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舅家在林东村
姥舅家在林东村
提到我姥舅家所在的村子——武强县林东村,估计看过《武强县志》的人都清楚这个村子的不同凡响。
小时候每当寒暑假,我都要到林东村姥姥家去住上个把月,因此对这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记忆犹新。窄窄而又长长的胡同、破旧斑驳的土坯墙、坑洼不平的泥土街道、村子正中那口饱经沧桑的水井、磨得光光的永远泥泞的井台,多少年过去了,而今年届不惑的我,每每想起这些内心依然难以抑制那种独特的亲切感。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美好难忘的记忆已经渐渐远去,如同我的童年一样,永远离我而去了,但是林东村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是那么神秘而且新奇。
我姥舅家姓李,历史上林东李姓可谓人丁兴旺,其后裔繁衍辐射中国各地乃至海外,无愧于武强历史上“名门望族”之称号。据《武强县志》记载:相传,李姓将军在为汉光武帝刘秀阻击王郎军时,中箭身亡于该地林中。东汉初,在此地为其建一墓,其子在该树林以东建村,取名林东。曾改名伍帅村,现仍名林东。由此观之,林东村建村史自东汉始,已近两千年。到了元代,林东村为定远大将军李春故乡。据说现在林东村的李姓村民绝大多数都是李春将军的后裔,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李姓后人由林东村逐渐迁徙至县内外,播布于全国各地直至海外。现在林东村西数里外,仍可见李春将军墓的若干遗迹,旧县志称为“武强十景”的“元帅古墓”即指于此。
记得小时候,舅舅家有一块耕地就在村西,每到秋后青纱帐被砍伐以后,老远就可以看见一座高高的土岗子,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相当抢眼。那时候年纪小不记事,好像听舅舅隐隐约约讲过先祖那些辉煌而又令人骄傲的事迹,只可惜当时小小的年纪对这些事迹,根本就无从记得。舅舅还说过他家西邻那家在“文革”时曾经把老祖的那张大画像如何如何了,印象中舅舅在说这些陈年旧事的时候很有一种重重的惋惜之情。那时候根本不理解舅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表情,现在有了一点阅历之后才慢慢明白:舅舅的这种惋惜,其实是每个人、每个村庄都有的一种“根基”感和“归属”感。尤其是后来当我有机会读县志,看到里面浓墨重彩地介绍林东村及其李姓的显赫之后,才真正了解舅舅为何一提到此事便有的那一种惋惜。
也许是林东李姓天生就有一种骨子里的高贵,林东李姓无论流落到何方,只要凭借家谱上的“金木水火土,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万事续荣昌”的辈份一排,立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根之所在,立马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辈份如何,现如今林东的李姓后裔已经遍布地球村每一个角落,但只要一提自己是林东李姓,一下子彼此之间就没有了距离。那句“五百年前是一家”的俗话,放在林东李姓后人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两千年生死繁衍于此地,五百年将门之后的显赫,林东李姓后人没有辱没“将门之后”的忠勇家风!到了近代,尤其是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林东村父老乡亲在环境极其残酷的情况下,全村干部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不怕流血牺牲,硬是在日本鬼子的眼皮底下将林东村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涌现了为民族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抗日烈士李凤刚和被誉为“拥军模范”其事迹在根据地广为传颂的妇救会主任李二姐。
我姥姥在世的时候,总是跟我讲起她年轻时参加抗日工作的一些事迹,只可惜那时候我的年纪太小,根本想象不出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甚至当姥姥领着我到某棵大树前,给我讲起这棵树的故事时,只觉得后脊梁冒凉风,好像可怕的鬼子就真的站在我面前,吓得我直拉着姥姥的手,央求着她赶紧离开此地。由于在恶劣环境中从事极其危险的抗日斗争,姥姥养成了晚上靠在被摞上打盹的习惯。寒暑假我在姥姥家住的时候,一吃过晚饭,一家人在一块聊天,过不了一会儿就听到姥姥的鼾声,当别人停下来不说了,她却居然自己醒了。那时候我还总是嘲笑姥姥爱打盹、爱睡觉,现在想来,战争年代精神高度紧张,有时候好几天难得合眼,能够逮个闲暇打会儿盹也是不易。姥姥肯定就是那时候练就的这般绝艺吧!
我姥爷享寿93岁,生前一直身体硬朗,除了背有点弯,耳不聋眼不花,没有得过什么大病,一辈子没有吃过药住过院。听舅舅跟我说,那时候姥爷在军队里面当过兵,后来由于家庭原因离开部队,就开始在家务农,生养了我妈我舅我姨弟兄六个。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是非矛盾肯定不会少,但是一家人相处得还算和睦,我姥爷这个大家长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吧!也许是战争年代那种艰苦的环境的磨练,我姥爷不仅身子骨硬朗,脾气秉性也很随和,从来没有见到过他跟别人发脾气吵嘴,而且还非常替别人着想,这些年我们工作忙不能经常去看他,但是我们每次去,他都能清楚记得有关我们每个人的情况,而且总是催促我们来看看就行了,没事就早点回去吧,都挺忙的!
确实挺忙的,我又很长时间没有到林东村去了。那次一个舅舅的孩子结婚,我再一次来到林东。虽然临去前就听说村子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没想到那天我还是差一点就和“熟悉而又陌生”的林东擦肩而过。
我几乎都不认得这个村子了:坑洼不平的土街道彻底不见踪影,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面四通八达;破旧斑驳的土坯墙也早已成为历史遗迹,好像只是为了古今对照,它们早被围在崭新结实的砖瓦房旁边;改水改厕之后,原来农村那番脏乱差的环境面貌彻底改观,干净整洁的街道两侧种满了花草树木;村委会前边宽敞的小广场健身器材早已挤满抢着健身的父老乡亲;临街的墙壁上更是粉刷一新,还画上了宣传社会正能量和时代新风尚的漫画。
就在这短短的几年,革命老区林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我猛地加快了脚步,想起来去世于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元旦前夕的姥爷,不知道倘若地下有知,面对着林东新农村的景象他会有什么样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