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比你聪明的人都比你勤奋!用自己的步伐,丈量这个时代
俞敏洪
我的智商非常一般,就是比别人勤奋。我的脑袋不属于特别笨的那种,但肯定也不是顶尖聪明的类型。在北大的50个同学当中,我的智商应该属于中下水平,这说明我不是顶尖高智商。
我的勤奋一般人跟不上。我平均每天工作16—18个小时,如果没有应酬,平均每日三顿饭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半个小时。
我比较喜欢在家里工作。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以前一般是凌晨两点睡觉,早上八点起床,但发现这样的作息反而对身体不好,不如早点睡觉,都是六个小时。
每天早晨冲个澡对我来说是必然的,不管是热水还是凉水,实在不行的时候,就拿盆水浇一下,唤醒自己,让整个神经系统活跃起来。
我很注意保持身体健康,每天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跑步1到2千米,以最快的速度跑完,所以每天都跑得大汗淋漓,特别是在夏天。但晚上一般不洗澡,因为洗了澡容易兴奋。
我锻炼后,一般早上7点半开始工作,到中午12点。工作内容有邮件处理、工作布置、对新东方发展的思考等。另外,还有一些对孩子们的创业辅导,如洪泰基金等各种创业,因为年轻人创业不容易。
我的中饭90%都是盒饭,有人来和我聊天,也是一人一份盒饭,最多加一瓶红酒。但我也很注意身体,吃完饭会散步10分钟。除了散步,我每个星期会有一两次游泳、一两次徒步。
我和李开复都做创业导师指导青年创业,但我比李开复更注意休息。开复有段时间有点走火入魔,有人凌晨2点钟给他写信,他非要回复,来表现自己比他们还要勤奋,更年轻。
我对他说,真没必要,到晚上11点就把手机关机,外面的事情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早上7点钟打开手机,再来处理这些事情。我现在大概就是这样的。
我喜欢旅游,每年会抽出一两个月的时间专门去旅游。虽然年纪已经超过50岁,但因为用脑能量消耗太大,我不担心自己会胖。如果真胖了,去外面徒步旅行15天,就瘦下来了。
现在,想安静特别难。比如旅行时住在某个宾馆,一吃饭就有很多人跑过来要照相,这样内心的安静就被打乱了。所以现在旅游一般都会去几乎没有人的地方,如大草原,自己开辆越野车,带一两个身边的人。他们很少说话,会给我一个安静的私人空间。
我每年有1/3的时间上班。晚上有1/3的时间会回家吃饭,因为要回家陪孩子。还有1/3的时间是应酬,这包括出差的时间,每年有100天左右在外出差。
我到现在也不敢说我领悟了生命的本质,但是我至少有了比年轻人更多的勤奋。
我的勤奋能给我平时的思考和讲课补充营养。拿读书为例,我平时读书有意无意会写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想法。我翻书翻得挺多,但认真读书有时很难。我所谓的认真读书就是一天,一年认真读的书也有20本、30本。我所谓的不认真读书就是一、两个小时就把那本书翻完了。如果把这些都算上来,我一年还是读100多本书。
坐飞机、坐汽车,这些时间就是我读书的时间。从小到大,我坐汽车没有晕过车。我在特别颠簸的时候都可以用电脑工作,在汽车上看书、看视频,用电脑十个小时,就感觉跟在办公室一样。所以,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点晕车的感觉都没有。
我这一辈子,对钱的多少都没有什么感觉。在北大的时候,一个月60块钱,我也很开心。现在我有了这么多钱,但自己平常月消费一般两三千块钱,包括买书。
我在北大当老师,到后来觉得当老师有成就感已经是三、四年过去了。当老师特别有成就感的一点,就是学生特别喜欢你的课。但这种成就感并不是上来就有的,而是经过不断地琢磨,每堂课都在改进。
刚开始你上课有的开小差,有的背着书包就跑了。到最后教室里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教室里的人提前走。
前两年是很有挫折感的,因为怎么教都教不会。怎么教都觉得知识不够,还会羡慕教得好的老师,但怎么模仿都模仿不了。
后来发现别的班的同学都来听你上课了,这经过了两三年的时间。这是一个过程。
当老师是一个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过程。还要精深博大,举一反三。再加上你的口才、对学生的了解和对学生的察言观色。这是一种综合能力。
所以我一直对大学生说,你毕业以后不管在什么地方,当个两三年老师,对你一辈子都会有好处。一辈子学会了,比如说有口才,知道怎么样表达,还知道看前面这群人是不是愿意听你讲。
我现在告诉年轻人,就是要去闯、去努力、去奋斗。只要不做坏事,只要保持良心,剩下的什么事情都能去做。年轻人不能像学佛教一样,告诉他生老病死不可避免,所以两岁就进庙里。这没有任何意义。
和年轻人的勤奋不同,现在我的勤奋已经是另外一种概念——思考。我会经常写一些笔记、感悟等。我现在的体会是:心在退,人在进。“心退”是让天地更加广阔,“身进”是因为知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但是我不能和年轻人讲这些东西,因为没有一个人能把自己的经历体验种植到其他人的身上。就好像克隆,可以克隆出另一个俞敏洪出来,但那个俞敏洪是一片空白,而这个俞敏洪却是经历过人生风雨后的一种丰硕状态。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个是臭皮囊,另一个是有精神支撑的、肉体之内的灵魂存在。
所以我想对年轻人要说,去努力吧,去恋爱吧!找你自己最想找的男人!做你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不要怕失败,不要怕艰苦!
