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海简· 读书· 推文汇总花影

话少的孩子也能高质量社交

2024-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瑶言心语

【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孩子见到陌生人就害怕、不跟别人玩也不愿意分享玩具、经常冲撞别人、被人欺负不敢说,自闭,这些问题都是孩子的社交出现问题导致的。

社交发展课程的缺失,使得孩子社交的发展路上受阻。社交这门课是奠定孩子人生的基调,可孩子的课表上并没有这门课。

《社交这门课,只能父母教》以社交技能模型为框架,将儿童社交能力拆解为五大能力、十六项技能,帮助孩子应对各种社交场合,建立并维护高质量的友谊,有效应对各种社交冲突,远离校园欺凌,最终成长为健康幸福的人。

本书作者唐雯,教育学硕士,著名教育专家、幼儿教育指导师、畅销书作者。著有《情商这门课,只能父母教》。

作者多年在教学一线开展儿童社会情感教育。她打造的“唐雯老师说教育”,为数万个中国家庭解决了家庭教育的困惑。

社交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教的,父母有效指导可以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接下来,我们走进这本书,学习父母如何教好孩子社交这门课。

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的六个原则

社交能力是通往幸福的阶梯

亲子互动的质量决定了孩子一生良好社交的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

0至2岁的婴幼儿,家人就是世界,父母要多陪伴,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为孩子构筑人生的安全港湾。2至6岁托幼阶段的儿童,父母要当孩子的玩伴多和孩子玩。

6至12岁小学阶段,社交风格开始养成,父母要当教练去指导,当拐杖去支持。12至18岁中学阶段,孩子可以通过社交了解自己,父母要帮助孩子解读世界上纷繁复杂的声音,鼓励孩子探索“我是谁”并勇敢地做自己。

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的六个原则

社交能力是帮助人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也是让人一生幸福的能力。社交发展会受内部、外部因素所限制,比如社交机会少、社交环境恶劣、先天气质谨慎等。

作者在《社交这门课,只能父母教》这本书中提出,最大化激发儿童社交潜力可以用先“治本”再“治标”的思路。

“治本”指从儿童的成长环境入手,使用六大原则,优化社交整体环境。帮助孩子发展社交,解锁幸福密码,有以下六大原则:

一是分主次,情绪第一,问题第二;当孩子出现社交问题时,父母要先梳理孩子的情绪,再解决问题。

二是辨价值,频繁经历社交冲突是孩子成长的常态,冲突是一种资产,而不是一个负担。

三是判归属,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之前,父母要先判断问题的归属,让问题的所有人自己解决问题。

四是理步骤,父母可以和孩子在家先做事前演练,给孩子示范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与孩子讨论关于社交情境的应对方法。

五是做练习,父母通过表演和自白,为孩子创造社交和反思的机会。

六是父母架桥梁,帮孩子跨越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银河”。

对于孩子来说,阻碍社交发展的不是不想社交的心态,而是尚未掌握社交所需的技能。前面我们了解了怎样整体优化社交环境,接下来我们开始了解“治标”的五大能力和十六项技能。

解码社交情境,有效提升儿童社交能力

在同一社交情境下,不同的人可能做出不同的社交行为。这是因为社交行为的背后有探测收集和解读社交信号的编码社交情境和做出反应的解码社交情境。

比如,老师发布通知:今天去操场上收集树叶。有些小朋友欢呼:“耶!太好了!”而有些小朋友则摇头说:“热死了,不要呀!”导致小朋友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是他们的编码社交情境不同。有些小朋友觉得出去可以玩好玩的设施,有些则觉着外面太热了不好玩,所以出现不同的反应。

编码和解码社交情境对于有效社交意义重大。如果父母探测不到社交信号或者解读错误都容易出现社交问题。

父母教会孩子学会分辨物品的归属

浩浩在幼儿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有一天,班里同学带来孙悟空木质人偶,大家都围在一起观看,浩浩动作很快一手把木偶的胳膊拽下来,气得同学哇哇大哭。浩浩的问题不是动作太快,而是无法分清物品归属。

化解这个社交问题的第一步是,父母帮孩子分清东西的归属。比如,学习分清爸爸的手机和妈妈的水杯,等;第二步是,父母帮助孩子理解面对不同归属的物品时的规则;第三步是,父母带着孩子做“事前演练,当场示范,事后反思”。

