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影响
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这种“新文化”仿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这些短平快的快餐文化批发自浩瀚无际的网络,转瞬即逝,这种“快”让人无法静下心来阅读,以至于置错词于不顾,只图个好玩、热闹、别出心裁。这使得我们不禁要问:传统文化怎么了?
不光是当今社会,各朝各代都出现过类似的“文化现象”,甚至在那些史书典籍中也留下了这样的痕迹。
避讳惹的祸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那位宋朝的州官名叫田登,正月十五就闹了这么一出笑话,“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明明是发布元宵灯会的告示却写成“放火”,就是因为灯的音这个字犯了他老人家的名讳。
古代君王、宗亲、圣贤、长辈等是不能直呼其名,这种传统也被传承了下来,尤其对上司、长辈是不能直呼其名的,出于尊重这倒可以理解,更有甚者在写文章时用到名字中的字,一般都要采用缺划、空白、别字等方式替代,很多古时的文章里某些词句晦涩难懂,除了抄录错误之外,多数是由于“避讳”的缘故。不同时代的经典文集出于某些原因会以通假字替代原文,才导致很多经书有了多种版本。
滥用出的错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累积了大量经典的词汇逐渐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然而现在的曲艺节目出于逗乐、搞笑的需要,造字改词现象屡见不鲜,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出于省时、好玩,流行着各种网络用语:外貌协会、菲比寻常、走召弓虽……酱紫玩文化你家里人知道吗?
一些经典词汇被曲解、演绎、混搭、重组,并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些更是断章取义让当代人都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网络的进步和各种方便却使得词汇与它的本来含义背道而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和累积,这种“新文化”、“快餐文化”看似扩充了我们的词汇,但这算得上是一种进步吗?
唯快不破?
“快”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它有两层含义,来的快,去的也快,这种快餐文化有一个特色,很多就会过时,生命周期如此的短暂,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