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设(上)
致那些曾经被我设计的美丽的垃圾们。
设计与艺术的区别
我曾经在2012年学习手绘的时候,感悟出一句话,便是艺道酬心,于是对在作品中情感和感触的表达会非常灵活,随心而动,随性而为。甚至为了追求美和想法放弃一部分对于事物本质的把控,在随后追求艺道的我会越来越多的减少对于心灵的束缚,作为获取艺道感悟的代价,我的大思维,与大方向也受到了“艺”的限制。在我看来“艺”的体现在于对生活的洞察,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基于生活,它所表现的是对生活的总结与感悟,通过不同的介质去传播,而它蕴含的哲理则与生活道理与经验息息相关,放在几年前,我根本不明白“艺”跟哲理有什么关系,甚至认为哲理这门学科没有什么作用,只是一群文人墨客吃饱了没事儿做总结出来的狗屁。现在想想也是年轻狂傲。在国内报考艺术类硕士拿到的文凭是文学硕士我想这两者之间一定存在暧昧的关系。
再到后来来到英国,在第一节课老师问我你最想在研究生阶段做些什么研究,我记得我说,我不想做什么研究我只是想做出能够完全表达自己情感的美的空间。老师只是默默的记载了下来,随着课程跟进,作业任务与实践的增加,更多有关与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等等因素会使我情不自禁地思考,我的所作所为究竟有没有意义,我会尝试着去调查一些东西并且把直观的数据拿来进行研究,我记得曾经一位老师给我看一个景观设计,是一个公园,其中有意向调查是这个城市的老年人的人口比例与老年人的爱好,当时我看了是嗤之以鼻的,我想调查老年人爱好就差不多了,调查什么人口比例纯粹是浪费时间。直到现在回想起来,才会发现原来自己资历太浅根本无法理解。我在原研哉所著的《设计中的设计》读到了两点彻底颠覆我对“艺”的理解并且使我清晰的建立了艺术与设计的概念。第一设计必须与经济挂钩亦与其他社会学科密不可分,二,设计基于人,人基于社会,社会基于环境,环境又基于人,那么这就是完美的循环。所以设计是理性的而不是艺术的感性,设计是需要用“斤斤计较”这个词来形容的学科,是对于人类的总结,他关系着地球的发展与人类的进化。这里就会提到上面所说的艺术,艺术基于生活,设计基于人类,人类又需要生活,这就可以得到一个假设:设计基于艺术。前文说到艺术是对于生活的感悟,而人类对于自己的认识也是从生活中所开始的,这就论证了一点:设计基于艺术。但是从本质上说,艺术是热情的不受束缚的,而设计则充满了调查,研究,它具有强烈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是对于人和社会的一种和谐的调控,那么这里同样可以得到一个假设:设计虽然基于艺术,但是却独立于艺术。在历史上存在两次文艺复兴,这样人类看清了生活,从而推动世界的发展,但是正如中国阴阳太极或中庸之道所述,物极必反,在热情和没有边界的发展下,人类开始发现问题,发现阻碍,发现生活并不能自由操控,于是人类开始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调查,于是,工业革命爆发了,因为生活需要被控制需要理性去综合感性需要逻辑去综合不羁。设计这个词汇在近代才被慢慢使用,我们从历史可以了解过去,所有的建筑都是由艺术家来设计,而很多建筑师往往兼修哲学艺术和结构。而当近代设计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逐渐转型为设计师,是因为他们会越来越多的发现和认识人类和社会,于是越来越多的设计流派出现,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代会出现简约的设计风格?其实大多数国内所谓的简约风格都是生搬硬套,垃圾中的垃圾。简约代表的是 不需要那些莫须有,粗俗点的理解就是,不要吃多了没事儿做,它基于对人类自己需求的认识:一个人需要一张桌子绝对不要两张,墙能够支撑结构就绝对不会敲敲打打,这就是简约,在缩减人类生活需求中那些不被非常需要的需求诞生的风格。而国内大多数人误以为简约就是空 看起来很素,美丽的垃圾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正如原培斋在书中所说,在创立无印良品的时候概念就被确立的很明确,不要多余!什么意思呢,商品不需要品牌,纸原色(浅米色)就好不需要染白,一切从简一切自然,去掉所有不需要的“需求”举个例子,你写字难道一定得写在被漂白的白纸上,而不能写在没经过漂白的原色纸上吗?既然能写那为什么要漂白?漂白会污染多少环境量费多少资源,而你又获得了什么呢?白纸,仅仅是最常见的美丽的垃圾。
艺,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