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中国最后一位儒者的肩膀上:人类社会建设的根本在哪里
人类社会建设的根本在哪里
人类社会建设应有的原则是什么,七十多年前,梁漱溟先生在《乡村建设文集》中有简明清晰的表述。究其要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设是一切生物普遍而基本的属性,毋庸讳言,无可回避
任何生物都要面临生存问题,生存是一切生命的天然属性。而生存本质上是生命的延续,包括个体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生命的延续。生物要保证生命的延续,必然要面临一个对付自然、利用自然的问题。婉转文艺的说法是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因此,建设是一切生物普遍而基本的属性,毋庸讳言,无可回避。而一切建设的本质不过是对自然的适应和改造。
梁漱溟先生认为,一切生物皆围绕生活问题展开活动,以得到合适的生活为终止,没有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只有人类是个例外,在得生活之外,仍然有其他更高的,指向于理性的追求。
植物采用定驻吸食的生活方法,动物采用游走觅食的生活方法。节肢动物的生活方式趋重本能,脊椎动物的生活方式趋重理智。本能作用局限于事物本身,理智作用指向于具体事物之外。人类是在脊椎动物的方向上做了登峰造极的努力的生物,以至于人类超越了对具体事物的本能兴趣,指向于对任何事物,均可发生兴趣行为而没有限制,其生命豁然开朗,无有局限。正是人类兴趣的这一解放,使人在进化的路上越走越远。
二、人类社会建设的原则从人类的生物属性上来
人,本质上是生物发展的一种形态。人类社会的建设,必然遵循生物发展的属性以及人作为生物之一种的特性。
梁漱溟先生一句生物属性和人的特性,概括了四条人类社会建设的原则。
1、营建共情
人生而有恻隐之心,这种恻隐之心不仅对于同类,也延及其他生命。中国古人有“万物一体一情”的概括,中国社会素来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作为社会结构的基础。因此,人类社会建设必然会最终营建处一个一体一情的共情社会。
2、追求义理
人作为个体,天然的有自私和无私两种指向。作为个体的人实际上一直在自私和无私之间做抉择,一直处于犹疑状态。然而,人本身又是靠群体而变得有优势和力量的,因此,一旦放在人类社会层面,放在公众视野下,个体的自私会自然缴械投降,屈从于人类整体的无私。这也是人类强大的根本基础。因此,对于公义、公理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形象的描述了人对于义理的追求,这种追求伴随认知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迭代升级,促使人类社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纯对于义理的追求,从而使人类社会臻于完美。
3、向往自由
生物的属性在本能,人的属性在理智。生物因为有了可以维持生计的本能,从而使其生活从由止于本能。人类因为出生时若无一能,从而使其在面对生活时有了无限可能。这无限的可能就是创造力,也可以叫做个性。尊重个性,鼓励创造,人类社会天然的要给予各人以一定程度的自由。而对于自由的向往,也是人的天性。
4、凭籍教育
人出生时百无一能,必须通过学习,方能获得生存的技能。当学生准备好了,教师就出现了。教育成了人类社会天然的需求,生命不止,可能便无限,因此,生命不止,教育也不止。因为对于义理的追求,使人类的教育不独指向于生活,也指向于对人类生命之无限可能的开发和发展。教育从社会中来,然后裨益于社会,从而最大程度的发展人,发展社会。
三、美是人类社会建设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方向
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作为生物似乎无一例外都有天敌。唯独人类,没有明确的天敌。于整个人类而言,能够灭绝人类的最近的、最具象的“天敌”似乎就是人类自身了。
人类本身属于一个矛盾体,因为天然的兴趣的超然性,不局限于对于一种事物的兴趣,从而发展出了多元的兴趣。别林斯基说:“没有兴趣就没有目的,没有目的就没有活动,而没有活动就没有生命”。因此,兴趣的多元,形成了生命的多彩。在多彩的生命之中,形成了两两相对的发展方向。自私与无私,纪律与自由,公理与私情,开放与封闭,多元与单一,分与合,利与害,生与死等等,人类个体和人类社会在两两相对的发展方向之间,如同心脏图一般规律波动,探寻一条中庸、两可的大道。
这个大道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美,美的本质就是和谐。只有和谐,才能使人类不至于成为自身的天敌,才会使人类不至于毁掉自身。因此,人类社会建设的根本方向,也是唯一方向就是美。唯有美,才能引领人类意见自身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谐。
费孝通先生为了阐释“君子和而不同”,写下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至美之境。这个境界恰是人类社会建设应改指向和遵循的。
要实现“天下大同”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需营建可以各美其美的自由世界。要想营造各美其美的自由世界,也必须建构美人之美的基本规则。然后在此基础上,结构和系统各美之美,才能形成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