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学王艳:学习写作,微信的正确打开方式有哪些?
微信已经渗入了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极致的碎片化阅读的体验。虽然你我都知道花大段时间阅读是正确的事,但迫使自己不去进行碎片化阅读又似乎有点矫枉过正。
事物本身并无好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次我们就探讨一下如何借助碎片化阅读其中一个重要载体 —— 微信,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素材收集◆
素材的搜集主要集中在公众账号的文章上,公众号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方式获得:
本人订阅的公众账号
朋友圈收到的链接
朋友阅读的原创文章
前两者大家都熟悉,此处说第三者:打开微信后点击右上角的搜索按钮(放大镜),在接下来出现的页面顶端输入 “朋友阅读的原创文章”,点击确认即可。
根据我个人的微不足道的经验,你会惊讶地发现你的朋友关注两性问题的比例之高,甚至在你突然加了几个好友后会有意外惊喜。
OK,恭喜你,Welcome to a new world!
对于素材,我们自然有两方面的要求:
量大
质优
为了保证量大,我们能做的是关注更多公众号;为了保证质优,我们要尽可能关注更高质量的公众号。
为了保证明确素材的收集方向,我们应该对公众号加以分类,比如:情感、心理、亲子、新媒体、历史、营销、语言、诗词、汽车、广告、时尚创意等。
我们需要清晰如下事实:分类越细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需要关注的公众账号就越多,就越有利于划分素材的范围,便于记录和整理。与此同时会出现信息过载的情况,在有限时间里,你还是会出现错过某些优质内容的。这就如同走钢丝的技术活,自己一定要学会去平衡。
而基于公众号的定位来对公众号进行分类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辨别公众号是否优质,并且如何找到它们,此处提出两点建议:
他人推荐
自我摸索
他人推荐基于靠谱师长,行业大咖,这是在文章、微课、演讲、日常交流中即可获得的信息。
自我摸索可以通过知乎、豆瓣、专业论坛等搜集信息,然后自己在接触后评估某公众号质量。
在《超级整理术》一书中,作者泉正人有如下观点:
要想获得大量信息,必须确保信息源头畅通,如果全部信息都靠自己去收集,那太费时间,最好是让信息能够自动飞来。比如用 RSS 订阅博客信息,即使不打开博客网站也能读到最新信息摘要。收集信息时不仅要广泛,还要有重点领域,要有目的地给自己确定几个 “主题”。设定主题后,如能积极地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等,有意识地去大量搜集与此主题相关的信息,那么一年后,在这个领域,你甚至有可能变成专家了。
好了,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吗?
其实大量关注优质公众号,并将公众号进行分类,确定关注的主题,然后搭配积极主动的阅读。嗯,或许一年后你也是那个(那几个)领域的专家。
当然这么说 so easy,但是我们都承认自己每天在微信上花费大量时间,何不让这些时间多产出点价值呢?
