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读写营小说写作方法小说写作方法

读写营第二期 | 谈谈文学·第三课

2023-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LP理事会

理事会读写营第二期 谈谈文学

主讲:寻虎


第三课 正面的开篇定调子

注:本期读写营的前六节课将围绕一个主题「改变」。

今天讲的,跟上一堂课的后半部分差不多,还是说开篇定调子。但是,为什么讲是一个正面的开篇定调子。

上节课讲的也是正面开篇定调。只不过在做法上,没有说是很高的一个要求。因为太高的要求,一下子大家就不知道怎么去做,所以,大部分同学还是按照老习惯在做开篇,当然进行一定的处理,包括我说的删减压缩,包括我说的那个大白话,这样的一个处理,无论是自己的处理,还是按照我讲的那几个要求来处理,这是一种。还有一种就是开篇定调的不是太好。确实是这样做了、成功了,但是抓的不是太好,也是在努力做这个事,这种是不错的。

今天说的要求更高一点。开篇定调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为是非常重要的,70%的东西就取决于开篇,不是简单的几句话就代表了70%的东西,但是它的意义、重要性和暗含的指导性,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这堂课进一步讲的高要求。

另外再提醒一下,小卡片大家一定要做,只需要几个字把提到的一些要求摘到小卡片上去。这个第一次六字诀卡片还不错,后面做的就不多了,再下面可能就没有了。这个根据我的经验有30%的人不掉队,就不错。是不是能改变这种局面?这取决于大家的行动。

杂乱无章的天空下有大片麦田,我没有必要表达悲伤与孤独。
—— 梵高

你看那些路边的草木,傍晚的凉风,每日一遇的日落,花店新换上的向日葵,都在告诉我们:生活永远不会完蛋。
—— 梵高

这一篇是内部讲课的内容,前面两段是梵高书信集里的内容,是他的真情流露。这样的东西,在梵高书信集(即《梵高传》)里很多,而且他特别这个喜欢星空、麦田这类,尤其到后期,麦田就出现的特别的多。

毫无疑问,自然是所有艺术家都喜欢的。在梵高的书信里面,当然是经常提到。那么梵高所提到,是不是作文或写作爱好者所理解的写景、环境、大自然的描写?我爱大自然,那我一定要把它描写出来。我热爱大自然,我要讴歌它等等,或者说它寄托了我的情感,春夏秋冬、花草树木,它寄托了我的东西,所以我也写,大部分是这么理解的。

梵高这么说,有什么不一样?或者换一句话说,在他眼中,大自然也好,麦田也好,这一切是不是我们广大写作者所理解的?

上次有些同学参加我们的诵读月读过,有的可能没有读过,不管怎么说,大家对梵高都有所了解。在梵高的眼里,自然不是大自然,自然这两个字中国人特别理解:自然而然。

它不是说大自然,大自然是什么?是物理的。平原也好,沙漠也好,高山也好,这是大自然,一草一木,都是物理性的。

而我们讲的自然并不是大自然,按照英语讲是一个动名词,它既不是动词也不是名词,而是动名词,在汉语中有一种归类。

这个词本身,什么叫自然?就是如此这般,这就叫自然。就像“这里怎么有棵树?”我们说这是“自然而然的”。什么意思?它就是这样的。你一旦用物理学来解释:有个鸟衔了一颗种子,然后它长成了一棵树,那就变成一个物理运动了,那种神奇的自然而然的东西没有了。按中国人的理解:大道没有了。为什么?鸟固然能衔来种子,种子是不是鸟做的?

