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长安词典》有关地名
长安
县名。在陕西省西安市以南,秦岭北麓。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七年迁都于此。遗址即今西安市西北10公里汉长安城。长安原为秦时阿房宫东北一个乡聚名,秦始皇弟成��曾为长安君。《元和郡县志》长安县:“本秦旧县。初,楚怀王封项羽为长安侯,则长安久矣,非始于汉,但未详所在耳。及高帝五年入关,复置长安县,乃取旧名以名县也。”西汉以后,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长安县均京城长安城首县。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万年、长安二县分置长安城。隋由汉长安迁都大兴城,唐改为长安城,隋唐万年(咸宁)长安两县仍置于隋唐长安城里,以长安城朱雀大街直抵秦岭子午谷为界,以东隶万年(咸宁县)县,以西隶长安县。唐以后历宋、元、明、清至民国二年(公元1912年)合咸宁、长安二县为长安县。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县市分置,长安县署迁大兆镇,1949年由大兆迁韦曲。辖境南部为秦岭山区,北部为平原,风景秀丽,风光名胜,文物古迹众多,有丰京、镐京、西周车马坑、昆明池、兴教寺、净业寺、香积寺、翠华山、南五台等。
★ 权威出处:《汉代长安词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渭南
(一)郡名。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灭塞国后于其地置渭南、河上二郡,九年并故秦内史地渭南、河上、中地三郡复为内史。渭南郡相当于汉武帝时的京兆尹。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于南新丰县(今渭南市东南)置渭南郡,领南新丰1县。西魏大统二年 (公元536年) 改南新丰县为渭南县, 渭南郡领渭南、灵源、中源3县(三县均在今渭南市渭河南)。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撤销渭南郡。(二)县名。在陕西省渭河平原东部、秦岭北麓。渭南县包括渭河南北,渭河南秦属丽邑, 汉为新丰县地, 前秦苻坚时置县, 以县在渭河南因名渭南县。后县废。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重新置县于今渭南县东南明光原上称南新丰县,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称渭南县, 并分置增设灵源、中源二县,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撤销灵源、中源二县,辖地入渭南县。隋开皇十四年徙县治于今渭南市区。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撤销渭南县,辖地归郑县, 元丰元年又分郑县地置渭南县。今渭南县渭河以北秦设下邽县,汉分下邽部地区置莲勺县, 北魏改下邽为夏封,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又改夏封为下邽, 撤销莲勺县建置入下邽,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降下邽为镇, 并下邽县土地入渭南县。
★ 权威出处:《汉代长安词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华州
(一)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于郑县(今华县)置东雍州,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为华州,治所郑县,领华山、白水二郡。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销华州,郑县入京兆郡。隋末到唐代屡次兴废,辖境时有变迁, 唐圣历以后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华县、华阴、潼关及渭北的下邽镇一带。元废郑县入华州,清不辖县, 1913年改华州为华县。(二)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置华州于李润堡(今大荔县境),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徙州治于华阴县 (今大荔县境), 景明元年(公元500年)徙州治于华阴县(今大荔县境),领华山郡、澄城郡、白水郡。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改华山郡为武乡郡, 西魏废帝三年 (公元554年) 改华州为同州。
万年
县名。汉万年县在今陕西临潼县北,与栎阳县同置秦汉栎阳城(今临潼武屯镇东古城)。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于汉长安城设万年县,辖今长安县东部与西安市部分地区。北周武帝天和三年(公元568年)撤销山北县,辖地并入万年县。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又撤销霸城、杜县二县,辖地一同并入万年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迁都大兴城,改万年县为大兴县,与长安县同置于大兴城,辖大兴城东城及今长安县东半部地区。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大兴县为万年县,武德二年析万年县置芷阳县,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废芷阳县。