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孩子那点事: 寻找笔下世界的源泉
高中学习之初,70分的作文,女儿的得分一直徘徊在50分左右,初中时,她的作文还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为了扭转反差,孩子表现的非常努力,但结果有点无可奈何。如何提高她的作文水平,让我很是牵肠挂肚,却又无从下手。
高一家长会上,我向语文老师请教孩子的作文学习时,老师说,“孩子,语文素养不错,不过要从初中写作向高中写作转变,做到生活和思想的有机结合,这样就会很快上路的。”
阅读的过程,就是和思想者的对话。我鼓励孩子丰富阅读,一方面,根据老师布置的菜单,阅读书籍,让孩子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我想报刊杂志是时代的喉舌,思想的先导。于是,每当双休日,我把收集来的报刊杂志浏览一遍,看到诸如评论员文章等,有选择地分类剪贴在一起,供孩子阅读。有时趁孩子学习的空隙,和她交流一下我的体会,如文章的结构、思想的内涵、表达的层次等。虽然是潜移默化的,但有一次孩子和我说,之所以对一些议论题材作文或文章思想的表达,能够得心应手,和阅读了那些剪贴的报刊杂志上的材料有很大的关系。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高中学习,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间接知识,繁重的学习任务下,几乎没有多少时间让孩子体会多彩的生活。生活每天都在经历着,但因没有形成捕捉和体会的习惯,有时熟视无睹,有时即便有所体会,也在不经意间蒸发了。如何帮助孩子探寻学习的源泉,开启生活的大书呢?
高一第一学期末学校组织主题征文比赛,题目是“感动过后”,元旦假期里,女儿和我们说起了这个题目,可就是不知如何下手,她搜索了自己的生活,找不到理想的素材。作为家长,我尽可能地引导孩子,想想自己生活中有没有让自己特别感动的人和事,再写写感动之后的所思所为所悟。
在女儿思而未果的时候,我想起读过的刘心武的散文《一颗樱桃》,文中取材于小区里一颗樱桃树,往年结满了果子,今年却只结了一颗樱桃,不免让作者顿生惆怅和伤感。当看到小区环保志愿者老王,为了宣传和导引大家落实垃圾分类,义务值守在垃圾桶旁,不厌其烦地做着小区的居民的工作,虽然响应者暂时不多,就像“只结一颗樱桃”的樱桃树,回报与付出相距甚远,但老张还是坚定信念,志愿宣传导引,只要有一个人改变了理念,落实了行动,相信总有结满了果子的那一天。老王的言行感动了作者,也感动了读者。
于是,我想起了海门好人张建伟,他长年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家人先前对他不理解,部分居民也对他投去疑惑的眼光,到后来发展到200多人的环保志愿服务团队,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建设美丽家园的事迹着实让人感动。我把作家刘心武的佳作和张建伟的事迹介绍给女儿 ,她若有所悟,心灵为之一振,但真要动笔写时,却又顿生迷茫。毕竟孩子没有生活的感受。
“我们一起去采访一下张建伟伯伯,听听他做了环保志愿者的所做、所思和体会如何?”我问女儿。女儿马上答应拜访一下这位环保英雄。我联系上张建伟说明请求后,他答应第二天晚上7:30在他的环保志愿者工作站碰头。
那天我准时来到拥军路的志愿者工作站门口,拨通老张电话,老张告诉我们,他们正在外面为筹划下一次的环保志愿行动和团队成员在商量方案,让我们在服务站门口稍等一下。我说,“咱们不见不散。”
昏黄的路灯逐渐由幽暗变得明亮,车窗外的一阵阵北风吹过,久坐车内的女儿和妻子,为了打发无聊和抵御寒冷,到车外路上活动活动,我坐在车上盯着环保志愿者工作站的大门,还不时向远处张望着,像一个侦查兵一样,等待着老张的出现。
等了一个多小时,老张终于刚来了,他开启卷闸门,把我们一家让到他的粮油店里(也是环保志愿工作者站),他抱歉说,“因为站里事情耽搁,让我们久等了。”随即开始了采访。“你为什么想到做环保志愿者?”“你当环保志愿者,家里人有些什么看法?”“在志愿者活动时有些什么难忘的故事?”……
随着采访的深入,女儿原先的一个个疑惑得到了解开,张建伟伯伯和他的环保志愿者活动,在她的心中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女儿让我们给她和张伯伯拍了合影,回家路上不停地感慨:“张伯伯,不容易,张伯伯作为'海门好人',名副其实!”
那次采访实践后,女儿没有为写“感动之后”的作文再烦恼,生活为她提供了滋养,生活的大书为她打开了丰富的世界,那篇作文也被老师选登在了学校的校刊上。慢慢地,孩子学会了寻找笔下世界的源泉,品尝着生活的百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