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故乡的事

2016-04-16  本文已影响32人  fabe2d8ba035

        风雨兼程的青春是趟没有返程的旅程,比幸福更遥远,比遥远更永久,比永久更平淡,比平淡更真实,比真实更无奈,比无奈更无言……

       年少时,微笑着拥抱凉风,都忧伤得一脸涟漪。长大后,才发觉人间烟火如此美好,怎舍得放下。

       18年来一直生活在这座因四水会流故名四会的小城镇。

       连绵的绥江

       青峦的贞山

       读了六年的中学

       东南西北四个城门

       家门前的图书馆木棉树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发少

       寒冬里外婆䁔胃的胡椒蛇汤

       守岁时的烟花爆竹与喧闹

       中秋节守在昙花前赏月

       端午节在河边看龙舟

       清明如远足的春游

       儿时的星光

       庭院的花草

       这些久远的记忆历久常新,挥之不去。

那些年,故乡的事

       一、连绵的绥江

       绥江,是四会的母亲河。那里留着几代人的回忆。

       那时的绥江江面开阔,沿途有标着号码的码头和水闸,还可以坐摆渡到河对岸的姚沙村。夏天在河里游泳,打水仗,用石头打水漂、洗衣、洗菜;每年的端午节和农历新年前,我都会来河边洗棕叶和冬衣。冬天里,河水冰冷,光脚踩在石块上,不一会儿,手脚就麻了。可是一想到混着五香粉的猪肉中带点绿豆与糯米绵绵的清香,还有和棕子绝配的热气腾腾的腐竹腊鸭粥,便也混然不觉。江水里有鲜美的河鲜,我最爱小河虾,把鸡蛋和面粉调成浓稠适中的面糊,调味后加入新鲜的小河虾,小火慢慢炸成虾饼,金黄通透中夹着通红的虾肉,又香又酥,有河水的味道,有虾的鲜甜,满口留香,至今难忘。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对于一种乡愁的味道深深地念念不忘,脑里全是满满的细节,只是,只是,离乡后,这种味道只存在回忆里。

       现在的绥江,河床裸露,河水混浊,不再清澈见底,再也没有渔民在江上捕鱼,也没有竹排顺水飘下,日落一片苍凉。修起了大桥,到河对岸的村庄也不用坐摆渡,联系近了,人心却远了,怎么都觉得少了些情味。

那些年,故乡的事

       二、青峦的贞山

       贞山,最美该是山雨朦胧之际吧,云雾缭绕的山路美如诗歌,山溪涓涓,旁边炊烟袅袅的村庄,纤陌交错,有孩童的欢闹与老黄牛的脚印,仿似一幅水墨画,浓淡相宜,深浅恰如其份。我更喜欢静下心来和林间一起呼吸,闻植物芳香,听溪流吟唱,看星光缱倦,不追逐云雾,只随着心的方向。

       贞山流传着一个关于贞仙的美丽传说,壮烈而感人。山涧里与传说关联的”无笃石螺”与”半边褐色仙鱼”已难觅踪迹。仙女潭瀑布飞流,峰峦叠翠。雨过天睛后,漫山清翠岚光,“贞山雨霁”是可遇不可求的景色。山的深深处有着与世无争自然自落的花树。并不是所有的幽兰都长在空谷中,或许在你回眸处,偶尔在山中遇上,我也只是远远地欣赏,怕扰其清雅。

       三、青葱的校园

       书声琅琅的校园,林荫浓密,开满了凤凰花的校道,洒满了橙红的花辨和细碎的叶子。学生宿舍旁的植物园花草馨香,里面有个天气监测站。有一座如打开书页的图书馆,由香港大慈善家苏先生捐赠。初中部和高中部分属不同的书院,书院前都有假山。初中部书院旁边有一个小湖,端午节前老师会在此举行赛艇比赛。夏日开满荷花,然后荷叶逐渐凋零。那个四百米一圈的运动场永远是我的噩梦!因为我800米的测试从没跑及格过。

       高三那年,上午放学后和小秋留在课堂继续复习,靠着妈妈早上给的鸡蛋或蛋糕又可以多学40分钟,但现在看来,我还是不够努力!下午放学后,沿着校道漫步,等同学打扫卫生后又接着复习做卷子。冬天里天黑得早,往往一抬头望向窗外已是漆黑一片。最惨的是放晚自习,北风呼呼,和小秋依偎着互相取暖,有时哼着歌,有时踩影子,有时数星星,不一会就到家了。

       我们私底下给英语老师取了个“有趣”的外号,因为上课前,他总是喜欢叫我俩来朗读课文。在高二高三那两年,每天晩上抽出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来做朗读的准备,是一件多么痛苦和艰难的事情。直到毕业前,我们才发现,原来全年级的同学都知道这个外号,而且是我俩取的。这么笨的学生,不懂老师要求朗读的苦心,还能得老师如此厚爱,实在有愧于师。

       四、历史的城门

       小县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我家住在北门,上小学时,城门和城墙都还在。林老师说,北城门是以前砍头的地方,立马抹上了神秘的色彩。青砖和麻石砌成的拱形门,外面布满了青苔,墨绿中泛起暗光,蕨类植物和小野花见逢插针地长在缝隙间,顿时充满了生气。没带伞时,就一囗气从校门跑到北城门,在底下躲雨,用小手接雨水再甩到小伙伴的脸上,玩够了,再冲回家。顺着城门旁边的小斜坡就能走上城墙,在城门下,清楚地听到单车的车铃声和叫卖时的讨价还价。我家就在北门第六条巷子里。巷子是麻石铺成的,凹凸不平的路面,时间长了竟也磨得光滑。

