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四篇——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接着来说心理,我们知道心理是脑的机能,当你的手烫伤了,疼痛的感觉貌似在手上,其实是神经末梢感受到刺激,信号传导到中枢神经,大脑接收到了,才产生了疼痛的感知。
另一方面,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如何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理解何为反映,是像镜子一样照出来而已吗?当然不是,否则面对同一件事,人们就不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了。事实是,每个人都安装了自己的过滤器,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所以,才有那句话:“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反之,透过一个人如何看世界,我们也可以大体判断他的心理状态。就像大家都听说过的禅宗故事,话说有一天,大才子苏东坡与他的朋友佛印一起坐禅,两人对坐一会儿,苏东坡头脑一转,问佛印:“你看我坐着,像个什么?”“像一尊佛。”佛印心平气和地答道。苏东坡听了,心里很美。正当他感到得意之时,佛印反问他:“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看佛印身着黄袍,端坐于地,便脱口而出:“像一堆牛粪。”佛印听了,默然端坐。苏东坡回家,得意洋洋地跟苏小妹说:“每次跟佛印辩论,我都输给他,今天我第一次胜了他。”苏小妹听了事情经过,对哥哥说:“哥,你又输了!”苏东坡不解其味,苏小妹继续说:“佛印心里有佛,所以他看谁都是佛。而你心里有牛粪,所以看他是牛粪啊。”
佛家认为相由心生,心里有什么,眼中就看到什么。而心理学的研究指出,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希望看到的。一个抱有悲观信念的人,只会看到杯子已经空了一半,而持有乐观信念的人,则更关注杯子里还剩下的一半水。
从小,我们都接受过唯物主义的教育,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可是人生经验却告诉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信念、价值观,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世界。当我们缺乏安全感时,会觉得世界危机四伏,他人不值得信任。
另一方面,我们再来谈谈人生活其中的“客观现实”,也就是外在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我们知道,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一个婴儿,如果出生不久就会狼叼走,并被狼妈妈抚养长大,那么他只是一个“自然人”,而无法成为“社会人”。所谓社会化,就是指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文明化的过程,人要学会压抑自己,延迟满足,适应社会等等。
根据社会化的程度高度,我们可以做如图所示的划分。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当然没有社会化,所以他的反应是自然的,饿了尿了就会哭,高兴了满足了就会笑,这时侯他是外方内方的,也就是内外一致。随着成长,他会经历各种社会化的过程,为了跟周围的人和环境和谐共处,他学会压抑自己,学会延迟满足,学会察言观色,甚至心口不一,慢慢地就变成了内方外圆的状态。但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有可能导致孩子社会化不足,这样的孩子或许成绩优异,但踏入社会却会面临很多困难,因为他们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与人交流合作等等。
还有一种人,身体长大了,却未社会化,长大后依然是内方外方,不能压抑情绪,无法延迟满足,缺少自我反思,遇事冲动动手,这类人常常成为警察服务的对象。
另一种情况是“反社会化”,也就是变成内圆而外方。这种人的典型特征是“见到狼是羊,见到羊是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软的欺硬的怕”。对父母亲人敢打敢骂,耀武扬威,到了外面却怂了,唯唯诺诺,被人欺负,连个工作都找不到。这种人,很容易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服务对象。
第三种人是过度社会化,内圆外也圆,没有了自己的个性。这种人要么就胆小怕事,谨小慎微,要么就过于圆滑世故,随波逐流,不肯承担责任,还爱占小便宜。这种人因为过于迎合世俗,而失去了内心的真诚和准则。
虽然,我们分类讨论了几种情况,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是一个复合体,在我们身上,既有内方外圆的部分,也有内圆外方的部分,还有内方外方、内圆外圆的部分,只是比例不同,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呈现不同而已。
心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绝非无迹可寻。既然人是社会化的人,必然会受到生活环境、社会文化、家庭教养的影响,由他的社会化程度,我们能够推测他的心理成熟度。同时,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通过一个人如何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我们也能够推测他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