父母教会孩子分辨社交距离

读不懂社交信号的孩子无法正确解读他人的行为,容易频繁打破社交界限。5岁的土豆凑近同学去看书,同学不高兴,他干脆抱着同学不放,导致同学哭了起来。7岁的依依恰好相反。依依在学校是个小透明,听话乖巧,被伤害也不出声。

社交中的冒失鬼和胆小鬼们,不是因为不够小心或不够勇敢,而是他们缺少了分辨社交距离这项关键社交技能。

父母可以告诉土豆:“如果想要靠近小朋友,可以先问他的意见,要不然他们可能会不开心。”告诉依依:如果其他小朋友没经你同意进去你的地盘,且可能伤害到你,你可以大声叫他走开。

 父母在生活中自然引导孩子的分享行为

3岁之前的儿童的自我意识还在发展中,不懂得分享。3至6岁的孩子进入幼儿园,有了集体生活,需要学会分享,但这个阶段的分享是以外部诱惑为主的。

6岁以上的儿童开始能自发地分享自己的一些私人物品。但不是所有儿童都能做到自发分享。因为父母把80%力投射到不分享的行为上,而忽视了对孩子分享行为的鼓励,所以孩子不自觉做了不分享的行为。

父母要多扮演正确分享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引导孩子的分享行为。

孩子遵守轮流的社交规则,才能正确维护自己的利益

当出现轮流冲突时,父母如果一味地让孩子回避退让,会导致孩子要么越来越凶,拼命争抢;要么越来越怂,回避冲突。

父母要明确说出某个行为的对错,帮助孩子学习“是非对错”。比如,孩子被哥哥插队,妈妈应该说:“哥哥插队的行为是错的,但你可以先让他一下”。帮孩子判断错误防止孩子学习错误行为。而不是对孩子说“没事儿,你排后面就好了。”

父母正面回应不好的行为,对霸道行为不卑不亢的态度,给了孩子保护自己的底气。

我们通过学习分清归属、分辨社交距离、学会分享和懂得轮流这四项社交技能了解码社交情境以及实操方法,帮助父母有效提升儿童社交能力。接下来我们学习坚定的沟通。

坚定的沟通,是社交关系成功的关键

解决被欺负、被排挤、被孤立等问题的本质是帮助孩子在社交中受欢迎。受欢迎的孩子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诉求,说话时语气坚定、眼神稳定,能维护自己的边界,愿意为别人考虑,能果断拒绝冒犯行为。

这种沟通风格被总结为坚定的沟通,我们用猫头鹰来形容。与坚定的沟通相对的是被动的沟通、强势的沟通及被动又强势的沟通,分别用乌龟、狮子、狐狸来形容。

在社交关系里为自己挺身而出,进而满足自己的需求

小杰想玩旋转盘又不敢喊“停”,只是拽着妈妈。小杰妈妈没有帮忙,而是埋怨小杰不够大胆,这时小杰开始掉眼泪了。

面对孩子的沉默,狮子式沟通的父母往往认为孩子胆小、没出息,于是继续加码单向输出,结果孩子像乌龟一样越发沉默。

如果,小杰的妈妈说:“这次我先帮你喊停,下次你自己喊。如果大家没听见,你就大点声,再没听到的话,妈妈再帮你喊。”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妈妈挺我”的感觉。家长愿意听,孩子才愿说;家长会回应,孩子才会说。勇敢直接地表达自己,为自己挺身而出是做好坚定沟通的第一步。

孩子有善意也要盔甲,才能健康地社交

有的小孩比较霸道,不理会别人的感受,缺乏共情和尊重,最后遭到其他孩子的排斥,这种占了小便宜吃大亏的小霸王是典型的狮子型沟通者。有的小孩误把忍让当善良,这种受气包是典型的乌龟沟通者。

为了健康地社交、成长,小霸王需要学会善意,受气包需要长出盔甲。在坚定沟通里,这被称为“坚持自己且尊重他人”。

父母可以用“我觉... ...”“我认为... ...”“我需要... ...”的句式,清晰表示自己的感受,给孩子示范正确的自我表达,让孩子学会猫头鹰式沟通。

眼神交流对于沟通来说非常重要

生活中,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父母对着一个东张西望的孩子喋喋不休,话还没说完,孩子已经跑远了。

恰当的眼神交流是沟通时的基本礼节,孩子需要从小学习,至少要学会下面几个原则。倾听时,看着说话人的眼睛;对方说话时,如果需要离开,可以提前打招呼说明;说话之前,需要先喊对方的名字,等对方看着自己了再开始;如果注意到对方眼神移开,先确认一下对方是否在听再继续往下说。

