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8 - 草稿
今天在一本日本作者写的书里读到一句话:“中国的老子说过,过度的教育是适得其反的”。
我也读过不少教育类育儿类的书,不知道是不是我涉猎范围不够,这句话,这种观点,我还是第一次听到。
关于老子,我也只读过一遍《道德经》,没有读出哪一篇有这样的观点。
这本书是一位报社记者,采访一位80多岁的宫殿木匠,以宫殿木匠的口吻叙述的。
我不懂木工活,也谈不上兴趣。我对木匠这一行唯一的印象,是十三岁那年,家里请了几位木匠师傅,给家里做了一个衣柜,两个书架。
那时候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那些刨木头时卷曲的散发着木头香的刨花,其他再没有了。
还有一个跟木工活相关的,是爷爷有一个小工具箱,里面有一个刨子,几个规格不同的凿子,我看他偶尔用过仅此而已。
为什么借这本描写木匠的书呢?
这些年经常听到“工匠”这个词。我的直觉,这应该是一位日本工匠。
他的职业是宫殿木匠,这本书虽会涉及木工方面的知识,但这不是一本讲木工知识的专业书籍,主要还是讲他对自己职业生涯及人生的感悟。
而这些东西,都是有共通性的,职业不同的人,也是可以有共鸣的。
果然,我没有失望。
我读这本书的感觉,他是一位80多岁的宫殿木匠,专门为寺庙做事的木匠,也从事古庙古塔的修缮。
他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并且他的父亲祖父也是这个职业。
这套书,我从图书馆借到了其中一册,而且还没读完,所以我现在只谈他对教育看法这一段。
这章的题目是“师徒制度和学校教育”就。开头就是我引用的那一句话了。
先说他的观点,他经历的是师徒制度,而他看不惯学校教育。
日本的师徒制度应该跟中国的差不多,一对一,徒弟在师傅门下学手艺,还要做饭,打扫。
木匠要出师,快的话5年,慢的话,甚至要10年,当然有很多中途放弃的。
他有一个贯穿全书的观点,每颗树都是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跟其他的树都不同。
因为每颗树,他生长的土壤不同,受到的光照雨露也不同。
同样每个人也是不同的,不说生活环境不同,就是生下来之前,还在妈妈肚子里,就有不同的遗传基因。
学校教育就是让所有不相同的人,受同样一种教育,接受单一的评价标准。
我养孩子十年了。养孩子前,我认为人成材,有且只有一条路,就是进学校受教育。
孩子出生后,我开始阅读教育育儿方面的书。
慢慢了解到,教育不是只有一条路,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孩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
因此适合他们的道路,也一定不是只有一条。
所以这个日本工匠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对我来说不是全新的,只是再一次印证了我之前读到的。
再回到文章开头引用的那句话“过度的教育,是适得其反的”。
这位工匠的观念是,不要硬塞给他知识,要让他自己因为想知道,而去思考,去实践,去行动。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自驱力吧。
我现在想想自己,小学入学前怕她落后,拼命教她20以内加减法,拼音。
有用吗?有的,她就比其他没有学的跟得快一些。
但是现在过了5年级了,再一看,好像大家的拼音水平都已经差不多了。
所以比起提前硬塞,更重要的是知道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在哪里,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引导支持。
读了这本书,让我更懂得在育儿中慢的意义,还有识,认识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么木材,最适合用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