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摄影简友广场

如何理解美的哲学这样的一种学说

2025-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别具一格格

如何理解美的哲学这样的一种学说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美,同时,也充满了美学,如果真的要寻找一个关于美的定义,以寥寥数语给这名词作出有力的释义,那也是很容易的。

对比以往,翻阅书籍,进入权威,我们可以获悉,因为,根据美学权威知道,美是真,美是理想之表现,是神的完善性之象征,是善之感性显现。

因此,这些光荣的称号不难编成一卷祷文,反复颂赞我们的神祗或者上仓或者其他。

这些词句可能激发思想,给我们一时的快慰,但是很难给人多少永久的启发。

因为,一个真正能规定美的定义,必须完全以美作为人生经验的一个对象,而阐明它的根源、地位和因素。

且,如果是要对美的定义的负责,我们必须从这个定义尽可能弄清楚:美为甚么出现、在何时出现、又怎么样出现;一件东西必须具备甚么条件才是美的;我们天性中有甚么因素使我们能感觉美;审美对象的构造和我们的感情兴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舍此之外,就不能真正阐明美,或者使我们了解审美的欣赏究竟是什么。

我们翻阅书籍,系统学习,可以发现,且,根据美学在历史上的称号,可以启发我们开始作出这样的定义。

在看了很多书发现,其实,在前些世纪许多作家称美学为“批评”(Criticism),且,这个名词至今还保留着,用以称呼对艺术作品进行推敲论究的欣赏。

然而,对于欣赏自然,我们就很难说是批评了,我们不会批评落院,我们只对它感受欣赏罢了。

因而,"批评"这名词,用在这样的场合,就未免太着重审慎的判断和标准的衡量等成份了。

因此,美,虽然往往是这样表述的,但甚少是这样感受,自然和艺术的一切绝妙之处绝不能凭一条规律来认可,它们本身就成了标准和理想,批评家据此就衡量出了种种逊色的效果。

而且,当今科学昌明术语明确,于是就采用了一个比较专门的名词,称美学为“感性论”(acsthetics),意即关于知觉或感受的学说。

因此,假如说“批评”这名词是太狭义了,指的完全是我们人为的判断,那么“感性论”又似乎太广义,它的范围包括一切快感和不快感,即使不是包括任何的知觉。

学过哲学的我们应该都知道,康德曾使用这名词来表示他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一切感知形式的学说;有时候它在狭义上用作艺术哲学的同义语。

然而,假如我们将批评的原义同感性论的原义结合起来,我们就兼有美学的两种基本特质了。

因为,批评含有判断之意,而感性论含有感知之意。

因此,要想使两者具有共同的根据,而说“批评的感受”或“感受的判断”,我们就得扩大审慎批评的概念,使之包括那些直觉的和直接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包括快感和不快感,同时,我们也要缩小感性论的概念,使之排除一切非欣赏性的知觉,一切不是从对象中发现价值的知觉。

如此这样,我们便达到批评的感受或欣赏的感受这个范围了,简言之,这就是我们真正所要研究和学习,判断和界定如何是美的这个范围了。

所以,如果保留今日流行的aesthetics这个术语,我们就可以说,美学是研究“价值感觉”的学说。

那么,“价值”的意义和条件,就是我们首先要去深入了解的问题。

其实,自从笛卡儿的时代以来,哲学家就熟识这个概念:在自然界中一切可见事态都可以用以前的可见事态来说明,一切运动,例如,说话时舌的运动,或绘画时手的运动,都有其单纯的物理原因。

那么,假如意识不过是生活的附属品,且也不是生活所必需的,人类就大可以生存在大地上,只须学得生存所必需的一切技术,而无须具有任何感觉、意念或感情了。

学过达尔文的都知道,且,也是最基本的生存法则,经过天然淘汰,那些能自动对其环境作出有效反应的人们,就定会留存下来。

作为个体的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人也必然会发展个性,且,一种自卫本更将会发展,危险可以避开而无需畏惧,仇害可以报复而无动于衷。

在这样的世界,人也将会是最美满的生物。他们将具有所谓极端利己的表现和显然追求一切可能的善。

因为他们将具有天生的和习染的避祸求福的倾向;他们的思想通过手势和表情便一目了然,然而,在全部生活过程中,当然就会没有思想,没有希望,更没有自觉的成就。

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可以猜出你的预谋的目的和对象,正如我们可以想象水会力求平稳、大自然不容真空那样。

但是物质粒子始终不会知道自己的安排情况,大自然也不能感觉到物质的变化关系。

只有我们,自然过程的唯一旁观者,凭借我们切身的利害关系和习惯,能够看出这过程的进展或顶点。

当达到的结果满足了我们实用的或审美的要求,我们便知道这是顶点;当这过程使我们得到满足,我们便知道这是进展。

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机械的世界,除了我们自己和人性偏见以外,我们就不知道有任何价值因素。

因为,抛弃了意识,我们就抛弃了一切可能的价值。

然而,不但没有任何意识,这世界便没有任何价值;而且,即使不是那么过激地排除全部人生经验,我们也可以想象出人类是一种纯粹理性型的生灵,自然现象的变化反映到他们的心中,却不会引起任何感情的激动。

他们可能注意到一切事件,观察它的关系,甚或可以预料到它的再现;但是万事万物的生灭都不会引起丝毫的欲望、快感或懊悔。

没有什么事叫人讨厌,也没有什么情况叫人害怕。

一言以蔽之,我们只有个观念的世界,而看不见意志的世界。

在这中场合,正如仿佛完全没有意识的那种场合一样,一切价值和美妙事物都将完全消失。

所以,为了这世界还有任何形式的美可言,我们就不但需要有意识,更需要有感情的意识。

因为,我们只靠观察是不行的,必须有欣赏。如果要欣赏,就需要我们去寻找美,发现美,打造美,成为美。

这就形成了美的学说。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