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与教育
前几天在简书上浏览文章,系统给我推荐了一个标题为《全球超5亿人观看,豆瓣9.1,这片震撼了世界!》的文章
我有点好奇于是点了进去看了一下(我不赞同标题党,但毕竟人各有志,我管不着)
本来内容讲的是一部名叫《为什么贫穷?》的纪录片,但是后来就变成讲某教育机构欺骗学生的事情了,与贫穷没多大的关联。
所以我今天就来讲讲贫穷和教育。
贫穷是个很广泛的观念。在中文里,贫、穷两字本解作「极度不足」,日常使用里则指「缺乏钱财,生活拮据困乏」道德标准的;也有人认为可以从科学角度去理解贫穷的意思。贫穷的成因包括了多种因素,从发展经济学角度讲,贫穷就是缺乏生活机会。——百度百科
贫穷这个词是相对的,得看和什么人比较。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的贫富差异越来越大,甚至产生了阶级固化的现象,寒门再难出贵子还真不是说说而已。从客观上说,人人平等很多时候只是个笑话,平时听听还行,要真是当真了,那就贻笑大方。在经济学上有一个‘"二八定律",其中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怕被举报,很多东西这里就不写了)
于是,很多人渴望通过受教育来改变命运,以达到让自己或者自己后代“富起来”的目的。
的确,读书是一条“致富”的道理,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有很多人实现了这个”致富”的目的,这个读者们想必都听过例如“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却是最好的出路”之类的心灵鸡汤,说实话,读书真的很苦,每天都要静坐那么几个小时,有的还要晚上凌晨才入睡,对于每个人的身体来说都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虽然有些人因为喜欢接受新事物因而从心理上觉得读书挺好,但是对于某些不喜欢读书且成绩还不好的人来说,既有心灵上的煎熬,又有身体上的煎熬。即使是喜欢读书的,但是成绩并不好,想靠读书脱贫简直好像在做梦。读书脱贫前提是,你得有什么特别的技术或者一张大学文凭,如果没有这些,什么都不懂,你就不可能有什么好工作。
或许有人觉得读书真的可以致富,我也这么觉得,但那绝不是学校里的读书能够致富。
自鸦片战争爆发过后的那段黑暗岁月,大多数中国人的信心和脊梁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打垮了。于是一直有一种思潮深入人心,即西方的东西是最好的,我们要全盘西化。
于是,很多东西都学着西方,但是西方的精髓没学到,仅仅是学了个四不像。回看“洋务运动”就是如此,照搬西方,结果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在教育方面我们也学习西方,结果也学习了个四不像,逐渐的演变成了“以分数论英雄的地步”。最近几年教育虽然在喊着“减负”的口号,也陆陆续续的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真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甚至可能更差了。就大学评分而言,总成绩由平时分(60%)和试卷成绩(40%)组成。这样子的评分制度比起单纯的由试卷评分制度更难,也更不好。不但把评分权集中到某个老师的手中容易产生以权谋私的现象,,而且也分散了学生的精力。
在这里我很想吐槽一下大学之中的很多莫名其妙的活动,每次还得“被观众”,到了周末想去图书馆休闲看书都没时间。
曾有一名寒门女孩707分考上了北大,她写了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并在网上引发了关注。很多人对此褒贬不一。
文中她写道,“贫困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事业,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其实,我觉得她不应该感谢贫穷,因为贫穷不能带给她分数,是她自己的努力和父母的支持让她走到了那个高度。况且,大学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新开始,并不能代表她就一定远离贫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