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你自己当成什么样的人?
1964年出品的电影《窈窕淑女》获得了第3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说的是一名语言学家把一名卖花女改造成优雅贵妇的故事。一开始语言学家训练卖花女学习上层社会的说话口音,可是别人看起来举止神态还是不对。后来有人提出了一个思想,你要让她成为淑女,就要像淑女一样对待她。卖花女受到了像贵妇一样的对待,后来果然成为了真正的淑女。
电影《窈窕淑女》《窈窕淑女》改编自爱尔兰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的戏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萧伯纳创作的这部作品原型来自于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的传说。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的国王,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美少女。皮格马利翁每天像对待爱人一样凝视着雕像,为她起名字、装扮她,后来美少女雕像感动得活了过来,和皮格马利翁结为了夫妻。
图片来自于网络1968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一名小学校长雅各布森拿小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在小学新学年开学的时候,他们把每个班的学生随机分成了三组:天赋组、平均水平组、低于平均水平组。罗森塔尔和雅各布只把这个分组的结果告诉了老师,他们说分组的理由是根据测试得来的(实际只是随机确定的名单)。接下来的学期教学中,老师们对天赋组的学生给予了特别的期待,关注他们、布置有挑战性的任务,就算学生们有时没有做好,老师们也只是认为这只是一时没有发挥好。到学期结束的时候,一年级的学生班级平均成绩提升了12分,而天赋组的学生平均成绩提升了27.4分。
你把这些学生当成什么样的人,他们最后就真的表现出这样的水平。由于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心理学家罗伯特·莫顿把这种现象起名为“自证预言”。罗伯特·罗森塔尔结合希腊神话塞浦路斯王的故事,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回到文章开头的电影《窈窕淑女》,我们把卖花女看成是贵妇、像淑女一样对待她,最后她真的成为了一名优雅淑女。为了更形象、更好记,“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可称为“窈窕淑女效应”。
窈窕淑女效应简单说,就是你把别人和你自己当成什么样的人,别人和你自己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更通俗的说法: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就是窈窕淑女效应的实践者,韦尔奇首创了“便条式管理”,他经常通过手写便条给员工,以此激励员工“如果你想,你就可以”。虽然手写便条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总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韦尔奇说:给人以自信,是他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首创了“电话管理术”,他经常给员工,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鼓励员工好好加油。许多人在“窈窕淑女效应”的作用下,勤奋工作,逐步成为独当一面的高才。
重点来啦:
你把你的爱人当成什么样的人呢?如果你把爱人当成女神,那么她最终就会成为女神。
你把你的孩子当成什么样的人呢?如果你把孩子当成聪明的孩子,那么孩子最终就会成为智慧的孩子。
......
想想“卖花女”的蜕变,学会利用“窈窕淑女效应”,最重要的是你把自己当成什么样的人,你最后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