乾元元年(公元666年)又分置明堂县,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废明堂县。天宝七载(公元748年)改万年县为咸宁县,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又复旧名。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改万年为大安县,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又复名万年县。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改万年县为樊川县,金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又改樊川县为咸宁县。明清两代,咸宁县与长安县同置于西安府城内,东部属咸宁县,西部属长安县。1912年撤销咸宁县建置,辖地并入长安县。
同州
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改华州为同州,治所在武乡县(隋改名冯翊,今大荔县),领武乡郡、澄城郡共8个县,辖境相当于今大荔、澄城、韩城、合阳等县。隋大业三年废同州改为冯翊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曰同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同州为冯翊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曰同州,清雍正初升为直隶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为同州府,治所大荔县,1913年废州留县,是为大荔县。参阅“冯翊郡”。
龙首原
位于西安城北1.5公里。东起浐河岸,西至汉长安城遗址,长约15公里。《三秦记》谓“龙首原起自南山东义谷浐河西岸,至长乐坡西北,屈曲至长安古城,六七十里。”《水经注》:“有黑龙从南山出饮渭水”而得名。潘岳《关中记》和张衡《西京赋》均记载汉长安城和宫阙的一部分是疏龙首原而筑的。宋《长安志》记述隋唐宫室“东临浐灞,西枕龙首原”。元《类编长安志》载“隋唐宫殿皆依此原”。由于汉唐以来大量人工建筑的影响, 龙首原自然面貌已经破坏, 现只留下西安城北未央区与莲湖、新城二区分界线上带状高地。
凤栖原
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南界,东连少陵原, 西至勋阴坡, 南起韦曲镇,北接三爻村。系少陵原向西北延伸的一个分支部分。《咸宁县志》:“总为鸿固原,南曰少陵原,北曰凤栖原”。并引旧志:“汉神爵四年凤凰集杜陵,故名”。
少陵原
位于西安之南, 当浐河与潏河(古称樊川)之间。北起黄渠、春临、里王等村,南达韦兆、引镇,长约20多公里,宽6~10公里,面积约140平方公里,海拔470~630米,高出西安100~200米, 最高处在三兆之南。汉时叫鸿固原;汉宣帝葬杜陵,故又称杜陵原;宣帝许皇后葬杜陵南,其陵较小(小与少古代通用)称少陵,其原亦叫少陵原。原近西安南郊,居高临下,俯视全西安城。可扼控入南山的通道。北部逐渐低落。
风凉原
位于西安东南,浐河上游,汤峪与库峪二水之间, 少陵原与白鹿原并排于其北, 秦岭北麓的石门山耸于其南(或说南连蒉山)。海拔600~700米, 长约7公里, 宽约4公里 (8华里)故又叫八里原,亦叫凉风原。南山出汤峪至西安的道路就横经八里原。《关中图》:“丽山之西,川中有阜,名曰风凉原, 在磈山之阴, 雍州之福地, 即是原。”
北陵原
北周时原名。今西安市长安县境。庾信《周仪同松滋公拓技竞夫人尉迟氏墓志铭》: “建德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葬于京兆之北陵原。”
白鹿原
位于西安东南, 灞河与浐河之间的黄土原地。东北稍高,向西南倾斜。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六七公里至十多公里。海拔高600~780米, 最高803.9米, 高出西安200~300多米。有鲸鱼沟自东南向西北流,注入浐河。原面分割为二,东北半部比西南半部高出百多米。《三秦记》载:周平王时(公元前770年),原上出现白鹿,故叫白鹿原。又因汉文帝死后葬于原上,坟名霸陵,故又叫霸陵原。原东侧是蓝武大道。因此,白鹿原有扼控蓝武通道之利。白鹿原北霸河东岸,正扼几条通道交汇之处,称霸上,为汉唐长安东通函谷关、武关、临晋关以东广大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
咸阳原
亦名洪渎原, 在今咸阳市区北部,是渭河、泾河的分水岭。东西长32.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最宽处为13.5公里, 最窄处只有1.5公里,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略有起伏,海拔420~510米。由于咸阳原位于秦咸阳和汉唐长安城附近, 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宫苑殿观星罗棋布,又是汉唐的重要墓葬区。西汉十一个皇帝除汉文帝葬霸陵原、汉宣帝葬少陵原外,其余都葬于咸阳原。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还设陵邑守陵。“五陵少年”、“五陵公子”即指咸阳原上五陵县的富豪子弟。此外还有唐李昺的兴宁陵、唐武则天母亲的顺陵等。咸阳原随时代的不同或原上地名的变更异名很多。秦咸阳故城在汉代改为渭城后,咸阳原称渭城北阪,西汉后期因五陵称五陵原,晋武帝秦始二年(公元266年)因平陵置始平县,亦称始平原;后赵时(公元319年)因咸阳更名石安,又称石安原,隋唐时称洪渎原,唐亦称毕原。至于地区性的名字,汉代称长陵附近的原为长陵阪;称康陵附近的原为康陵阪,平陵南面的原为姜原,长陵以东为鹿苑原,泾河南原为石安原、睦城阪。唐以后统称毕原。
