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那些事

2023-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媛媛要努力呀

“生活远比虚构精彩”当看到这句话不禁觉得作者骨子里透露着自身对于“非虚构”文学的自信,或许这就是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本真所在。就像《这些人,那些事》里的故事一样,《食味人间成百年》的作者李燕燕也记录了她在川西遇见的这些人和那些事。

年夜饭——二舅妈的团圆饭

有多久没在家一大家子看着春晚吃着年夜饭啦?还是怕麻烦在饭馆里匆匆解决呢?每到过年,听到长辈感叹最多的时候是年味越来越淡了。

奶奶还在的时候,姑姑伯伯,围着整个大圆桌都坐不下,奶奶走后除非团年真正过年都在自家各顾各的小家啦,旅游的旅游,在外面的也赶不回来,要相聚太难难得多年难得一见,但又太过简单简单到只要视频电话就能看到彼此。

看到二舅妈做的一桌好菜这章的时候,银丝面、酥肉、红油鸡块、豆瓣鱼,想家的情绪越发浓厚,年味也越发涌上心头。

当然,一大家子也少不了家长理短,大舅、二舅、三舅每年轮流过腊八,大舅三舅都是在饭馆办的每人出2500都是实实在在超过的,二舅妈在家做饭大舅、三舅总觉得她精明。

一家人的念念叨叨,一桌子菜的团圆剧场,这一件一件收藏保留就好。

一碗肥肠粉——睹物思人

你是否对某种食物有种独特的感情?或因为一碗粉想到一个人。

在我的记忆里面,第一次吃肥肠粉是很小的时候干爸带我们一家人吃的,那时候不知道这是什么只是好奇,只是那个味道再也没吃到过了。

今天在《与应老太有关的那些故事》里面又看到了肥肠粉又想到了这份熟悉但多少有点悲伤,一碗粉忆一个人,只可惜是睹物思人。

应老太是作者李燕燕大四实习租房的房东,两人彼此照应。应老太平时自己靠卖花为生。这样一位老太太,十年前失去了老伴只有女儿做伴,而女儿不常回家,也便于李燕燕一起生活有个照应。

时过境迁,10年后李燕燕再次回到这座城市无意间在青石桥碰见了应老太。两人约好在一起吃肥肠粉问及应老太女儿情况的时候,得知应老太女儿因为遭受情感挫折患抑郁症跳楼自杀了。

说不出的滋味,怎样的心情才能让她看淡一切还能笑对生活?在应老太谈及女儿的时候一脸云淡风轻。一碗肥肠粉是心系她和女儿之间的美好回忆,10年前是这样,10年后依旧,甚至百年之后愈久弥香;而如今一碗粉是应老太和李燕燕的叙旧与回忆。只是这其中掺杂的情感五味杂陈,食物早已不是食物本身,是我们看淡生活品味生活的真情所在。

老大姐——活出自我

你能想象50年代的大学生选择辍学回家当农民吗?现在21世纪听着都觉得可惜,而更难以置信的是辍学的原因仅仅是为了吃饱饭。

这个人就是文中的老大姐,我这么说可能都会不理解她的这种行为,她被当做村里的反面教材。但又不得不说她着实令人敬佩,毕竟她做了很多我们“常人”所不敢做的事情。

学农业的老大姐在大三的时候因为无法填饱肚子得了黄肿病决定辍学回家,在当时全村唯一大学生辍学了还是在大三的时候,被所有人争议和不理解。她做了农民,种了土豆养了兔子,并且比一般的农民要种得好;她做过保姆,看到了家政行业的兴起;她经商投资,赶上1978年改革开放她筹资从沿海购买机械设备赚到人生第一桶金,随后便不顾一切游遍全国各个省份;最后她选择了所有人都拒绝她去的养老院安度晚年。

她总是敢想敢做,在二表姑劝他四十多岁随意找个人嫁了的时候,她谁也不嫁,她遵循做自己。就像她说的“我在哪里都快活,我在哪里把快乐带到哪里”一样。

一瞬间觉得老大姐才是活出了自我,不囿于世俗,有自己的见识,当所有人说“不要那样,我这么做是为你好”的时候,她总是能遵循自己的内心,毅然决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写在最后的话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被写成“非虚构”而并不需要完全意义上的“纪实”“纪实”太过真实,“虚构”太过飘渺,“非虚构”刚刚好。在把生命中的这些人那些事逐个记录下来的时候,这些人那些事便有了意义,而《食味人间成百年》所展现出来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是“虚构”所不能触达的。

上一篇:那些藏在食物里面的真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