现在问题来了,那可不可以用 RSS 订阅微信公众号呢?嘻嘻,感谢微信团队今年的一项重大发明:置顶公众号。虽然不能完全起到 RSS 订阅的功能,但至少已经做了初次筛选。
我愿意分享我置顶公众号中的两个:“槽边往事” 和 “学习学习再学习”。菜头叔是柴米油盐、嬉笑怒骂的艺术生活家;笑来叔是摘叶飞花、仗剑天涯的生活艺术家。
◆行文编排◆
何为 “行文编排”?简言之就是结构,而结构即套路。
不管凌波微步还是独孤九剑,都是一招一式的功夫。写作也如此,但凡知名一点的作者写文,满满的都是套路。
套路人人有,关键是我们得有能力读出来。此处推荐许荣哲的《小说课》,上下两册。我书读得少,这是我读过的关于写 “套路” 问题最直白浅显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入门级工具书。
说到学习套路,其实有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仿写。如同小学作文课,有一篇范文做指路明灯。
仿写如何操作?每读到一篇自己觉得优秀的(至少是自己写不出来)的文章,就可以根据题材重新写一篇同样文体的文章,继而分析自己的文章和原文水平的差距。
在这样一个不断输出、不断对比和分析的过程中,相信我们就会慢慢有所领悟。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你我都熟知这句出自鲁迅的《秋夜》。
举这个例子是想提醒大家,所谓套路,不局限于文章的总体脉络,起承转合,或者是 “凤头猪肚豹尾” 的结构,其实每个句子都可以用套路。
正所谓高手过招,摘花飞叶皆可伤人。
鲁迅的这句使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另一个你也熟知的套路是《百年孤独》的开场,那是世界级大师玩弄时间和意义于股掌之间的丰碑。
而你我,需要的是不断不断地对优秀文章的揣摩和分析。无他,只不过要是真的有 1000 个哈姆雷特的话,我们行走在努力搞懂 999 个的路上。
再提一句公众号置顶的事,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真正做到 “阅人无数”,我的建议是:
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换一次同类的置顶公众号。
比如说,同是广告文案类的公众号,这段时间置顶 A,下一阶段置顶 B,当然在不降低对公众号水平的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周期和频率自拟就好。
这么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个优秀的公众号一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行文也必然会受到这种辨识度的影响,会采用与之搭配的结构。而更换置顶公众号可以有助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既留有时间去揣摩一个类型,又尽可能多接触不同类型。
此处我想传播的理念是:套路是可习得的。只不过在 “套” 与 “不套” 之间,有一个待跨越的鸿沟。
先看得见鸿沟,再去寻求跨越。
◆标题和金句◆
标题和金句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好的标题可以让自己的文章在信息泛滥的境遇里面脱颖而出,坏的标题如同不恰当的门面,很难吸引顾客进店品尝美食。
在微信环境里,标题的目的已经直接指向打开率。
而金句呢?更容易让读者记忆并复制出来作为转发朋友圈的文字,事实上许多时候,我们对一篇文章最后的记忆就只剩金句了。
❶关于标题
看个例子:
这是某公众号的推送,看过之后,是不是想每一条都去点击?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几个标题:
1. 转折对比类:《她吸毒,她自杀,但她是个好姑娘……》和《这个英国人认为中国人没有想象力,后来发现自己错的离谱》这两个标题用了转折语气,前者的话题点很突出,后者胜在刺激民族情绪。
2. 平铺直叙类:《这个实木小板凳,能刻上生肖和名字,陪孩子一起成长》、《一只炫酷的羊角杯,解放双手,背着就走》、《打不湿、扯不烂,轻得像纸一样的旅行收纳箱》三个标题,都是较为直白的长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广告产品本身是偏实用类。对产品本身的特性和功用的描述是最简洁有效的切入点。从标题本身就知道产品是什么,但是标题中透露的差异化信息点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兴趣。
3. 自设疑问类:如《不用换大房子,小家还能越住越大?》这般,疑问的设定就是激发人寻找答案的欲望。这种 “引导式” 的表述对好奇心有巨大杀伤力。
4. 短小精悍类:如《字丑,此生不见!》这般,如果没有配图的提示,读者很难从标题看出产品是何物。可能是字帖、书写用笔、笔姿矫正器等等。但是这类近似于 “喊话体” 的标题,很有感染力。类似的还有大家熟知的:《不转不是中国人》,当然这个太刺眼,也希望我们都可以保护好自己和大家的眼睛。
❷关于金句
你知道许多标题就是金句,对吧?