显然不是,就像每个人都是父母生的,但我们不是父母造出来的,造不出来的,细胞怎么能造得出来?且不说有没有灵魂这种东西了,细胞也不是人造的,人是不可能造出任何一个东西的,你只要能造出一个东西,就能造出所有东西,没有一样东西是你造出来的。有人会说我有我的能动性,你看我想说话说话,想写字写字,那什么给你这种能力的?你固然可以说,细胞可以分化成这个人的器官等等,那是什么给你这种能力的?这是更核心的一点,不光是细胞的问题了,就更核心,什么给你这种能力才行。

这叫自然,自然的东西、自然的力量。或者说叫造化,那么有造化弄人,造化弄人是一点不安分的,是命运的东西。

因此,梵高就有我们所这说的开天眼了。这不是迷信,就可以当一个比喻看,或者说是当意象的语言看。

我们很多比喻象征什么,只要是真真切切的、视其所示的、如其所示的,那它就是一个意象,所谓的意象就是它本身具有意象,不是比喻。但是按照我们的习惯,就说是个比喻。

在梵高的眼里,就和我们大部分人不一样了,他开了天眼,他所看到的东西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是大自然或者其他的,感动了我,或者借着这个有感情了,所以我抒发一下,都不是这样。他所看到的是自然,是涌现、是生命、是呼吸,一切都是有根的。

那什么叫无根?就是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个桌子,这是椅子,这是一杯茶,这是一部手机,这都是对象,拿走了就看不到了,放在这就有,取决于位置。放置到我面前,那就有了,我就看到了,似乎我们以往都是这么认为的,那这叫无根。无根是可以任意的,你能处理,我也处理。我可以看这个书,也可以不看这个书,我不看就看不到了、就没有。世上有太多东西我们都没从来没见过的,听都没听说过,也没人告诉我们,那些东西都不存在,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是无根的,全取决于了放置。

无论是眼前耳朵前还是什么感觉器官,放在书本里面,放在我面前,都是这样的,拿走就没有,放在面前就有,都是无根的,更提不上永恒的,都是短暂易逝的。太阳都是有寿命的,哪有永恒?所以我们体会不到自然,体会不到友情,体会不到这种永恒。

梵高眼中是有永恒的,真正的艺术家体会到的都是这样的永恒。当然别的印象派画家都不提了,咱不是画家,也不是艺术评论家。但是我们应该说有不少人在梵高的这个作品中间都看过,最有名的就向日葵,他都可能不管你内行外行还是什么的,都会觉得梵高的独一无二的这个特点,他所看到的东西、他的世界、他的艺术品,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气息。

绘画也有一定的视觉特点,大家相对来说能感觉得更鲜明一些。在文字性的作品,就是我们所讲的文学作品中,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我们得转过身来再看,因为它没有图像了,可能很多人不适应了,现在这个图像时代,动不动就看绘本、影视剧等等。对文字,很多人不敏感,最多在里面找点故事,消遣消遣,所以他体会不到。我们要从艺术品的鉴赏,再回到文学作品中。

我们去怎么去看待?其中有些什么跟别的不一样的东西?区别于别的东西,我们再回到第一堂课讲的。我们再次看一下本质性的东西。

在梵高的画中,我们看到的有涌动的东西,同样的,我们的文言作品中间也可以看到涌动的东西。当然我们诵读才刚刚开始,有的读者很无感,训练中尝滋味还没尝到;有少数尝到一点,后面继续做了,但诵读时间还短。

在写中间这种涌动的东西,这种本质性的东西如何来体现?鉴赏的时候,好像是有涌动的东西,然后写的时候,我们不需要了,那就很奇怪。一定是一样的。

这种涌动的东西会有的,这是必须坚信的。就像前这几天诵读,大家有的反应头脑一片空荡荡;要么就乱码、乱七八糟,静不下来,这是正常的。这需要你的修炼,因为你社会人做太久了,尤其是作文相关的训练过多的话,就更糟了。

反而是受教育程度低一点的,或者以往的干扰训练少一点的反而好?我并不是说有知识是错,只是说那种训练南辕北辙,南辕北辙之后,导致你真正要做的事你做不到,你头脑里面全是套路,全是新概念作文,全是范本等等。一天多少字。

我经常看到有的人很励志的说:我最近一天写多少字。我觉得这是很悲哀的。哪怕小学毕业,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怎么会不明白?我就不懂,难道写作是以字数多少来定的吗?写的越多越好吗?难道跟搬砖是一回事吗?这个难道最起码的一种认识都没有吗?那简直太悲哀了。有的甚至还是博士、文学院的、文学系毕业的。他这样说,我真的觉得非常不可理解,我只能讲,这是这个时代导致的,应该好好的把一句话写好、把十句话写好。

