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变了味的份子钱

2018-02-17  本文已影响46人  歪才大白话

 

变了味的份子钱

婚丧嫁娶,是人生中的大事体。操办随礼,也是一种古老的民族风俗。

    在我国民间,邻里之间遇上大凡小事互相随礼凑份子已经习以为常,俗称"办酒"。

  份子钱的始作俑者,是明朝开疆皇帝朱元璋。最初是一种民间众筹互助形式。大致流程是这样的:  就是同一家族或是同一乡邻之间,某一家婚丧嫁娶或起梁造屋遇上大事需要大笔用度。就由这些家族乡邻们每一家拿出相同的一笔银子凑成份子,编名造册记录下来,连同份子钱由乡绅们交给主家用度。册子上别家过大事用银子,照同样的办法凑成新的份子钱再给这一家使用。

    这样册上的每一户人都会用上这笔份子钱,份子钱数目的大小取决于名册上人户名字的多少。

    这种民间的融资形式,在当时确实是帮助了很多乡民们度过难关,发展了生产。再加上皇权的推行能力,便迅速在民间盛行流传,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朱元璋很聪明,他把本该官府承担的责任,巧妙地转嫁给了民间。随礼凑份子,堪称是民间众筹的鼻祖。


  份子钱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人这一辈子,谁没有生老病死?哪家没有婚丧嫁娶?需要众人帮衬的地方太多了!

  过事就要操办酒席宴请宾客,办酒就得随礼凑份子。

    有时候办酒也是左右为难。不办吧,自己确实要钱开支,再说自己平时随出去的礼又怎么收的回来呢?吃酒的呢,不去随礼吧,曾经收了人的。没收人礼的也得去,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哪!去随礼吧,面对名目繁多的酒宴,和日益高涨的份子钱,确实难以招架。

    份子钱演化千余年到了今天,已经有了丰富的内涵。人一生经历的酒席,我大致数了数,叫得上由头的有: 满月酒,周岁酒,启蒙酒,大学酒,工作酒,囍酒,创业酒,买房酒,上梁酒,购车酒,升迁酒,五旬酒,花甲酒,退休酒,古稀酒,高寿酒,丧酒,忌日酒,换孝酒,立碑酒……数不胜数。这都还是说的上的大事体,而有些办酒原由,就莫名其妙了。


   

变了味的份子钱

这里讲个真实笑话。说的是有个人他俩口子生活,身体也好,他家几十年没过过大事没办过酒。可是邻里乡亲过事办酒他都去随了礼的,想想自己也送出去不少,就琢磨着把自己送出去的份子钱,收些回来却又找不到由头。这时候他家里养的一头大花母猪产下了九个猪仔,这老头脑门一拍: 有了!便在猪仔满月的时候,请厨子来家里叮哩当啷张罗着办了十几桌酒席。邻里随礼的礼薄封面要写酒宴名号,答曰: 就叫母猪酒。哈哈,人家既然在办,该去随礼还是得去哇!

    还有更奇葩的,我在刚过去的2017年遇上两件。一件是某个村官,他起房樑和招婿两遍酒席人都送他500元,轮上去年人家过事他却随了200元份子。遇上个泼辣的主妇,拿上礼簿上门讨要来了: 你有事我随两次五百,合起来一千块,我过事你只送我二百,这说的过去不?瞧不起人了噻!不行,把差了的八百还我!硬是要回了少随的八百块钱。

    还有一个也是差不多的模式。他办几次酒人家次次不少,人过事办酒他压根儿没去。让人两口子拿上礼簿上门讨要,连同几次随的份子钱一起要了回去……

  随礼随到这份上了,还有大帮小补的初衷吗?

    现在,至亲随礼出手送上几千上万抑或几万,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贷款随礼的事例也屡见不鲜。

    老百姓有个囗头禅:  好了面子,里子撑得稀巴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