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

适合有声化的小说长什么样?

2019-05-08  本文已影响277人  芬兰墨轩
本篇的界限在于“有声产品”——可以当商品的那种。传播目标限于朋友圈的小说,还有文艺小说不在讨论范围内。
1.抓耳朵的开头

有人喜欢先在小说开头把环境交代清楚,有人喜欢娓娓道来地先来一段金句名言,也有人喜欢开场白直接介绍人物。只要内容好,以上种种都可以是一部文本小说的精彩开头。但是抓人的有声小说基本上只喜欢用情节来开头。

单刀直入!

人们为什么听小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听小说的时候,双手和眼睛同时在做别的事情,这是一种有效折叠时间的方法——听众对于效率是有要求的。

既然如此,小说三要素当中的情节就相当于“干货文”。第一个章节中,听众就想吃肉,光给水喝的话。听众会在第一章跳出跑掉。

“此处不给肉,自有给肉处!“毕竟做有声小说的人多如牛毛,也不是非你不可。——资深听众

如果觉得还是无感,那咱就回忆一下两个热播电视剧。

《我和我的倾城时光》第一集,上来就是大篇幅的打斗场面,恨不得水陆空全上,不仅如此,背景音乐做的那叫一个好听,交响乐层次丰富,我当时一看就被抓住了。心下一惊,国产电视剧做的这么好看了,其他华语地区就可以歇会儿了。后来发现也就第一集好看。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将夜》里。一直到春风亭大战,画面,情节,音乐都是电影一般的体验,后来就了了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开头呢?好看呀,紧张呀!

这些大 IP已经自带流量了,还这么重视开头!因为人家知道开头抓不住人,后边只有一个结果——凉凉。人家这么大的IP都放下身段迎合受众做开头,籍籍无名的作者也不用端着了,直接拿情节砸下开头,不吃亏!

那有没有开头不起眼,但是后来内容越来越吸引人的高质量作品呢?

有!

比如《北平无战事》,一个审判开头,如果我没有记错,用了一集半。好编剧(刘和平),好演员(七个影帝视帝),好的制作团队(正午阳光),都没有救回收视率。但是这种作品经得起时间考验,几十年后可能还会有人看,继而成为经典。

只是这样开头不抓人的好作品真的不多见。

2. 表达观点时,包上娱乐功能的外壳,会更加受欢迎。

我知道这么说,一定会让很多简书人鄙视。可是娱乐功能真的是作为有声小说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喜马拉雅四亿注册用户,随便想想就知道,这些用户文化水平不可能人人大本以上。即便把文青当做听众群,也要注意晦涩的边界。

人艰不拆,人家就想懒洋洋听个小说消遣一下,太过烧脑的和太过咬文嚼字的就算了吧。在学校老师拧着耳朵学习;在单位,混好了也得在领导面前小心翼翼,混的不好的,低素质的领导还会有耳提面命的嘴脸。打开有声轻松一下,还到得听说教,多累呀。

这里我绝不是说有声小说必须低俗,而是能高兴着把事儿说好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苦大仇深地说。

看人家某作家的小说,那么沉重的现实主义题材,那么沉重的语言,听众不是也挺多吗?像《活着》,《白鹿原》。

反驳得好!可是您得先有余华和陈忠实的语言功力呀,每个字都能当刀子使的呀!

3. 安排好节奏,带着听众走。

一般说来,超过18分钟的音频人们就没有耐心听了。按照播的平均语速计算,一章安排最好在3000-3500字之间。

长篇小说的大脉络不用动,小章节中,每个章节都应该有一个小高潮,要不您试试看,一整章3000字风景描写以后,下一集还有多少听众继续留存呢?

也许有人会说了,背景总是要交代的呀,环境可是三要素之一呐!

没说不让交代背景,只是背景确实不适合过于冗长。有木有办法解决呢?

有!

