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十一章九地篇,何为九地,如何因地制宜

2022-02-06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史挥墨

《孙子兵法》十一九地篇,军队征战所经之地,有九种;应因地制宜,当变则变;征地伐谋,能克敌制胜。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按照用兵的原则,军事地理上有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作战地区,根据不同的战区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

九地的详解如下:

1、散地,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与敌作战,士卒在危急时刻容易逃散,称为散地。在这样的地区不宜作战,需使军队统一意志。

2、轻地,即军队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作战,离本土不远,危急时易于轻返,称为轻地。在这样的地区不可停留,部队要互相连接。

3、争地,是敌我双方,谁先占领就对谁有利的必争之地。对于这样的敌我必争之地,应先攻敌再占领,若敌人已占领,不宜强攻。

4、交地,即地势平坦,道路交错,交通便利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作战,军队应互相连接,防敌阻绝,要谨慎防守。

5、衢地,是敌我和其他诸侯接壤的地区,先到就要多结交诸侯。在这样的地区,应该广泛结交邻国,巩固联盟,争取支援。

6、重地,即深入敌境,越过敌人许多城邑的地区。在深入敌方腹地作战,后方接济困难,注重解决军队的补给问题,以保证军队粮食的供应。

7、圮地,是山林、险阻、沼泽等道路难行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作战,应迅速通过。

8、围地,即进入的道路狭隘,撤退的道路迂远,敌人能以少胜多的地区。在这样的地区,应巧设奇谋,堵塞缺口,使士卒拼死作战;宜奇不宜正,宜速不宜久。

9、死地,是迅速奋战则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区。死地则战,在这样的地区,就要激励士卒殊死战斗,死中求生。

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唐。唐玄宗李隆基不察敌情,在作战中,迫使主帅哥舒翰过早实施战略反攻,被安禄山军队诱入围地,以致失败,正是违背了九地作战原则的战例。

当时,安禄山攻占洛阳后,威胁着唐王朝的首都长安。但是唐玄宗急于平叛,过高估计自己的兵力,在战斗力薄弱的情况下,不采取主帅哥舒翰,“退守潼关,待安军兵疲力弱时,再进行反攻”的谋略,下令尽快出击。

于是,唐军从潼关到灵宝,和安军相遇。这里南面依山,北临黄河,中间是七十余里的狭长隘道,在这作战,是兵家大忌。安军故意在正面布置一支军容不整的部队,而把主力埋伏在险隘的道路上。唐军以为自己以众击寡,所以不加戒备,长驱直入,被诱入了狭道。

这时,安军从高处投下木石,唐军拥塞在隘路上,兵力无法施展,进退两难,伤亡很大。安军趁机从唐军的右侧冲击,使唐军首尾惊乱,践踏奔逃,掉入黄河的不计其数。

不久,安军则全线出击,十几万唐军几乎全军覆灭。主将哥舒翰被俘,要地潼关失守。安军向西挺进,占领了长安,唐玄宗则逃亡四川。

潼关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长安的天然屏障,是兵家必争之地。唐玄宗却不知兵法,致使唐军陷入围地,失去争地,导致惨败。

有九地不同的地理条件,就会有不同的心理状态。把这些地理条件和心理状态,与正确的军事指挥相结合,才会产生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

“九地原则,知地理论”,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实际的启示,它告诉我们要因地制宜,根据环境,机动灵活采用不同策略,从而事半功倍,更易于实现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