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

浅谈如何做选择

2021-01-24  本文已影响0人  南方阿芙蓉

大多数人做选择的时候会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今天我这么做了,我会不会后悔呢?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有些问题真的值得我们去思考后不后悔这个问题么?又或者说,是不是我们低估了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统,因为损失规避而让沉没成本绑上石头继续沉甚至是错过了”一夜暴富“的机会呢?

首先,明确每一个选择,都是基于个人的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提出的概念。心理账户指的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人们(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简单来说,心理过程就是一种价值认知。

举个生活中例子:如果一套化妆品(男款)是999元,现在搞活动只需要888元,同时有一双男士鞋子原价999,现在搞活动只需要888元,这时候男生的支出只能是888元,他会买哪个?

大部分人都回答是鞋子,为什么呢?从价值上来看化妆品和鞋子的价值是一样的,但是换妆品和鞋子在男生心理账户的权重不同,男生觉得鞋子比化妆品更值得去抢购,资金一定的条件下,会乐意给鞋子账户分配更多的资金。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就是,花888元买一套化妆品,他怕是疯了。但是明明两个绝对价值是一样的。

其次,用宽框架去做经济收益分析而不是窄框架。宽框架指的是我们要把眼光放到整体财富和长远财富,而不是局限于目前的收益损失。假如你现在急着用钱,你手里有两支股票,一支是盈利,一支是亏损,前提是两支股票现在卖出的价值一样,你会选择抛售那支?

大部分会选择盈利的股票,因为他们享受抛售时盈利的感觉,抛售损失带来的痛苦感是大家不愿意见到的,而且似乎会相信损失的那只股票一定会再度盈利,当然理性一点的会说损失的股票已经是沉没成本,再放着只会损失更多,而盈利的假如后期能继续盈利,那么收益会更高。

沉没成本的损失规避痛苦感影响大脑的例子随处可见。公司里,产品市场战略失败后会更换执行者,因为他们已经投入了很多,不愿意相信产品本身的不可行性,即使他们知道换了一个经理可能效果也不会很好,但是他们还是要选择继续投入,这就是“沉没的相信”。生活里,渴望考公上岸的人,三次四次的失败并不能打倒他们,因为无数个日夜和笔笔报课的费用让他们舍不得放手,他们相信一定会成功的。有些事情不能强求,如果付出了一定成本还不能取得成功,朋友们,请一定要提醒自己,绝对不是因为你运气不好,而是非本命不必强求,活法这么多,何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承认这次的失败只是暂时的痛苦,你会熬过去的,没有什么大不了,不要有考不上公就不活了的想法,我们要远远比自己想象得强大。

最后,事实证明,有所为的后悔程度要大于有所不为的后悔程度,所以做选择的时候我们会衡量有所不为即使有不好的结果我们也不会太过于自责,但是万一做出了行动,失败了,我们似乎承受不来。害怕行动之后的结果让我们不敢行动,但事实上,细数做选择的经历,又不是没有失败过,又为什么这么在意这一次,很大伟人的成功往往在于敢于冒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