五丈原
位于陕西岐山县南境,秦岭的北麓。北瞰渭河,西有麦李河,东有石头河,南靠棋盘山。高耸于渭河冲积平原之上约数十米。是一背山面水,东、西、北三面路绝的险要所在。因此战时常成为两军必争之地。五丈原海拔640米,高出眉县城约100多米,长近5公里多,原宽平均1.5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顶面平坦,土地肥沃,为渭河南侧西段黄土台原的一部分。斜谷水(石头河)出山口曾设置过斜谷关(位五丈原之东南),关扼秦岭通道之一的褒斜道的北口。三国时,蜀汉诸葛亮攻魏,出褒斜道,曾以五丈原为出秦岭后的立足点,屯兵垦种其上,还开渠引水,解决五丈原上的缺水问题。
浐河
浐水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古亦称狗枷川及长水。源于蓝田县境内秦岭之焦岱峪。由南向北流经蓝田、长安县、西安市雁塔区、灞桥区,于未央区光太门附近注入灞河。全长63.5公里, 下游宽100米。年平均流量为1.88亿立方米, 最大洪水632立方米秒,最大流速2.4米秒。沿途有汤峪、库峪、荆峪沟等较大支流汇入。浐河与长安关系极为密切,唐长安城的曲江池,兴庆池、太液池的水,均经黄渠、龙首渠由浐河引来。
潼关
位于陕西省东部,南依秦岭,北临黄河,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形势险要,向有“三秦门户”之称。东汉前, 中原西通西北和西南都必须经过黄河和秦岭之间的黄土台原。黄土原被源于秦岭的溪流切割成很深的沟壑,东西行旅必须翻越沟壑和原面,东汉时就在今潼关县城北约10公里远望沟和禁沟之间的原上设潼关, 遗址在寺角营村北。后在黄河南岸边开辟一条东西通道,不需翻沟过原,隋将潼关移至黄河边今潼关县城东北15公里处,今称港口。清设潼关厅。1913年改潼关县。自陇海铁路建成以后,潼关已成交通坦途。50年代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库,潼关城将被回水淹没,因而拆毁,更名港口,潼关县城在1961年迁到吴村。
关中
古地区名。所指关名不同,因此范围大小不一。潘岳《关中记》以为“东自函谷,西至陇关”;《三辅旧事》以为“西以散关为限,东以函谷为界”;徐广以为“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不论在两关之间,或在四关五关之中,总之谓“关中”。历史上有以函谷关以西为关中。《史记·货殖列传》:“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则称“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是泛指战国末年函谷关以西秦国故土, 包括秦岭以南的汉中和巴蜀。关中或指秦岭以北陕西境,有时或包括陇西, 如项羽三分关中封秦降将,其中翟王都高奴(今延安)包括陕北,雍王都废邱(今兴平县东南),其辖地包括陇西, 时或专指今陕西关中盆地,《史记·货殖列传》:“关中自汧雍(今宝鸡、陇县)东至河华(华阴、潼关)。”
山西
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南)以西即今陕西关中为山西。《史记·太史公自序》:“萧何镇抚山西。”郭璞曰:“六国惟秦在山西。”《后汉书·郑兴传》郑兴说更始:“陛下…一朝建号,山西雄桀,争诛王莽,开关郊迎。”注“山西谓陕山以西也。” 但山西范围有时更为广泛。如《后汉书》卷18吴盖陈臧传论曰:“山西既定,威临天下。”注“谓诛隗嚣公孙述”,隗嚣公孙述据有今陇南、四川的一部分,则陇、蜀亦包括在山西范围之内。另一说河东即山西。《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年邓禹击杀樊参于安邑(今山西南部)又败王匡等,“遂定河东”。光武帝使使者持节拜邓禹为大司徒,策曰:“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著。”其后遂称太行山以西为山西, 隋末李渊为山西河东黜陟讨捕大使。
关内
(一)地区名。周、秦、汉、唐建都关中,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亦称关中。旧称嘉峪关以东,河北山海关以西,四川康定以东为关内,与关外相对而言。(二)道名。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置,辖陕西秦岭以北,甘、宁、内蒙部分地区,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关内道另置京畿道,京畿、关内二道同治长安城(今西安市)。
贾城
旧址在陕西省蒲城县西南。古贾国。《左传》桓公九年:“芮伯、梁伯、贾伯伐曲沃。”《蒲城县志》贾城:“在县西南十五里,今名贾曲,当漫源渠曲处,故名。”
古蒲城
旧址在陕西省蒲城县东南15公里蒲石村。《太平寰宇记》:“西魏废帝三年,改南白水县为蒲城县,以县东故蒲城为名。”
永安城
又名鸿宾栅、鸿宾堡。故址在唐宋三原县城北五十五里,今富平县境内。《周地图记》: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萧宝寅逆乱关右,毛鸿宾立义栅捍贼。孝庄帝永安元年(公元528年)于此置北雍州,鸿宾为刺史,俗谓之鸿宾栅。其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永熙元年(公元532年)迁州治于宜州。于旧城设永安镇。《长安志》谓永安故城在县北十五里,恐有误。
西虢
古国名,一称城虢。姬姓。在今陕西宝鸡县东、凤翔县南。开国君主为周文王弟虢仲(一说为虢叔)。西周灭亡时,随周平王东迁,支族仍留原地称为小虢。公元前687年,小虢为秦所灭。
★ 权威出处:《汉代长安词典》 陕西人民出版社 张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