一、在这个时代,如何让自己从容又持续成长?
时常有人问我,该如何在这个时代从容生活?
这个时代一切发展得飞快,城市每天一个样子,工作种类不断增加、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今天学的东西明天可能就过时了。
每个人都免不了有心浮气躁的感觉,每天忙忙乱乱。但即使如此,好像也什么都没抓住,好像稍一恍惚,有些机会就失去了。
该如何在这个时代,让自己从容又持续成长?
第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先慢下来。不是不做,而是想清楚了再去做。
管理学中有一句话叫做“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有些做企业的创始人整天忙忙碌碌,抓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每天24个小时不够用,但整个公司不仅发展战略方向不明确,重点不明确,最后公司不是倒闭了,就是处于危机状态。
另一个说法则给了这种低水平勤奋解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意思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纵观全局,把事情想清楚了、理清楚了,再下手去做。这样的话,即使从最细小的事情开始做,大方向也始终保持一致,有序而不乱。
所以,不论是面向自己的人生设计,还是面向工作发展,都一定要先把事情慢下来,把心静下来,看清楚了才能想清楚,想清楚再去做。
古典原来是新东方的优秀GRE词汇老师,也是新东方第一届教师培训师。在教学过程中,他有感于人生方向、选择、心智对于人的影响,07年开始全职从事生涯教育和咨询,从业十年专注这个领域,逐渐成为圈内高手。
他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时代的焦虑底色。他在书里指出:在这个时代仅凭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你需要先理解时代的趋势,看到每一个企业、公司都有自己系统。
站到系统的杠杆点,个人的力量才会被放大。要懂得借时代的势,借平台的势,就像鸟借助上升气流和同辈的拍打翅膀,能够飞越大洋。
在这本书里,他深入的剖析了很多高手故事,投资家巴菲特如何用最保守的策略转到最激进的收益、书生曾国藩如何用结硬寨打呆仗的方式征服太平天国,探险家柯林斯如何通过日行20公里第一个到达极点。
这些人都是沉得住气,慢得下来的人。他们之所以能慢得下来,不是因为比别人有毅力,是因为想的清楚。
时代越快,你越要慢下来,用一种战略眼光看清楚再动。
第二个很重要的东西,一定要阅读。
我对中国人读书这件事情无比失望,我反复讲犹太人每年读65本书,中国人只读5本书,后来我发现,连这个5本书的数据统计都是假的,这个数据把中小学教科书、课外辅导材料都统计进去了,平均每一个中小学生有20本以上的辅导材料和教科书,意味着成人是不读书的。
有一次我对2600个中小学老师讲课,让读过除了教科书以外5本以上书的人举手,结果只举起来了20双手,中国的中小学老师都不读书,我们又怎么希望我们的学生读书?
