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教写作课

2020-02-20  本文已影响0人  梦里寻花

日更第15天:

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沈从文教过写作课,让学生写了文章,他根据修改的情况来讲解,而不是一开始就教写作的理论知识。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他在《活着多好呀》一书中,写道:“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写人物对话,要贴到人物来写,符合人物角色、身份的口吻。

沈从文的写作课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

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曾经写过一段时间的网文,也就是网络小说,那时候就有点“学生腔”,喜欢华丽的辞藻,精美的修饰,把男主写得高富帅,又钟情,女主白富美,又善良。这就不符合人物的真实特点,有优点,也有缺陷,才是真的“人”。

比如小说《五十度灰》里,男主高富帅,是典型的霸道总裁,却一直单身,未婚,为什么呢?他人格的阴暗面,像猜谜一样,一点点透露出来。让人好奇,又震惊,最后来一句,额,原来如此,原来他是这样一个奇怪的人。

汪曾祺还写到他祖父和他聊起自己年轻时的恋爱,他既奇怪祖父为什么跟自己讲这些事,后又揣测祖父的情感也需要宣泄吧,最后他用了一句话作结:“因此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

只要是人,就有他好的方面,也有他不好的脆弱的一面,写人物要像画鸡蛋一样,不仅看到一面,还要看到他的其他面,要写出立体的鲜活的人物来,一味写他好或不好,人物都是扁平的,像纸片人,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这让我想到身边可写的人物来,比如婆婆,她热情好客,常常又表现得过了头,让人尴尬;她掌管着一家人的吃喝,很能干泼辣,却又对儿女爱人管得太多,常常让儿子们跟她吵得面红耳赤。

她怕儿媳妇跟大儿子离婚,百般迁就,喜欢儿媳妇跟自己一样咋咋呼呼的那份“活泼话多”,但又因为她常常不节约不做事不带娃而气恼得,要吵上一架才好。

有时候看婆婆,觉得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女人,有时候又觉得她很顽固,说话不讲道理,爱胡搅蛮缠。是很矛盾的一个人。

单独来看,每个人都算得上是一个好人,至少不坏,但人物凑在一起,彼此的弱点、阴暗面却展露无遗,这才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生活。所以,才会有很多夫妻,再多的爱也没有了,可是,离又离不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