随着写作的进行,不是刻板的,一年每天就写一句话,绝不是这意思。我们训练的时候字数要少,200字以内。最近感觉来了,一来1000字,一来1000字,真的不要学。反反复复说,你完全听不进去,不是听不懂,也不是没看见。你没看见,怎么会写?怎么会参与这个活动?而且多少天了,不是一天。你没有办法去改变,你总觉得我还是我那样,你讲的东西,我能听清,但没用。一个是没用,第二个纯属干扰,我要不点评你可能生气。所以我还是劝大家一定把基本的东西往少里做,要是往多里做,你不是做不到了吗?往少里做,是可以做到的。

活动现在进行了三天,我们通过纠偏的方式。能做到开篇定调更好,做不到通过删减压缩跟大白话做接下来的处理以及诵读。点评、改:点评之后,自己压缩压缩再压缩,现在讲的压缩只压缩一半;狠狠压缩,压缩90%,然后95%,最后剩一句话。但那可能有的人还是没有听进去,你再次强调:狠狠的、100倍的狠!因为你从来没有这样狠过。

这个写,还不是真正的、正面的定调子。

上堂课说定调子的时候是怎么一个标准、什么样是真的写到了?就是触动。

过程中这种情况是比较多:我有浮现,但把握的时候,在上面改了之后,总是抓的不太好,甚至通过删减压缩后还是抓的不好,不是我想要的。把意向化为语言,这个过程中似乎难以把握,又缺乏经验。这几天写作定调子不是很准的话,只要在谱子上,那就是好;不在谱子上,也可以通过种种办法来处理。但是现在要求抓住它,不能避开这个难题,要正面解决它,这就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也不是说这堂课上完之后马上就能做得到,但一定要提醒自己。在开篇的第一句或者第二句,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开篇,不要等到200字再找到调子。至少你要有这么一种想法:当你写下第一句、第二句,甚至就第一句的时候,它的味道对不对。我怎么知道调子定的对不对?那还是那个话,你要诵读,你把第一句,第二句诵读,看有没有不对劲的,但凡你觉得不对劲的,就是说它的味道还没对,你还得调,这你可能要调好多遍。这是正面的开篇定调子的方法,这个要求就非常高了。

这时候大家要接触几个,就是说心里这个着急,着急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调不好着急,调三五遍没调好就着急;另一方面是今天我想写200字,老师不是说200字吗,我才写一句就卡在这里了。大家可能忘了,我讲的是200字以内,你不要顶着格子非要写到200字,这就进错了。

所以不要着急,甚至还有的我这篇作品想写个1万字,你这样写到猴年马月?那这种想法就非常错误了。如果到现在你还这么想的话,就可以告别文学了。

假如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浮现的东西,如何做到真正抓住呢?首先,当然是范本的诵读,进入一种歌唱的轨道上。在这个过程中,范本的诵读不要放松,要尝到滋味,进入一种歌唱的轨道。就是说大家要诵读,进一步的强化,通过反复的点、品,以及几次敲警钟之后,大家对范本的诵读会比之前有所提升。那现在的诵读要进一步加强,读写结合比单纯的读要好一点,写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交互过程中,写能促进读、读能促进写,这效率就提高好多了。

所以这时候,诵读这个环节不要忽视它,还是那么读,你不要说每天来三次五次,没必要。因为人凝神静气也就那么十几分钟。太多了漂浮了,适得其反,不要急,控制下来,天天这样做,日进一寸,这就很好了。

现在要求不要过早着迷某一个作品或某一个作家,把腔调限死。对语言的锤炼一定要更加苛刻,之前我说的“删减压缩大白话”,就是自主的。通过诵读能直接发现问题,发现问题之后,肯定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删减压缩大白话是你自己会做的一个步骤。尤其还在围绕景色兜圈子,那肯定是一刀下去,狠狠的把它删减掉的,这时候,你要是苛刻苛刻再苛刻,狠狠狠狠,100倍的狠。