我到俄国、美国去坐地铁,地铁里的年轻人有一半在读书,在中国的年轻人都拿着手机玩。
在这个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时代,书本前所未有的便宜和便捷,我每天都在kindle下载新的书,也从网络上阅读到很多新知。但是我们很多人,依然还是不读书、少读书。
除了读书,你还可以用更多的方式学习,读书、旅游、交友、拜访名师、个人领悟是个人学习的5种路径。
按照古典的话来说,就是要成为“联机学习者”。一个人的学习、思考能力极其有限,整天盘旋在自己的思想、能力、领悟范围内,很快会遇到瓶颈。
你就要有新的学习方式:我特别鼓励新东方老师出去旅游,背着包就走,记录自己看到、感受的东西;遇到有思想的人,要去请教,他们的一个小引导,也许会让你的工作生活,进步飞快。遇到有想法、志同道合的朋友,要能在一起喝酒、聊天。
英国教育家、牛津主教约翰•纽曼(John Newman)在一次讲演中讲到,“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我最近举办一个特有趣的活动,我包下一座游轮,让2000个老师在游轮上这个封闭的地方一起读书,共同碰撞,他们就在引爆这种”,即使没人教,也能互相学习”的联机学习方式。
也正是因为这种力量,新东方才会和一般教育机构不同,才能源源不绝的产生出优秀的年轻人,不仅在财务上成功,更加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重要精神力量。
时代越快,我们越要阅读,用一种与时代联机的方式阅读。
第三个重要的事情,就是用一种投资的心态来看待人生。
我们常常会有一个错误概念,我们花出去的时间、耗费的精力、花费的金钱,就只是花掉了,并没有回报。但其实我们的时间、精力、注意力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一种投资,并不是简单的花掉。
投资行为最核心的特点,就是需要取得回报,并且最好是成倍的回报。
在这本书里,古典提到,实际上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投资者”,我非常认同这个理念,投资人这个思考角度会让你对于自己的人生使用得更加淋漓尽致。
当我们把一件行为当成投资的时候,我们想就不是尽可能少花钱,而是尽可能思考这笔钱是否划算。
比如说100元仅仅是吃饭,回报就是吃饱,也许和20元的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如果你用20元吃饭,剩下的钱去看一场电影、买一本书、甚至还能给自己爱人买一朵玫瑰,这个投资就是非常合算的。你获得了感情、知识、能力上的回报。
我们的时间精力也是一样,表面上看,精力好像睡一觉又能恢复,没有什么成本。其实你的时间过去不会再回来,一天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在一个资源丰富的时代,你要比投资金钱更加谨慎的投资你的时间精力。
当然,我并不是说从此以后我们就不要散步、聊天、和朋友吃饭喝酒。朋友交往带来情感的回报,这是新东方创业的原始股,聊天带来智慧的回报,散步带来思考的回报。这是一种长远的投资模式。
时代越快,我们越要用投资的眼光看人生。重要的事情,值得重要的时间去做,值得做的更好。
看《跃迁》这本书的人,都是希望成为自己领域高手的人,真正的人生高手往往并不是苦哈哈的,而是快乐、从容和恬静的。所以送给各位希望成为高手的年轻人两句话:
“有条不紊地奋斗前行,舒展从容的恬静人生。”
持续进步是人生必须的,但要用一种舒展从容的态度去做。人生本身应该是安静的,而非匆忙的。尤其是不能被这个时代牵着鼻子走,要用自己的步伐去丈量这个时代。
二、“跃迁”是什么?
跃迁(transition)这个词乍听可能很生僻,其实我们天天都能接触到跃迁。跃迁是一种爆发式的增长,一种能量激发下的突变。
比如烧水。水在零摄氏度到99摄氏度之间,都只是温度升高,在100摄氏度突变成气态,这种突变物理上叫作相变,英文就是“phasetransition”,即形态跃迁。
量子物理中,电子只能有几个固定的量级,吸收能量以后,会突然从一个量级跳跃到更高的量级,不存在中间状态。这个过程也可以反过来,从高能级往回跳跃,释放出光子。这个过程,就叫作量子跃迁。
我们的生命也是跃迁而来——无机物聚合突变成为有机物,有机物突变成细胞,单细胞突变成多细胞,多细胞到复杂生物,到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一直到人类。
人类通过文化、经济、社会进一步聚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这条链条一头是分子,另一头是人类社会,其中链条的大部分是渐进式进化,而几个最重要的环节,都在跃迁。这种理论叫作“元系统跃迁”(MetasystemTransition)。
所有跃迁都有类似的模式:受到激发的突变,没有中间状态。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也是跃迁式的。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1905年的爱因斯坦的故事。那年他还是一名26岁的默默无闻的瑞士专利局小职员,他业余时间一直在思考光与时间的关系。在那年3~9月份这半年里,他连续发表了6篇论文。
3月18日,《关于光的产生与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讨论了光量子以及光电效应,启发了量子力学;
4月30日,《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方法》,确定了原子存在,推导出计算扩散速度的数学公式;
5月11日,《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提供了原子确实存在的证明;
6月30日,《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时空关系新理论,被称为狭义相对论;
9月27日,《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推出著名科学方程E = mc2。
12月19日,《关于布朗运动的理论》。
只需要你有高中物理水平,就能感觉到这6篇文章发出的王之蔑视。费曼点评说,那一年的爱因斯坦至少应该得3个诺贝尔奖。
其实诺奖都不足以定义爱因斯坦,接下来整个20世纪的物理学大楼,都盖在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基础之上,在6个月之内,爱因斯坦搞出来两个奠基工程。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
不过这并不是历史上第一个奇迹年,上一个是1666年。那一年,牛顿在乡下老家躲瘟疫,在宁静又无聊的乡村日子里,信手发明了微积分,完成了太阳光的分解实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三、如何实现自我跃迁?
