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工出细活
快点吃,不吃爷爷讨厌你了。
吃一口,不然爷爷不爱你了。
哇,真乖,爷爷爱你。
再吃一口,不然爷爷不管你了。
吃一口,给你看小猪佩奇。
真棒,爷爷给你看汪汪队。
这是早上父亲喂外甥女吃饭时说的话。这样的对话在我家天天上演。每次听到这对话时,我心里都很难受。父亲是真爱外甥女,只是耐心不够,且习惯了这样的说话方式,改变不了。
我印象里,他似乎没有对我说过这些话,记得的,都是他鼓励我的话。小时候,我真的很崇拜他,视他为偶像。也许记忆里存有的都是美好的回忆。就像外甥女一样,不管父亲怎么骂她威胁她,她还是觉得爷爷是最好的,很依赖爷爷。这让我想起斯德哥尔摩效应。
外甥女出生后,我对父亲同她之间的互动有很浓厚的兴趣。父亲很爱两个外甥女,我觉得他对孩子的爱很矛盾,时常在宠溺和严厉之间切换。宠溺时,会很有耐心的和孩子互动,教她们认字,看书,唱歌;严厉时,会不耐烦的对孩子吼叫,尤其是碰到她们不听话时,整个人都暴躁了,这时便会口不择言,威胁,恐吓等等。最经常的画面是威胁。
当我意识到这样的表达不对时,和他科普,这样的讲话方式已经构成语言暴力,严重的话,会影响孩子心智发展。他觉得我有些小题大做了,他认为我和小海也是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的,并没有不妥。
科普无果后,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以后对孩子要耐心,尽量选择比较和善的沟通方式,因为我觉得语言暴力对我有影响,我性格中的怯懦和畏缩,就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形成的。可怕的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的说话模式有些类似父亲,比如,会采用威胁的方式让外甥女妥协。
我不知道其他家庭的情况是怎样。就我家而言,我父母同孩子讲话模式就是这样的,先好言相劝,不听,就开启威胁模式,倘若依然没有效果,便使出杀手锏恐吓模式。结果当然是,孩子妥协,乖乖配合。在孩子的一次次妥协里,看似长辈赢了,实际上是两败俱伤,特别是,以爱为名。
昨天女朋友来家里,我们聊到这个话题时,觉得她说的话很有道理,总结一下,大致是,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我们成年人不一致,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应该要站在孩子角度多理解他们。
不论讲话,还是育儿,都是技术活,需要慢慢的,有耐心的进行。稍不注意,很容易崩盘,而导致这种后果的因素之一,就是焦虑处置不当,蔓延到孩子身上。古人云,慢工出细活。还是很有道理的。![](https://img.haomeiwen.com/i3929021/707e7f17b0531f7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