这个时候把狠字放在你卡片的最上头。过了这个关我相信是可以提升半个台阶的,如果你不能做到狠,那你可能要学很久很久,慢慢磨。

一步到位也是到位,十步到位也是到位。你这样去做了之后,看效果,对比一下。有的人说,写了200字,给你一删就剩十个字,就剩5%了,不要心疼,说难听一点就垃圾,垃圾你留它干啥?每个人对自己写的东西总觉得舍不得,这种心态肯定要改的。

然后强调前天所讲的触动。触动什么意思?进一步细化一下,这需要体会,我说的可能能背书背出来,但意义不是很大,所谓的曲调性也行,是一种情状、一种涌动,处于一种情绪中。都不是感情,故乡什么的,不是那个东西,而是一种情状。时间上还是很冷静的,都是处于沉静状态、涌动的状况的,这个需要我们在过程中间体会。

这个课件是跟我们老同学说的,所以这个跟大家说有点为时过早,但是,放在这里,它也不多余,你方便可以看一下,自己说的这种语言的力量犹如心弦被触动。

我说触动是,很通俗,现在我细化一点什么?有心弦被触动,被波动,注意,不是你去拨动他,不是说我要舒心,我要讲一个深刻的故事,或者是感人的故事,我要讲一个人生道理,我的这个我总结一下一个道理出来,或者通过我的观察,我观察出一个道理,我读书,我悟到一个道理出来,都不是,而是心弦被波动,被波动的心弦让人为之一颤,这都是一种无我的状态。

这里就说的是进一步的标准,这个对照可能是三年之后来对照,但暂且读一读也可以。

最主要的是前面所说的,如何更加严苛的定调子,这里说的定调子,实际上也就是展开,我们下堂课要讲展开。

我们把它区分一下。便于把握,否则你说整个作品都是展开,这让人似乎没办法去动手,所以我们前面说的是开篇定调,开篇定调实际上已经是展开了,我们所讲的这种文学的语言,它没有一个是死的,它都是延伸能伸展的,它都不是语义层的,它都是义在言外,它都是有这个气运。

都不是就事论事,所以他不会说是很僵死的一个东西,同样的,这个把这个作品分成几块的话,这种方法,也绝不是一种僵死的分法,前面先写一个开篇定调,后面再写一个什么主体,不是这个东西。

开篇定调子已经是在展开,每句都是在展开,只是为了方便说,我们才这样。所以不要误解了,好像开篇定调子的是一套办法,展开又是一套办法,不是的。只不过展开这个过程中间,还有生发的东西,有些东西开始生发出来了,显得不好把握,就像一条河流一样的,上游是要开篇,中游它很丰富了,那这种丰富如何把握?河流它有急流、有险滩,有九曲回旋,也有很开阔的缓滩;有的是一个急转弯,有的可能是一个瀑布等等。

种种东西如何去把握?出现了这些东西怎么办?这时候,它的丰富性,这个慢慢的就显露出来了。

如果讲开篇还是属于雏形的状态的话,那过程中间更加丰富的样态出现了,是需要讲一下的,但是他们的本质性并没有区别,它都是在展开的,并不是说割裂的,告一段落的、一句算一句的,不是这样的。我们读唐诗都知道是,一句好诗不叫好诗,那经常有人说这个是千古名句,我把它引用了,把它抄了背了,这都是很僵死的一个东西,一句不是格言,它不是文学,诗词也是一样,没有一句诗的好诗。

这一定要理解,诗一定是个整体,作品也是个整体。孤立切割的不叫好诗,没有所谓的好词好句,说好词好句,你说它好,它是上学学习必须的学习过程。识字诗词,遣词造句,不学也不行,但这也有害人的地方,就是会形成一个概念,作品好是因为里面有好词好句才理所当然的。这就是已经在割裂这些东西,恰恰把一些这个最核心的抹去了,把它简化成好词好句。然后就背好词好句、引用好词好句,最后发现很多人在写作中就堆砌好词好句、引用各种典故,乐此不疲。自己东西一样没有,只为这些素材在打转。

