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又一怪象:拿重礼,不吃饭,是好事还是坏事?

2020-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乡村滋味

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三个队段,不知道你是不是?

——很小的时候喜欢走亲戚,穿上新衣服,随父母到亲戚家,亲戚一般都非常高兴,拿出好吃的东西,给我们塞满衣兜,和亲戚家小孩玩上半天,回来又能吃上较好的饭菜,好多亲戚还会送上压腰钱,虽然最终会被父母收去,但多少会给留点,算作奖励;慢慢大了,便再不肯去串门,宁愿在家喝稀粥;等到成年,走亲戚串门的责任就落到了自己肩上,再不想去也得去,礼尚往来,是人最大的脸面。

初一十五,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大的两个节日。

初一是指过年,十五是指仲秋节,这两个节日都是合家团圆的大日子,国人重视这种圆满,在先辈人的意识里,无论走多远,都要回到父母的身边,于是有了“春运”,有了自古以来,举世瞩目的人口大迁徙!

接下来的重头戏就是走亲戚串门了。备上四样礼,按照长幼顺序、亲疏远近,携妻带女,你来我去,拜望亲戚朋友。礼不在多少,讲究应到尽到,“人到礼不差”。

于是各种酒宴开席,此时主家会拿出最好的酒菜奉客,客人也并不讲究,双方非亲即故,时逢年节,一团和气,目的就是沟通感情,交流情况,传递信息。

不知从哪天开始,这种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酒菜比以前好了,礼物比以前重了,但留下吃饭的人少了,好多人拿上礼物,到亲戚家坐一会,说会话就走,不再吃饭。

时间省了不老少,于是有人一趟串几家亲戚,过去要十几天走完的亲戚,现在几乎三两天就完成了。

至于理由,也很充足——

  1.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稀罕一顿饭;

  2. 吃饭只会麻烦主家老人,有违串门拜望的初衷;

  3. 假期短,时间太紧。

三条理由非常充足,几乎无可辩驳。

却总是感觉哪里有些不对,有些别扭。

努力工作,努力挣钱,没得说,无可非议;体谅老人,不与主家添麻烦,没得说,值得一赞;减少休息时间,多掏钱孝敬老人,也没得说,真汉子。

但老人们、亲人们真的需要的就是几句寒喧、几样礼物吗?

当金钱凌驾于亲情之上,乡村文化的传统根基便已开始崩坏,中华文化的情感根本便已面临崩塌。

我们,真的要在冷冰冰的大厦盖起后,再往里填充亲情吗?还是要让华丽的水泥墙壁淡化、甚至隔断血脉中的亲情?

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延续下去,温暖的农村会不会变得冰冷?

关注乡村滋味,剖析农家问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