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透皮入骨”
《内经》记载人身经脉有四套体系,即“经、络、谿、谷”,这四个系统的经脉经纬人身阴阳,使荣卫气血上下浇灌,共同护卫人体健康。
经曰:经者,动气之径也。络者经脈之也。谿者经络節持之驿也。谷者筋骨气脈经之汇也。 故经有其穴,絡有其窍,谿有其脉,谷有其空是也。经,輸也;络,注也;谿,交也;谷,合也。 经之为干,络之为枝,谿之为茎,穀之为叶。本为一元之体也,运用岂有二般,故经之所以通滯者也,絡之所以消积者也;谿之所以袪瘀者也,谷之所以化气(气火)者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 中医概念里的“谿谷”最早出自《内经》,其引申义为筋骨关节之间有气血津液之流通的缝隙。大的筋骨关节之隙为谷,小骨节之隙为谿。
“谿谷”一语在《内经》中多篇均有记载:
《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谿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
《素问·痿论》中说:“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
《灵枢·营卫生会》中载“营出中焦……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上注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遂,命曰营气”;
《灵枢·决气》中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
《内经》认为,中焦所化营气,注入筋骨关节之间,通过渗入其内的孙络(入骨通髓),及与津液的合化,而生成血,再经过“孙脉-络脉-经脉”的道路,注入于经隧,以营五脏六腑;若经隧血满,又可通过冲脉的调节作用,复渗灌孙络谿谷。
生理上,作为筋骨关节的缝隙,谿谷从结构及生理上都连属于骨节,它是荣卫血津渗灌还往、沟通内(脏腑、经脉与骨)外(皮毛与大气)的要津。
病理上,若谿谷处邪溢气壅、荣卫渗灌不畅,易引起痈疽病及骨髓内消证;若积寒留止于谿谷,则易引起筋缩、骨痹之疾和肌肤不仁诸症。
而对于谿谷内的病邪,刮痧可以祛除之。
谿谷是立体结构,由骨节和(或)筋肉“搭建”而成,外有皮肉覆盖,中间探之虚空,其内有气血津液的转输流通。
“谿谷”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其在体表多呈凹陷状。然凹陷只是溪谷在体表的表层显现,而非谿谷本质,也就是说,谿谷并非部位,而是结构。
在谿谷与腧穴的关系中,谿谷为体,腧穴为用。
临床意义取穴腧穴定位与取穴,直接关乎临床疗效。
《内经》反复提到腧穴多在“陷者中”“节前”“本节后”等,即是谿谷内的边缘或中间,而非具体标量的所谓标准定位。
取穴体位中,亦涉及到谿谷的形态 。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委中者,屈而取之”,《灵枢·本输》中“曲池……屈臂而得之;” “屈”的体位是使膝、肘中“大谷”保持在宽松状态;
《灵枢·本输》中“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 “屈膝”是使膝处大、小筋松弛,而两筋与膝骨节之间的溪谷自然呈现。
保持一定体位取穴的实质,不在于体位本身,而在于特定体位可使“谿谷”呈现相对的虚空,以利其内气血的流通转输。
揣穴揣穴,亦是《内经》强调的针前手法,揣穴的目的是什么呢?《灵枢·官能》谓:“得邪所在,万刺不殆”。
这个得“邪”,即是“谿谷”“以行荣卫,以会大气”的邪溢气壅,而腧穴在此基础上亦具有正邪所会(《素问·八正神明论》谓“神客在门”)的特点。 通过按压等揣穴方法,可使其内“邪气”初步散解。
《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与上文所述谿谷的结构基础密切相关。
强调手法务必要“透皮入骨(力透谿谷)”,才可祛除关节痹证中的“积寒留舍”,直至病源所在,使“营卫畅通,气血流周复常”,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