总之,结论“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结论不可超出范围应用。结论一旦超出范围应用,其真理性就会走向它的反面,成为错误的东西,不仅不能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反而会起到破坏作用。真理性和范围性,是结论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人性的弱点
主体和客体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范围一个范围认识的,认识了这一范围的东西,然后再去认识另一范围的。认识的成果,往往以定理、定律、观点、理论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成果如果分门别类地系统化,就形成被我们认作知识的如数学物理学化学哲学等学科。
然而,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着变化着,我们只能认识正在发生变化或已经发生了变化的客观事物。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并不是人类永远无知的自供状,只是表明人类认识的无止境。对于还没有发生变化的客观事物,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对其发展演变的轨迹作出预测,但是对其发展演变细节预测地愈详细,对其发展演变过程预测地愈长远,其偏离事物真实发展演变轨迹的可能性就愈大。社会科学理论尤其是这样,由于社会科学理论含有较多地主观判断性成分,所以依据社会科学理论,对社会发展方向描述的愈清晰,其偏离实际发展路径的可能性就愈大。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认识世界,不断地认识社会。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认识事物,是以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东西为基础的,它决定信息的选择和处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型压强理论认为,面对刺激物,人的知觉组织会根据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主动积极地寻找其中简洁完美的格式塔.。当人们观察对称、规则、均衡、节律的图形时,心理就会感到愉悦和满足。当视域中出现不规则、不完美、有缺陷的刺激物时,人的心理上就会感到不安和紧张,并且表现出一种急于改变刺激物的强烈的欲望。一方面,放大扩展那些符合审美标准的特征,另一方面,又会对那些不符合审美标准的特征,视而不见,取消拒绝。从而使不规则、不完善、有缺陷的刺激物,成为完美简洁自身知觉愉悦的格式塔。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完型压强理论,揭示了人类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心理特征。追求完美简洁格式塔的心理,就审美而言是人性的优点,但就结论的应用而言却是人性的弱点。它影响着结论的应用。因为,在应用结论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以头脑中形成的对这一结论的认识为标准,去看待衡量一切现象和问题。一旦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就会感到不安与紧张.,且产生一种强烈地急于改变它,使它与原有结论相符合的心理趋势,并且表现出一种厌恶、反感、拒绝的情绪来。由于结论的范围性的隐匿性,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只是结论的真理性,而觉察不到结论的范围性。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就非常容易把结论超出范围应用。
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人性的这种弱点,在应用结论的过程中,应当主动积极地去克服它。在应用结论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必须按照结论所揭示的规律性办事;另一方面,当出现与结论相矛盾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我们应当主动地积极地去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研究的结果,这些看起来反常的新情况新问题,却与原结论相符合,这就再次证明了原结论的正确性。若研究的结果,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与原结论相矛盾,不可调和,这很有可能就是另一范围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当放弃原结论,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观察与研究上,我们不是看实际情况是不是符合结论,恰恰相反,只有结论符合实际情况才
是对的。
注释:
⑴ DLT 575.2-1999《控制中心人机工程设计导则 第2部分:视野与视区划分 》 来源道客巴巴
⑵N?R 汉森著 邢新力 周沛译 《发现的模式》146页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
⑶〈美〉I. 阿西莫夫著 暴永宁 陈养正 钟元昭 吴伯泽 译 《你知道吗?》109页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0
⑷N?R 汉森著 邢新力 周沛译 《发现的模式》22页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88
⑸《公孙龙子 白马论》
⑹同上
⑺张新《中国名家》283页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6
⑻同上285页
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431至432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⑽殷正坤《探幽入微之路一一量子历程》13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⑾同上 第36至37页
⑿马颖 蒲十周《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 《福建论坛》2005年第4期
⒀卡尔.波普尔著 傅季重 纪树立 周昌忠 蒋弋为译 《猜想与反驳》 上海译文出版社
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60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9
⒂鲁迅《二心集》15页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⒃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载《新月》月刊1929年第二卷第6、7期
⒄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上册159页 上海 新文艺出版社 1954
⒅巴人《论人情》载《新港》1957第一期
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6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⒇《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60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9
〔2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22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9
〔22〕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载《文艺月报》 1957年第五期
〔23〕同(21)807页
〔24〕〔25〕〔26〕降大任《“典型论”质疑》 载《晋阳学刊》1999年第三期
〔2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05页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9
〔28〕同上804页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