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观察——速度与激情的背后
科创板自2018年11月提出,至2019年7月22日开市,速度不可谓不快。吸引了社会各界关注,被二级市场投资者、科创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寄予厚望,目标是打造中国的“纳斯达克”。
作 者丨君实资产
开市观察,二级市场投资者趋于理性
开市前两日,25只个股三组重要数据前高后低:
经历首日的全线大涨后,科创板新股次日的价格波动幅度明显收窄,25只个股中21只下跌,4只上涨。虽无涨跌幅限制,但这25只股票的收盘价涨跌幅均在20%以内,显示投资者正趋于理性。我们认为更多理性的投资人,在日趋合理的估值逻辑上开展交易,是科创板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对标创业板,科创板当前已上市企业无明显优势
注:数据来源:Choice,由伍治坚为FT中文网撰稿整理。科创板财务数据基于2019年6月30日,创业板财务数据基于2019年3月31日。其他数据基于2019年7月22日。
科创板25家企业从销售额、净利润中位数来看,优于创业板整体,但落后于创业板指数100家成分企业。如果假设已上市的25家科创板企业,是优先挑选的申请上市企业中基本面最好的企业,那么后者应更具有可比性。
就估值水平来说,科创板平均首发市盈率53倍则明显高于创业板,一方面是市场认可高研发投入科技企业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开市初期的稀缺性和眼球效应。长期来看,科创板较高的估值水平,需要当前这些企业的高增长来维持;也需要持续补充更多优秀的科技企业。
本土创投在狂欢,“外资创投”更谨慎
根据公开信息,25家已上市企业中有24家企业获得了61家VC/PE机构的支持,渗透率高达96%。具体来说,人民币基金收获颇丰,尤其是深圳本土创投机构表现抢眼,比如深创投、松禾资本、达晨财智等。
而以红杉中国、IDG资本、经纬中国、真格基金等为代表的业内“榜单常客”们为什么收获寥寥?经过多方问询,部分投资人表达了以下观点与想法:
•经历过新三板后,科创板能否成功仍需要观察。核心指标是流动性,不是刚开市期间的流动性,而是企业估值回归理性后的流动性;另外,就像“FAANG”五大科技公司对于纳斯达克的意义,科创板也需要标志性企业,类似蚂蚁金服这种巨无霸如果能够科创板上市,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一般需要3-5年的培育期,在项目投资时,科创板还属于计划外的事物,机构普遍是以美股+港股+A股的标准选择被投项目;他们看来自己手里的“牌面”更好,优于目前这些报会企业,让这些企业来试错,可以降低风险,也不用打破原有退出计划;
•一旦科创板发展成熟,被证明是可行的退出路径,外资创投机构也会选择推荐符合标准的被投企业在科创板上市。看好科创板长期发展,利好母基金投资
看好科创板长期发展,利好母基金投资者
监管层放宽上市条件,引入注册制、同股不同权等创新机制,目的是鼓励更多创新企业在国内上市,这将为私募股权退出打开新的渠道,提升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活力,缓解当前一级市场退出压力。
科创板的推出,将促使投资机构更多布局符合科技创新发展的企业。同时,由于科技企业可以更早的进入二级市场,也将促进机构投资阶段前移。再者,高科技企业投资对机构专业性的要求更高,利好头部创投机构。
就母基金而言,在投资端,科创板将会带动母基金投资方向向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生物产业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转变。在募资端,有助于改善投资人对母基金回款慢、期限长的担忧,更多高净值投资者将通过母基金的方式,分享中国新经济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