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死一死,大家别担心”| 一起赶跑抑郁
社交信息暴露于了抑郁
文 / 凉爽
微博网友@走饭 是2012年离开的这个世界的。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截止到2018年12月22日,最后一条微博有十万转发,一百五十万的留言,七万的点赞,还有很多人还在底下留言。不过她永远都不会回复了。
抑郁症这个是一个永谈不衰的话题。永远有人会抑郁,永远有人不了解抑郁症,永远有人罹患抑郁症。
德国奥尔登堡大学生物心理学博士李世佳(影歌)曾说,“很多人常常把抑郁和抑郁症相混淆——这导致当人们想到抑郁症时,脑中浮现的都只是日常生活的难过悲伤情绪,却不理解抑郁症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类综合征。”
抑郁、焦虑本是人类正常的情绪,如果持续两周以上的严重抑郁时,影响到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被积累的负面情绪就演变成抑郁症,或者变成重性抑郁障碍。
《丈夫得了抑郁症》
抑郁症的陷阱,为什么是我?
抑郁症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抑郁症的原因归纳如下:
1、遗传
单一可控制“抑郁症”的基因不存在,是多种基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抑郁。父母罹患抑郁症,子女患抑郁症的概率会变大。但确实存在抑郁体质,抑郁的体质的特点是感受外界信息失调。他们的父母也多是感受失调的,大概率存在人际交往困难,家庭关系不和谐,亲子交流少等的问题。这种后天环境也加重了孩子的抑郁倾向。 如果经历了第一次抑郁症发作,有可能会反复发作,其后代患抑郁症的风险更高。
2、不健康的环境
包括应激事件(重大疾病、死亡、失业失恋等)和不当的家庭环境。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遗传基因,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让自己内心变强大去对抗抑郁。
3、一些可能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的药物
除此之外,抑郁情绪易于传染,通常发生在伴侣之间,女性的抑郁症诊断率大约是男性的2-4倍。其实男女抑郁症的发病率相差无几,只因为男性不善于觉察和羞于表达情绪。
注意你的社交形象,你抑郁了
一项发表在EPJ数据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说,只需要根据Instagram和其他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就可以识别一个人是否有抑郁倾向。预测准确率高达70%。
《Instagram photos reveal predictive markers of depression》
有一些发现:
1、患有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的人,更偏爱模糊褪色或者“黑白灰”等暗色系的照片;而非抑郁用户则更喜欢色彩明亮丰富、清晰的照片;
2、抑郁用户更喜欢用黑白滤镜,非抑郁用户更偏爱彩色滤镜;
3、有抑郁倾向的用户,更喜欢发布含有人脸特写的照片,照片中的人数比非抑郁用户少很多;
4、抑郁患者或有抑郁倾向者发布的照片,收获的评论数要比非抑郁用户多,但非抑郁用户获得的点赞会更多。
虽然这个手段作为抑郁症的诊断是不准确的。但是抑郁症和抑郁倾向人群的社交好友可以通过这个简单方式,辨别出抑郁倾向,适时地发出友好的安慰,对陷入抑郁深渊的他们伸出了曙光性质的双手。
我们对抑郁症的无知,是抑郁者的绝望之处。
尤其是“微笑抑郁症”,他们表明看起来健康、开朗、友善(具有表演性质),可能过着令旁人艳羡的生活,但是他们在“热闹”过后会更加孤独寂寞。我们不了解“微笑抑郁症”,所以当有人出现异常行为甚至自杀时,他们的亲属朋友无比震惊。
→藏在微笑背后的抑郁(点击题目可读)
抑郁症的药物是如何缓解抑郁的?
无论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抑郁症一般常用的方法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对于病情较轻的抑郁症患者建议心理治疗,若病情发展至中度、重度,可使用抗抑郁药物减轻其抑郁症状,缓解其自杀或悲伤绝望情绪,但仍需结合心理治疗。传统治疗药物有三环类药物,如多塞平、去甲丙咪嗪及阿米替林等。近年来,抗抑郁药物有了新发展,出现了如靶类药物、羟色胺再摄取药物 ( SSRI) 等药物。
药物控制的是机体内的相关激素(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受体、改变突触间隙内的浓度来控制抑郁情绪。临床药物治疗一般用舍曲林、度洛西汀、文拉法辛等。某些药物可能有高血压、肢体震颤及出汗等不良反应,氟西汀在治疗期间可产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及眩晕、头痛等不良反应,但程度较轻微。
照顾好抑郁症患者
有研究发现,处于轻度抑郁状态的人,比其他人有较差的自我安慰和自我修复能力,更容易看到真实的世界,也就是他们更加敏感,更容易感受到四面八方的焦虑。
别想着自己一个人去战胜抑郁,或者害怕别人不理解和鄙视。别怕,我们会帮助你。
记住,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社会关心和支持有助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请多慰问他们,邀请他们去看电影、吃饭(尽管一开始可能会遭到拒绝),细心聆听他们,请勿指责他们,并且鼓励他们坚持治疗。
阅读其他抑郁文章
微笑抑郁症 |藏在微笑背后的抑郁
双相情感障碍 |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躁郁症
抑郁症患者 | 一位抑郁症患者的内心独白
消退抑郁 | 为什么说运动能够减缓抑郁情绪?
抑郁与猫 |抑郁的人,别养猫?
Reference
1、姜芳, 全继平, 邹春兰. 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 10(21):168-169.
2、马丽娜. 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1, 17(24):3777-3779.
3、南方都市报:抑郁是正常情绪
4、张瑞洁. 别让抑郁打败你[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
5、Instagram photos reveal predictive markers of depression
—— 今日作者 ——
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