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青城山(二):祖庭今日

2024-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知希山人

当年主供宁仙的丈人宫现在改叫“建福宫”,位于丈人峰下的山门外。庙里主供三清,三清殿前设二仙殿,将宁仙与杜光庭并排同供。后者曾将洞天福地的归属地重新整理,叫《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在这篇文字里,许多的洞天福地被去掉了主治神仙,让人感觉有些残缺而失了可信力。

往山上祖师殿方向途中有座桥叫访宁桥,起名专为纪念宁仙。过了祖师殿往上有座岩石里凿出来的洞,叫朝阳洞。这洞正朝东方,里面主供宁仙。洞里目前驻守的似乎不是出家道人。可见当地道协实在没有太重视这位神仙。

天师洞是我2007年第一次访青城山借宿过的道观。当时一位气色极好的扫地公给我留下极深印象。进门是他来迎,带我去客堂登记。临走出后门时恰遇他扫地。他双手握我手,笑问:“不耍了?”那一刻我的感觉是“不说了”。而到青城之前的峨眉之行,我接受了太多的教诲。这些教诲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

那时候到天师洞,还能顺着一段陡峭的石阶去一个洞里,瞻仰祖天师圣像。但几年后第二次来就铁将军把门不得而入了。这次我心怀侥幸的问一位和气的坤道能否一见。她说连她常住这里也没见过。

天师洞里大概道人们有限。除了主殿有居士值守外,白虎位的几座殿堂都很黯淡,似乎难得有人整理。不仅与5A级景区的气质不谐,与祖师道场的声名也很违和。

相比之下,往上的上清宫显得精致许多。大概很多游客选择坐缆车上山,略过了天师洞,而上清宫是抵达山顶的必经之路。人多香火旺,打理起来资金更加充足,庙也就建得更洁净与讲究些,如此又迎来更多达官贵人与文人骚客。

上清宫的山门匾额是蒋中正先生1940年所题。文革时被涂上黄泥掩盖字迹躲过一劫。这个桥段现在是导游词中博来客一笑的必洒佐料。

宫里除了供奉三清玉皇与十二金仙、吕祖与三丰祖师,还有文武二圣,也就是孔子与关圣帝君。还有近代的张大千与徐悲鸿两位大画家的纪念馆。他们在上世纪曾在这里寓居,得灵感无数,留下作品颇丰。

这里的海拔是1190米,距最高处1260米只有70米。如此高度除了有传说中麻姑浴丹的水池,还有开凿于三国时期的一方一圆鸳鸯井。两口井泉眼暗通,互为深浅,与麻姑池中的水皆是终年不涸。人们常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似乎这是一条定律,但对其中原因却语焉不详。

最高处的老君阁自然供奉太上老君,但不是手执乾坤圈或者芭蕉扇盘腿坐在蒲团上,而是老子骑牛出关的形象。阁楼六层八角,上圆下方,巍峨耸立,笑看八面来风。

环老君阁所座落的老霄顶走一圈,但见青山起伏,堆峦叠翠,更可看见更远处的赵公山。想着庆云观的鲁道长,心里满是笑声。

老霄顶被阁楼占据了几乎一半的面积,剩下的地方摆了香炉和一些警示牌,然后被来往游客瓜分,显得十分逼仄。阁楼也只能在一楼礼拜与参观,不能上楼登高望远,感觉十分无趣,于是匆匆离开去玉清宫。

去玉清宫的路在上山缆车的终点站附近。听说2008年的汶川地震让这里损毁严重,怕山体滑坡封锁了去玉清宫的通道。我在铁门前张望了半天,管理人员见我道装打扮,就开了虚挂的锁,让我过去。一路人迹荒凉,野草丛生,但没有发现滑坡坍方的痕迹,或许已经复修完好。只是十一年过去了,其他地方或修或补,已重新对外开放,何以这里就破罐子破摔,与世隔绝?要么是玉清宫素来高冷,无意热闹,借机拒游客于铁门外;要么是与当地道协的关系处理欠融洽,道协借机黯淡了它的香火。

玉清宫的各个殿堂仍是洁净。没人值殿,炉里残香寥寥。一道一俗在山门外的山坡上做些农活。夕阳残照,忽明忽暗。高耸的台阶将殿堂衬托得高处不胜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