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诗,右手思 ——吟诵教学反思
八月底,在学校为期两天的集中培训中,我自信满满地设计出《唐诗五首》的华调吟诵教学,眼巴巴地等待“神兽归笼”。同时幻想着,百来只“神兽”必将在吟诵的熏陶下,走入诗歌殿堂的深处,沉醉不知归路。正如我的吟诵教学设计初衷:吟清音雅调,品诗之韵香。
然而,初衷是仙女散花般的美好,现实却是鸡毛漫天飞舞般的琐碎。
九月开学近两周,我和学生娃几乎节节课都在吟诵中摸爬滚打,满是艰辛与疲累。
《唐诗五首》涉及到三种基本调,故设计了三个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五言平起律诗吟诵《野望》、《使至塞上》;第二课时:五言仄起律诗吟诵《渡荆门送别》;第三课时:七言平起律诗吟诵《钱塘湖春行》、《黄鹤楼》。一个课时学一个基本调,并会套调。教学中,三个课时拉锯成了近两周的长征课堂(六课时)。我也预料到,学生初学格律诗华调吟,会有一定的难度,我也做好了一字一句地教的准备。可风老师教我们成人吟诵时说:学一种基本调,开始辛苦,学会了,后面就轻松了。所以,即使大大超出了课时计划,我也咬牙坚持教完了该课的三种吟诵基本调。
尴尬的是,我在学生娃面前的吟诵太差劲儿了。平日练习并录音,自我感觉良好,沾沾自喜。在学生娃面前开口,简直要命了!不是气息不畅,就是音质干涩,不圆润,更不敢奢望吟出感情了。好在,在小孩儿面前,我脸皮够厚实,吟得不流畅,也要吟。第一堂课,我用可风老师的音频教学生娃吟诵;接下来的课,我都指派吟诵小老师来教。
在吟诵教学中,我告诫自己:即使自己吟得不好,不亲自教学生吟诵,但必须得示范吟诵,权当练习。私下练习能吟诵好,是一回事;公众场合随机吟诵,能吟得好,那才是真本事。
吟诵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确实在吟清音雅调,但是品不到诗之韵香。
教学设计中,我是侧重基本调的教授,诗歌的背景和内容的讲解则简单化,甚至粗糙化了、模糊化了。这样一教,学生吟诵不出诗歌的画面与情感。同一个基本调,学生吟诵不同的诗歌,呈现不出“一调吟千诗,千诗有千面”的吟诵效果。
因此,吟诵教学,不仅要对诗歌内容有精细讲解,营造必要的诗歌情景,更要结合诗情精细讲解吟诵个别词语的轻重缓急。看来,吟诵教学的内核,还是立足在诗歌文本的解读。把诗歌讲透了,同时教授基本调,学生才会有意识地通过吟诵的声音去还原诗歌的万千气象。
这个周末,我要在班级的诗词吟诵群分享可风老师的《曲池荷》。意外的是,30秒左右音长的《曲池荷》基本调,可风老师整整用了13分钟讲解。先示范吟诵一遍,然后介绍诗人卢照邻坎坷的一生(知人论世),再讲这20字诗歌的内容,最后结合诗歌内容精准讲解吟诵的细节。班上的吟诵金嗓子,徐雯杰发来《曲池荷》吟诵音频,吟得准确,蒲柔冰在准确的基础上则能吟出感情了。我没有任何的教,完全是学生娃的自学。
这启示我:要坚持吟诵教学,吟准基本调是最基本且粗浅的,诗歌意境的还原和营造,关乎吟诵教学的成败。在吟诵教学中,我欠缺诗歌内容、吟诵细节处理的讲解,以及精准且自然的吟诵示范。
吟诵教学中,我还有一个深切体会,一节课仅仅学一个基本调,不穿插讲解诗歌内容以及互动,课堂节奏较单一,学生容易疲劳。还有,学生普通话朗诵诗歌的节奏对吟诵学习有一定的干扰,教师要加以强调。
吟诵教学有这样的现象:女生比男生学得快;会唱歌的学得较快,但是会带有过多唱腔,这是吟诵的忌讳;多开口的、胆大的,学的较好;一齐吟诵,效果佳,个别吟诵,惨不忍睹!
尽管如此,一个晚自习,我还是让每一个学生娃登台吟诵。意外的是,四班的登台吟诵,惊艳了我的眼球,那种吟诵认真的劲儿,太好看了!
20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