比如说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么将标题修改一下呢? —— “没有眼前的苟且,才有诗和远方”。
金句的积累就得靠自己在每日的阅读中随手记录了,摘抄下来或者复制到云笔记里都好。那些金句如同洒落在沙滩的贝壳,喜欢的话就赶紧拾起,否则又会被带回到信息的海洋,一去不返。
此处有个独家秘方,或者你可以试试 ——使劲浑身解数去找荐号类的公众号文章。
荐号类的文章多且短小,又因微信公众平台要求 “原创声明”(你苦哈哈写了个软文,没有原创声明然后被其他号盗走,你乐意吗?)的文章需达到 300 字,所以也不至于太少字数。
在篇幅限制内,运营者既要表达出既定的内容,言之有物;又要绞尽脑汁提高语句的含金量、打动读者,也就是说金句的出现频率会更高。
当然这和公众号本身定位、被荐公众号特色等因素相关,我只是提供一个路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而我个人最近搜集到的最波澜壮阔、荡气回肠、鬼斧神工的一个金句就是:
只要是你,什么姿势都可以(傲娇脸)。
简单总结一下吧。关于标题和金句的搜集和学习,我首推广告类的公众号,其次是荐号类的公众号文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那是他们的饭碗。
我们看的每一个标题,可能是一个团队几天甚至几周的脑力风暴的结果。关注率、点击率、转化率等等一系列我们想得到和想不到的指标在记录和评估他们。你眼里只是轻云飘过,他们那里早已沧海桑田。
◆措辞和语义◆
如果说读文章是享受一场饕餮盛宴,好的素材就是上等的食材,那么好的措辞和语义就是恰到好处地提味儿的佐料。
❶关于措辞
笑来老师在写作课上,重新定义了语言元素:
形容词——对世界的感知
副词——对感知的感知
我们知道,在名词一定的情况下,形容词和副词的丰富程度很大程度上代表 TA 对世界感知的丰富程度,代表了 TA 的词汇量。
比如和菜头的文章,随便拿出来一篇都瑰丽多姿,像我这种水平的就只能生生地拜倒在他的 “窄腿裤” 下。
其实在阅读公众号的文章时,你我都会在不经意间发出这样的感叹:
此处用这个词太绝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此时我们应该提高敏感度,记录并记忆下来这些用词和场景。
以上是一方面,接下来是另一方面:
曹冲的《典论·论文》中有如下表述: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这可能是最早的有证可考的 “文体论”。雅、理、实、丽实际上是对语言风格的要求。有巧有拙、有夸张有实际,这是由写作的文体决定的。
放到微信语境里是什么样呢?汽车、美妆、服饰、珠宝等的广告类文章多见或典雅或华丽。
新生大学类的干货文多见简洁平实。这就又从一个方面佐证了为什么要将公众号进行分类。
当然你知道我此处不是从严格意义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等来区分的,别人用的词我们没想到,那我们得去积累。
哪些语境用哪种风格的语言,我们得仔细斟酌,一句话:你终归得知道点门道。
❷关于语义
本文提及的语义,只限制在语言学领域中受众群体(读者)对词语意义的理解上。
下面凸显一下本人的专业素养,不喜请绕行:
汉语作为汉藏语系的代表,是种典型的孤立语。词形缺少变化,语义主要依靠语序和助词来实现。所以,难免有出现各种语义相近或含混的现象。
举例说明:
只要是你,什么姿势都可以。
你的理解可以有如下几种:
我就稀罕你,只要是你这个人,XXOO、OOXX、OXOX、XOXO 都可以。
我是纵横江湖的大侠,你就是一个不知名的喽啰,从我的角度看,对于你,我无论用拳用腿用脚用屁股,你都是个死! (假设这句话是我对你说的)
你是纵横江湖的大侠,我就是一个不知名的喽啰,从你的角度看,对于我,我无论用拳用腿用脚用屁股,你都是个死!(假设这句话是某某对你说的)
举这个例子其实是希望大家从两个维度来自设疑问:
1. 我所理解的真的是作者实际想表达的吗?
2. 我写的文字是否会在受众那里产生歧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琢磨。
◆总结◆
本文从素材搜集,结构编排,标题和金句,措辞和语义四个方面阐释了我所理解的正确打开微信的方式,或者说我们试图探讨了在 “碎片化阅读” 时代,如何借助微信这个平台来修炼自己的写作水平。
经过这些思维训练,我们的写作能力应该会有那么一点长进吧。但愿如此。
我不知道你是否在读书的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一群小伙伴总是问另一群小伙伴:“为什么我看你们也没比我们努力,怎么学习就比我们好呢?”
不知怎的,当我列了本文提纲之后,大脑里就闪出了这样的情景。
说到底,有些功夫,眼睛是看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