这是墨轩自己想的办法,您得关注我简书账号或者喜马拉雅账号,要不然我不告诉你!(不要脸插播广告)

好吧,关不关注我都告诉你。

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电影每秒钟的最后一帧替换成爆米花,结果是散了电影后,人们莫名其妙地就想去买爆米花吃,爆米花销量震惊了电影院经营者。

这种信息渗透是无形中的。小说作者可以借鉴来用,把一些必要的背景切碎,融进每一章当中一点点。背景当成“大葱”剁碎了放到故事这个馅料当中,包成一集一集的饺子。长久下来,背景也能交代完全,每个饺子也挺好吃。

个人很喜欢纯文字版小说,背景可以有机交代,可长可短,灵活地安排在文章中。但是有声占用的是人家的最稀缺资源——时间,一点不满意就跳出,这就给节奏提出来“小步快跑”“平均分配”的要求,类型特点决定的,不做好坏的评说。

4.人物对话要从“人物”嘴里说出来。

这个标题看起来像废话,但是确实太多的对白语言不是从人物嘴里说出来的,而是从作者嘴里说出来的。这种情况尤其会出现在身份背景接近的人物身上。

人物的画像越具体,从他嘴里流出来对白就越personal。比如两个人都是官员,一个是年长的凤凰男局长,另一个是略微年轻的名校毕业刚提拔上来的副局。两个人称呼下属的语气应该是不一样的,年老的可能更喜欢学着大领导的样子说:“我说小张呀啊………”,这种语气突出自己的资历,还有缺少后台的装腔作势。而刚提拔的年轻局长,就可能是客气地直呼“小张,你看………”。

一旦有了语气上了区别,甚至有固定的口头禅,那么在有声小说中,很容易把人物播讲地立体起来。

其实不管是有声还是纯文本小说,这种对细节的把控都是必要的,也是考较作者功力的。

5. 想尽一切办法让动词简洁,有力,准确!

因为这样在在有声表达的时候可以增强人物的质感。

准确的动词使用,会让播讲流畅,给人以利落的美感,而不是黏哒哒的拖沓感。

常见的问题是:精度不够比喻凑。这个在文本中甚至肯能是加分项,但是在有声小说中,就稀释了内容的密度。我不反对适当使用比喻一类的修辞手法,但是反对滥用,太浪费时间了。

这里我们不放回忆一下周老爷子《孔乙己》,有钱的时候他在咸亨酒店“排”出几个大籽儿,没钱的时候,他“摸”出几文钱。前者掷地有声的“自作豪迈”,后者有黏哒哒地窘迫。在播讲的时候,“排”就用干脆的声音来表现,“摸”就拉长了声音表示这种黏哒哒,干脆利落!

要是两个词都换成“拿”,就逊色太多了,若再加上比喻句来说明,就更落了下乘。

再想想琵琶女“轻拢慢捻抹复挑”,七个字中四个准确的动词连续发生,“轻,慢,复”描摹动作的情态,七个字给出了一个活动的电影特写镜头。这就是高明!没有生僻字,也没有用比喻增加文章长度,就是那么准确地给出来流动感。

一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做了A事就做不了B事。听小说的时间也是机会成本。从产品思维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给听众节约时间,但是质量还不能差,只能向“准确用词”下手了。(文本小说也有这个要求)

6.画面感强

在营造画面感上,有多的本事用多大本事吧。有声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画面感,文字和声音相互成全。

进了院子,也一样的破落寒酸,地面上高低不平,本来还算讲究的四方大青砖铺就的路面,碎得不成样子,东一块西一堆地填补进各种颜色和质地的石头碎砖,沟沟坎坎里糊着几十年的油泥和腌臢。一眼看过去,好像剖开了肚皮的肠子肚子,让人反胃。

上边这段出自《夜幕下的地安门》,话不多,不管是文字还是声音都很容易出画面。

大量的内心活动就不利于营造画面感,比如著名的光起床就起了50多页的小说,即便是公认的经典,但是播放数据并不好。

以上是基于我有限的听小说经验得出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及时总结是个好习惯。

看在我用心口水了将近3000字的份上关注一下呗,简书和喜马拉雅关注都行,尤其喜马拉雅,墨轩还是小主播,虚荣心大着呢!别说不知道怎么关注,喜马拉雅搜索“芬兰墨轩”,然后关注就行了,当然我更希望您能订阅我的专辑,我人长得不好看,不关注特别能理解,专辑实打实质量还是可以的哒(自吹自擂一下,要不然怎么做广告呀),顺便搞个小活动,喜马拉雅第一百个关注如果是简友的话,知会一声,赠贝五枚,买个棒棒糖庆祝一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