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阅读《红楼梦》的误区和陷阱
《红楼梦》位居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因此喜欢和阅读《红楼梦》的人很多,解说和探究《红楼梦》的人也很多,但我却发现阅读《红楼梦》有许多的误区和陷阱,读者是需要慎之又慎的,尤其是对初识《红楼梦》的读者来说,更是要尽量避免陷入这些阅读误区与陷阱之中,否则真的有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但难以到这部经典名著的伟大之处,而且有可能陷入泥潭之中不能自拔。
误区和陷阱之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鲁迅先生评说《红楼梦》,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说法,“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先生的话可谓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先生非常精辟地道出了阅读《红楼梦》的第一个陷阱,那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其实,《红楼梦》评说解读之怪象,又何止先生列举的这几种?很多人阅读《红楼梦》均是如此,既不通读,也不细读,有的人即便是通读,也是读得极不认真。阅读既然不够精细,解读自然五花八门,不但掌握不了《红楼梦》整部书的主旨、主线和深刻内涵,反而陷入一些细枝末节之中,草木皆兵,无端地泡制出许多阴谋论,或者无限夸大某段文字背后的用意,深挖细究,难免给人以盲人摸象之感,令人贻笑大方。
虽然“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意,只可惜“当局者迷”,不但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反而自以为高明,兀自摇头晃脑,洋洋自得。
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话再是正确不过,试想,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山脚下转悠,不登临泰山峰顶,又怎能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旖旎风光?!
误区和陷阱之二:各种人物原型说与探轶学说之争论。
关于《红楼梦》到底讲述的是哪个家族的故事,曹家?还是纳兰家?亦或是皇家一族?自从这部书问世以来,红学界就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雪芹,还有人说是纳兰容若,更有人说是暗指皇太子某某等,所有的这一切,我认为均是阅读的误区与陷阱之一。何以故?因为这是一道永远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真相”。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红楼梦》是一部小说,那么,我们就必须也只能把它当成小说来阅读,而不是其他的诸如传记、家族史之类的作品来读,想清楚这一点,对于阅读《红楼梦》来说至关重要。
小说是什么?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是由“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组成的文学作品,作为读者,我们要具备基本的常识,“文学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才有研究和讨论的意义和价值,否则就是一团乱麻,理不清,扯不断。
我相信,但凡有过小说创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人物原型会有,但一般并不是单一地与某个人简单地划等号,作者会根据创作的故事和情节发展需要加以刻画与描述,而不是简单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某人直接搬到小说中去。那么,有没有直接搬到小说中的人物?我不能说没有,但我认为《红楼梦》不是。
为什么呢?因为《红楼梦》是作者梦中的伊甸园,这也是这部小说自第一章始,且通篇都在说“梦”的缘故。大观园是作者的“女儿梦”之所在地,是作者的理想王国,是作者的精神家园,是不可能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别说是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清朝,即使在思想开放的今天,哪个家庭能允许自己家族的十五六岁的男孩子、女孩子混住在一个处所,整天无所事事,只是吟诗作对、谈情说爱的?
如此说,我并没有否认各种人物原型说与探轶说的意思,只不过认为这不是正确阅读《红楼梦》的方式而已,作为文学探讨和论文研究,那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诸君自便。
误区和陷阱之三:各种阴谋论、怀疑主义的盛行。
何谓阴谋论?阴谋论就是事事、处处总认为背后有阴谋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无证据的理论。何谓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是一种武断、相对或主观的道德价值观。犯这类错误的读者根源在于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混淆视听。
人类的劣根性之一便是混淆视听。原因有很多种,有人是无意,但有人是存心。无意者尚可原谅,存心者却最是面目可憎。这种人或是卖弄学问,炫耀自己的才华;或是标新立异,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亦或是捕风捉影,搅混一池清水……这就好比前几年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说法,“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对于无意识混淆视听的读者,陷入误区的原因是阅读文本不仔细、不全面,看文本走马观花,只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有意识混淆视听的读者,即故意者,却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针对某个细节深挖细研,几乎用上透视镜,分析人物或情节时却又不联系原文和上下文,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想当然地解说一通,看起来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却无依无据。你若和他(她)认真探讨,让其拿出文本依据,他(她)却顾左右而言它。凡此种种,不可备述,这些都是标新立异派惯用的手法和伎俩,属于雕虫小技,若是认真讨论起来,便很快能令其现出原型。
那么,应该如何避免陷入上述误区与陷阱呢?我的观点如下:
一是阅读《红楼梦》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读《红楼梦》文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好局部与全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才不至于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境地。
二是在通读《红楼梦》前,最好不要看网络上的各种评论和解读,包括那些著名红学家的理论文章。为什么呢?目的只有一个:避免先入为主和以偏盖全。不管是著名的红学家,还是资深红迷,都不过是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观点和心得,却未必与《红楼梦》原著契合,有些观点较为偏激,甚至南辕北辙,与文本的内容相去甚远。截止目前,至少我认为看到的红学研究专著和文章,都是有其局限性的。不管做什么事情,切莫盲目地迷信权威和所谓的专家。
读书,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思考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才是阅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于2020.6.20 21:35
NO:20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