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陌生人是不正确的(建议10分钟阅读时间)

2017-02-06  本文已影响63人  刘清明70后

昨天有朋友看我简书,说半年前答应借给他看的书呢,怎么还没实现诺言?这套书名叫《魔鬼经济学》,说实在的,这套书内容太多,观点太奇葩,看起来太烧脑。老湿说,现在还没看完。这本书每个章节知识量都太丰富,需要细细咀嚼,应朋友提醒,我就选第4部的122页内容抄下来,大家共享。


怯生的代价(都伯纳)

布鲁斯·帕多与阿蒂夫·艾尔凡有何共同点?

为免各位对这两个名字不熟,让我来重新措辞予以说明:

扮成圣诞老人杀死前妻及其家人(后又自杀)的白人,与因涉嫌恐怖主义而被逐出穿越航空航班的穆斯林有何共同点?

答案是,两人的意图都遭到了严重的误解。前者本应为熟人所惧怕,却没有;后者让不熟之人受到了惊吓,实际上却毫无可怕之处。

如下文所示,这是屡见不鲜的现象。但在继续解释之前,先让我简要回顾一下。

帕多经常去教堂,没有人认为他是杀人狂。

“与新闻对他所作所为的介绍和拍摄相比,他本人简直判若两人,”他家的一位朋友说,“我惊呆了,完全惊呆了,我无法相信这其实是同一人所为。”

艾尔凡生于底特律市,是一名税务律师,现与家人居住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德里亚市。当时,他和几名家人一起从华盛顿飞往佛罗里达,参加宗教静修。据报道,他和兄弟在讨论飞机上哪些座位“最安全”。

“其他人听到他们说话,产生了误解,”一名穿越航空发言人告诉《华盛顿邮报》,“恰巧这些人信仰穆斯林,外貌也像穆斯林。结果,事态恶化,一发不可收拾,所有人都采取了预防措施。”

所谓的“预防措施”包括将艾尔凡一家逐出飞机,叫来联邦调查局进行讯问。经联邦调查局鉴定,他们绝非恐怖分子,当即洗清了嫌疑,但穿越航空仍然拒绝让他们乘坐飞往佛罗里达的航班。

那么以下哪种人对你来说更可怕:是你一无所知的美籍穆斯林家庭,还是你某位刚刚离婚的教友?

我们在此前的文章中写到过,多数人不擅长风险评估,他们总是夸大引入住目的低概率事件,而忽视更加司空见惯、稀松平常(却有着同等危害性)的事件。某人对恐怖袭击和疯牛病的担忧程度可能甚于世间一切,但实际上她多担心心脏病发(并因此保重身体)或担心沙门氏菌(并因此把切菜板彻底清洗干净)反而更有裨益。

为何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要多于已知事物?这是个重大的问题,在此无法解答(我本人也无力解答),但这很可能与大脑用以解决问题的启发法(指依据有限的知识(或“不完整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技术。)——捷径猜测——有关,而这种启发法所依据的又是已经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

什么信息会存储下来?异常现象——重大而罕见的“黑天鹅”事件(指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这些事件引入注目、难以预测,或可改变世界,因而铭刻在我们的记忆中,让我们误以为它们司空见惯,或至少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实际上却极为罕见。

这让我们回到了布鲁斯·帕多和阿蒂夫·艾尔凡的话题上,对帕多似无惧意的人都是亲朋好友,害怕艾尔凡的人都是陌生人,所有人都搞反了。一般而言,我们对陌生人的恐惧远远超出了应有的程度。

试思考几项可以佐证这一点的证掘

1.在美国,认识行凶者的谋杀受害者与死于陌生人之手的受害者比例约为3:1。

2.遭到强奸的妇女中有64%认识袭击者,而恶性伤人案的女性受害者中有61%认识袭击者。(相反,男性遭到陌生人袭击的概率更大。)

3.诱拐儿童又如何?这难道不是典型的陌生人犯罪类型吗?《石板》杂志于2007年刊登的一篇文章解释称,在最近某年的儿童失踪案中,“有203900超为亲属诱拐,58200起为非亲属诱拐,仅有115起为‘典型的绑架案’,而根据某项研究,‘典型绑架案’为‘非亲属诱拐,由交情很浅的人或陌生人犯下,儿童被扣留过夜、运往至少50英里外、囚禁起来索取赎金或劫持目的为永久扣留或谋杀’。”

因此,下次你的脑筋一门心思地要害怕陌生人时,试着劝它冷静一点,这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坚持让大脑对亲朋好友产生惧意——当然,除非你和伯纳德·麦道夫(美国历史上最大的诈骗案制造者,其操作的“庞氏骗局”诈骗金额超过600亿美元,许多受害者都是麦道夫本人的朋友。2009年6月29日,麦道夫因诈骗案在纽约被判处150年监禁。)这样的人是朋友。

切勿忘记,历史上最大的金融诈骗案主要是在朋友之间犯下的,有友如此,何需外人?


以上摘抄的文字,您能用3分钟读完,而且完全理解的话,您已经神人了,此书不必再看。若象我一样要理解很久的话,可以去找来此书读读。

此套书没有所谓的经济学的任何名词,举例全是生活中的事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用统计的方式颠覆我们的思维。感觉他是来自第四维度的生物,能跨越时间,撇开看似有关联的因素,用常人不能看到的角度,去拨开一个个看似普通却往往有错误结论事件的重重迷雾,最终展现一个全新的观点给读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