后面的大家自己读一下。内部课程的高级部分放在这里有点深,需要有一定程度才能体会到。放在这里也并不多余。

强调一点:把开篇定调进一步重视起来。当然有的人可能说,我好像还不行,需要一个过渡,那就过渡,这个跟诵读也有关系。这样你才能学到,不能模仿,没有速成,得有个过程,然后才体会到自己写的跟名家写的不一样。

那差距在什么地方?很可能我是兜了一大圈的,写了很多很多看似好,实际上是废话的东西,应该一道删除;还有一种是靠谱的,还行,但跟这个真正的文学的要求、跟大作家的要求,差距在哪里?就在于没有真正把握住,味出不来。

按照惯性:星期一的早晨我去公园了。老是很俗套的东西。不是显现的东西,为什么我把会把有一条路、有一个人...这东西是很多人写的是,再到后面还有共性的东西是,那几个词,就是大家修辞上一定会用的,但我今天不说了,就是大家共性的东西,这是非常高频率出现的东西,就是一看我就知到这没在状态。

凡此种种,通过你的审视,都是可以克服掉的。所以两种,一种就是说你沉浸还是不太行,或者说很不行这种,那你先先慢慢来;还有一种,就是说有点着调了,在我尤其在前面点评中间,很少让你重开的这种情况,你应该说这个基本上靠谱,这时候你就需要展出一些常见的错误。就是现出来的东西,不要绕。“我看见一片田野,田野啥样...”你不要老是我看见,甚至说“星期一的早晨我走了多少路,然后来到了田野”,你绕那干啥?到底有什么?

你看唐诗宋词很清楚:“春眠不觉晓”,直接拉开。他没写景,“处处闻啼鸟”,这不是白写的,很快一个闪回。为什么?这也是浮现的,并不是他想的。“夜来风雨声”,这不是他想的,夜来风雨声浮现了,这浮现是什么道理?不需要知道道理的。我为什么老喜欢拿这首诗来做例子?并不是说它是最好的一首唐诗,但它确确实实是一首很不错的诗。

它显现啊,没有想我们坐在这的时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怎么就到了“夜来风雨声”了?似乎不可能,但同时又完全可以理解,这个东西要浮现。“花落知多少?”大部分人都知道这句写有味,意蕴无穷,它怎么就有了?不是制造的,制造不出来的,它一定是自然而然,它一定是在沉浸状态,不见得是脱口而出,一气呵成,就是通俗说的一气呵成,好像几秒钟就搞定了,不是这回事。

可能还是杜甫说的那种,一句三联的,但是他整个作品让人感觉到是一气呵成,气运贯通,这真正的一气呵成是这个意思,不要把它理解成为一气呵成,就是很快搞定,不是这东西,也可能改了很多稿,但无论怎么改稿,它不是一种技术性操作,它是把握出来的,比如说这句该是啥样子。

就是我们说的语言契合意象。捉摸不定它到底是什么样?不是说技术操作水平高,所谓的文笔好。

我最反对文笔这个说法了。文笔就把写作看成一个现成的东西:博士比硕士强,硕士比本科强,本科比大专强,大专比高中强,高中比初中强...不是这样的吗?那还有什么写作?那就中文系培养个作家就完了,就跟培养一个医生,培养一个护士是一样的。就这么培养就完了,这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技术的技能的传授。我们现在大学就是技校,所有大学是可以说都是技校。

这堂课就讲到这里。大家把核心词做到卡片上,尤其这个字,要把它做的大大的放在卡片的第一位。

到下一堂课,中间都可以练,对自己再狠一点。

可能这几天有的已经能尝到一点滋味了,知道原来这么回事,原来这样才是正道,当然可能更多的是懵懵懂懂的,也有少数人就是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的,但只要你是跟上的,我相信都是有体会的。如果说只是兴趣,那是没有办法的。

今天就到这里,大家提问留言。

感谢学员 02062 李予柒 根据语音课程整理文字。
感谢学员 02114 七七1212 提供语音合成。


🍑【课后习作】
截止时间:2023/2/10 20:00
必做:实战练习贴在评论区,请一定以学号开头

🍑【延伸阅读】
三毛、张爱玲、川端康成、村上春树、马尔克斯、欧·亨利、莫泊桑的短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