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要提醒孩子进行眼神交流。父母可以在准备说话前,提醒孩子“请看着我的眼睛”,等孩子看着自己的时候再开始说话。

我们通过教孩子学会在社交关系里为自己挺身而出,做有善意又有盔甲的小孩,给话语注入力量,用恰当的眼神交流,从而让孩子拥有坚定的沟通。而这些都是在为建立并维护高质量的友谊作铺垫。

建立并维护高质量的友谊

友谊的质量决定了孩子校园生活的质量。想要发展高质量的友谊,小朋友需要阻挡关系攻击,分辨真假朋友;勇敢拒绝别人又不怕被别人拒绝;过滤负面评价,聪明地反击。

如何分辨真假朋友

在学校,孩子可能会面对被抛弃、被排斥、被诋毁等情况。比如,“你不演小偷,我就不跟你玩”“积木区是我们的,你不能进来”“他特别坏,我们不要跟他玩”,等。

这些情况称为关系攻击,而关系攻击对12岁以下的儿童杀伤力很大。父母可以通过教会孩子做好以下三个分辨开始,帮助孩子避免关系攻击。

要分辨真朋友和假朋友。父母通过和孩子讨论,让孩子明白会关心彼此感受,互相帮助的才是真朋友;不同亲密度的朋友,我们的对待方式不一样;意见不合时,真朋友会尊重我们的感受,而不是恐吓或背后说坏话。

要分辨要求和威胁。孩子在表达需求和期待时,应该多用要求,而不是用威胁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待。比如,对方说“你不演小偷,我就不跟你玩”,是威胁语气,孩子可以果断说“不”;“我希望你演小偷”,是在表达需求和期待,孩子可以考虑后做出选择。

要分辨服从和屈从。父母可以在家列出服从和屈从的例子,帮孩子分辨服从和屈从,并对不合理的要求大胆说“不”。

教会孩子敢拒绝也敢被拒绝

正确的拒绝心态来源于孩子在家有说“不”的权利。父母时常用“为你好”来掩盖孩子的“不”。孩子的“不”换不来父母的倾听和理解,取而代之的是强求和控制。这会让孩子觉得说“不”没用,也就不再拒绝了。

孩子的自尊来自“我可以应对失望”,而不是“我会一直被满足”面对孩子的不合和越界行为,父母可以用其他选择代替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比如,我家孩子睡前听故事时间过长,影响第二天早起。我每次要求孩子暂停故事播放,他都发脾气。后来我对他说,先暂停故事播放,选一本喜欢的书看15分钟。起初,孩子不肯,而我多次温柔坚定地重申我的要求。孩子最后选择看一会儿书然后睡觉。

教会孩子聪明地反击

教会孩子分清事实和观点是帮助孩子应对负面评价的关键。小明穿了一件自己喜欢的绿色T恤,在电梯里被一女孩指着说衣服好丑。小明当时很窘迫,他妈妈也没做回应。

在这件事情中,女孩觉得小明的衣服丑,只是她的观点,并不是事实。小明可以直接回应说:“这只是你的观点,我并不这样认为。”可他和他妈妈都选择沉默应对这件事。甚至有些父母当孩子被人负面评价,选择驳回负面评价,这让孩子错失了学习的机会,且会让孩子被别人的观点牵着走。

我们通过教孩子学会分辨真假朋友,学会敢拒绝也敢被拒绝,学会对负面评价做出聪明反击这三个技能帮助孩子建立并维护高质量的友谊。接下来,我们学习有效处理冲突的方法。

如何有效处理冲突

2022年11月,一则“孩子被同学打伤,家长上门掌掴5岁幼儿”的新闻冲上热搜。这件事的结局是,被打孩子的父亲因跟5岁幼儿的爷爷发生冲突导致5岁幼儿的爷爷受伤,被打孩子的父亲也因此被刑事拘留。

原本是儿童间的社交冲突,因家长处理不当,而演变成一出家庭悲剧。冲突是生活的一部分,无法避免。问题不在于冲突本身,而在于我们应对冲突的方式。

父母怎样提高孩子社交免疫力

解决社交冲突的第一步是提高孩子的社交免疫力,让孩子在社交问题面前自带防护,更少陷入冲突。

父母要评估问题的重要性,按照符合孩子当下的发展水平摆正期待。 对于“好”的行为,肯定并鼓励;对于“不好”的行为,坚决反对。父母要将有效的关注聚焦在孩子正确的行为上,这才是对正确行为的最大鼓励。