如果把个人通过刻意练习、自我迭代而带来的渐进式进步叫作自我迭代,那么利用科技、社会系统的能量,快速跳跃式升级,则是自我跃迁。
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个人成长也是一个“渐进—跃迁”的过程。
持续的学习、阅读中,突然有一天一个概念击中你,你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过去困扰你的一切突然清清楚楚,顿悟,这叫作认知跃迁。
英语听力连续听很久,感觉没有什么改变,正想放弃,突然有一天早上你发现自己什么都能听懂了,这是学习者常遇到的能力跃迁。
职业发展往往也不是线性,而是跃迁式的。在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和爬坡之后,正确地做了几个选择,换了几个平台,身价、能力和水平会突然上一个层次,看问题做事情有完全不同的力道。
反过来说,在组织里,有很多人只是随着年龄和资历升到了一定位置,他们的眼界、格局都没有太多的变化,他们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认知跃迁。
跃迁的底层逻辑在哪里?《科学革命的结构》里提到一个概念,叫作范式(paradigm)。重大的商业和技术突破,往往不是技术突破,而是对于技术的应用和认知方式带来的范式的突破。飞机的发明就是个好例子:
人类一直在尝试发明飞机,他们观察了鸟的飞行,于是认为飞机的机翼应该像鸟的翅膀一样拍动。但是不管怎么努力,都做不出来。但是莱特兄弟换了一种范式—他们思考,飞机的机翼有没有可能不像鸟的翅膀,而是像船帆呢?
这个想法一旦清晰,飞机的原理就呼之欲出,接下来只是如何沿着正确思路改良的过程了。
莱特兄弟在1903年领先比他们学历、财力都高很多的竞争对手,在自行车修理铺造出人类第一架飞机。飞机的发明不是科技的突破,而是认知范式的跃迁。
同样道理,优步、Airbnb(爱彼迎)的出现并不是因为科技的改变,而是由于我们逐渐意识到,我们可以享有一样东西而不去占有它,这是一个认知的跃迁。
自我跃迁,不仅仅是能力的改变,更是认知和发展“范式”的改变。一个人认知的跃迁,心智模式或者说范式的转变,对内提升潜能,对外发现可能,这就是“跃迁”的关键。
需要强调的是,跃迁和努力、精进并不冲突,只是更强调在正确的范式下“聪明地勤奋”。自我精进、终身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一个站位再好、加了再多杆杆的人,如果自己不够努力精进,也无法达成跃迁。
努力是跃迁的第一要素。跃迁并不是不劳而获,它是个人努力和收益的非线性,这种非线性通过巧妙地利用科技与社会规律放大而来,这种勤奋不是战术上的勤奋,而是战略上的勤奋。
跃迁的另一个要素则是“吸取能量”,即借取趋势和规律。
拿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说,如果不是之前的大量物理发现的积累,比如电磁的发现、原子假说、波动说和微粒说流派的争论,数学界非欧几何的学科积累(数学家在完全不知道有什么用的时候,活活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学科),以及接下来几十年科学技术发展精确到能证明光的偏移,相对论即使更早提出也不会被证实和流传。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即使不是爱因斯坦,也会有另外一个人出现,提出这些划时代的理论。爱因斯坦并不是创造了历史,而是让历史从他身上显现。
认知跃迁,吸收能量、实现跃迁是个人跃迁的三大条件,聪明的勤奋者已经隐隐约约意识到,今天信息时代的中国,正好是自我跃迁最好的时代,是奇迹年发生的前奏,这是一个已经为个人崛起做好了准备的时代。
只要你升级心智、洞察趋势、聪明地勤奋,人人都是享受时代红利的幸运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