孩子的社交需求未被满足容易引发情绪问题。父母给低龄儿童选择的机会;在与孩子交流中多采用情绪词汇,让孩子理解情绪;让孩子自己学会调节情绪。

解决冲突问题的四个步骤和八个方法

解决冲突的四个步骤分别是:叫停、谈论和倾听、探索方法、选择。孩子不听话,其实是父母没有好好听孩子说话。因为孩子的诉说得不到倾听,所以他们也很难倾听别人。

当孩子感觉被冒犯时,比如玩具被抢了,被人打了,立即喊出“请停下”。如果对方还是不停止,孩子可以转身离开。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对方意识到他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引起共情。如果被冒犯了,要求对方给自己道歉;如果自己冒犯别人了,自己要学会道歉。

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彼此喜好不同,邀约一起玩可能会被拒绝,可以换一个活动进行邀约。引导孩子做交换,无论玩具还是想法都可。如果对方是无意冒犯的,让孩子学会大方谅解,但不意味着委屈自己。多人同玩,要学会分享轮流。

人都是在错误里成长的。复盘能帮助孩子在社交冲突里学习到正确的解决方案。父母可以在家里布置一面问题墙,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给出分析和建议,让孩子意识到讨论能解决问题也能减轻压力。

解码社交情境,进行坚定沟通,建立并维护高质量友谊,有效解决冲突的技能是防止欺凌的屏障。

如何有效预防欺凌

近日,邯郸市三个中学生杀害同学一案,将校园霸凌再一次推向热点。我们在为极端行为感到震惊的同时,更应该考虑对孩子是否需要增加法律方面的教育和心理方面的关注。如何有效预防欺凌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事情。

霸凌不会无缘无故发生的,每一个霸凌或被霸凌的孩子,在霸凌发生前,都是有迹可循的。

在上面这个案件里,施暴者存在长期校园霸凌行为,老师学校没有及时发现和疏导,父母更是监护失职;被害者与施暴者同样是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保护。管束的缺位让施暴者自私歹毒,保护的缺位让被害者屡被霸凌。

父母要留意孩子可能被欺凌的迹象,比如,衣服被撕破,对上学犹豫不决,日益具有攻击性等等。如出现以上情况,父母要跟孩子进行开放的对话,了解清楚具体情况并做判断。

父母面对孩子可能被霸凌的情况,如果被欺凌后让孩子再欺凌回去,只是增加了一次错误,并不能解决问题。让老师多关注,也可能被当成一件日常琐事看待。父母告诉孩子不用害怕,是对害怕情绪的驳回。这些回应都属于无效沟通。

家长无论是与老师和孩子沟通,要摆出事实和摆正目的,挑明立场,最后落实行动。具体、有效地行动才能防止欺凌继续发生,为孩子创造安全环境。

欺凌行为中,最容易让人忽视的是关系攻击。孩子间的一句“你不这样做,我就不跟你玩”,可能父母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影响。偶发性的关系攻击可以用社交冲突轮盘化解,而持续的关系攻击则是一种霸凌。

发现孩子被欺凌时,父母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冷静地思考。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我会保护你”,给予孩子安慰。接着父母要对事件进行全面了解,呼吁家长,联系学校,确保孩子接下来的环境是安全的。最后,与学校工作人员交流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能够从小给孩子关爱、支持和管束,那么霸凌就没有滋生的土壤,被霸凌也可以被制止。

全文回顾

亲爱的书友,《社交这门课,只能父母教》这本书到这里就解读完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全文。

本书从分主次、辨价值、判归属、理步骤、做练习、架桥梁这六个原则出发,帮助孩子发展社交,解锁幸福密码。

再从解码社交情境、进行坚定的沟通、建立并维护高质量的友谊、有效处理冲突、预防欺凌这五大能力,为我们拆解了十六项社交能力。用案例、实操方法、趣味练习帮助父母有效提升儿童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不会出现在考卷上,却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社交问题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也拉低了全家的生活质量。 

父母培养孩子的社交力,让孩子学会从小建立并维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能帮助孩子建立友谊,化解冲突,远离欺凌,高效学习。

社交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用心去灌溉,才能收获美好的果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