       现在细细想想,旧县城方方正正,以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划分管理区,规划合理有序。老一辈的人去哪儿,不会说去哪条街或哪条巷子,都习惯了以去哪个城门来表达,如去东门或西门。林老师总是忘不了旧城里的建筑,叫我在拱桥楼等他,我回了一句,拱桥楼在哪里?他叹了口气,拆了。是呀,拱桥楼拆了,城门也拆了,……

       五、木棉和图书馆

       离家不远处就是文化馆,一楼是图书馆,里面的小馆是少儿读物。馆门前有一株木棉,要两个成人才能环抱的树干,几乎与馆齐平的树高,儿时常坐在馆门前等木棉花掉落,晒干后与鸡蛋花一起煲水喝,加一点点冰糖,就是暑假午后最好的下午茶了,清香祛湿。

       暑假寒假几乎天天都泡是在图书馆里,与小伙伴比赛,看谁先用完借书卡。《小朋友》、《中国儿童》、《广东连环画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少男少女》、《少年人生》、《奥秘》、《郑渊杰童话》、《历史大观园》、《羊城晚报》等等,这些报刊杂志都是我从小到大看过的,但图书馆里却常常藏着无限的惊喜。《卓娅与舒拉的故事》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前苏联的红色小说。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阅读。我深深地迷上了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骑鹅历险记》,总是希望家里能养一只鹅,然后我也有一段奇幻的历险记。

       六、无猜的发小

       小秋是我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发小,我想,那是上一辈子没完的缘份到今世的延续吧。

       今与昔,往与来,时光匆匆变换,记忆中的你我,才刚刚参加完高考,在凤凰花下说分离;穿着长裙,穿梭校园中;还在与你通信,彻夜长谈;仿佛与你共同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走过几个路口,就能与你相见;周末一起相约看电影;心血来潮买好机票,一起走一趟文艺的旅程;并肩而立看风景;牵着手诉心事;骑着单车去贞山秋游;在纳木错看繁星;在开封的小巷里吃肉包子;迷失在鼓浪屿的小巷里;旅途中失去了方向,随处游荡……

       现已暮春,早晚带有微微的凉意,我窝在地板上,点着藏香看书,窗外万家灯火,我心一片宁静。其实我有许多的困惑,有许多的心事,有许多的感想,想与你一起寻找答案,一起诉说,一起分享,可是我们之间总是隔着一张船票。

       有时,工作累了,望着窗外发呆,阳光隔着玻璃,把紫外线留给我,突然会有一种感觉,你就在楼下等我,等我溜出来一起下午茶,或去看电影。

       毕业后,我们我们还是分隔两座城市。秋妈妈和古先生总在问,你们有这么多话可以聊吗?一直没停过。我的家人早就把小秋当成自家的女儿。秋妹妹总是要挤在我俩中间要“八卦”我们的小秘密。

       彼此的牵挂,彼此的扶持,彼此的安慰,彼此的鼓励,其实心连着心,未曾分离。

那些年,故乡的事

       七、外婆的暖意汤

       外婆因患有风湿症,腿脚行动不便,寒冬里时有发作,所以她常常煲胡椒水蛇汤,祛湿,驱寒,行气,活血。汤里有姜、胡椒、红枣、党参、北芪、桂圆、枸杞、水蛇……外婆在家门前生好烽窝煤炉,把材料放入高深的瓦煲里,烧开一小时后,再把炉口封上,慢慢煨着,中途不揭盖,不加水,四五个小时后,满巷飘香。路过的邻居打趣地说,阿婆的汤水闻到都可以驱寒了。

       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里,喝一碗外婆的胡椒水蛇汤,浓香扑鼻,从头顶暖到脚心。偶尔咬到未煲碎的胡椒粒,轻口咬开,细细咀嚼,有汤料独有的药香,又有水蛇的肉香,出神入化的味觉感受层次分明,那份充满暖意的心满意足感,在外婆离开后也一起消失。

       外婆家在巷口,门前有一盏街灯。盛汤时,打开汤盖,在昏黄的街灯下,看着热气从煲里冒起,如一幅永不褪色的画,定格在我脑海里,永久保存在我的记忆里。

       八、守岁的喧闹

       除夕,是我儿时最期盼的节日。节前,大扫除,踮着脚尖擦窗户;选新衣,无非是桃红的毛衣或大红的蝴蝶结;备年货,花菇、鱿鱼、发菜、蚝士,缺一不可;添年花,盆桔大吉大利,水仙花开富贵,吊钟花上绕彩灯。

       除夕当天,贴对联,杀鸡宰鹅,拜神祈福。林老师亲自下厨,酱油鸡、酸菜焖鹅,各式各样意头菜,讨喜欢庆。饭后,摆上糖果盒,有自己包的油角,糖冬瓜、糖莲子、糖椰角、红瓜子、黑瓜子、巧克力、花生、利士糖……

       晚饭后,我和哥哥们去放鞭炮和烟花,有魔术弹、火箭、冷炮、沙炮等等。魔术弹飞得高飞得远,烟花在半空盛开的一瞬间,我们欢呼雀跃;火箭的冲击力最强,真的像箭一样飞出去,发出嗖嗖的声响;冷炮的威力最大,哥哥总要护着爱凑热闹的我,不让我凑上前,拧不过我,就抓住我的手一起去点引子,有时候会发出声音吓唬我,我这个胆小鬼,条件反射般地发出尖叫声,但哥哥们从不嫌弃;还有遗漏掉的沙炮,偶尔不知道是谁踩到,冷不防的一声巨响,引来多少惊叫声和欢乐声。

       12点,家家户户放鞭炮,迎新岁,跟爸妈拜年拿压岁的红包,和姐姐聊着聊着就睡着了。次日,被鞭炮声闹醒,跑出阳台一看,整个小巷铺满了红色的鞭炮纸,穿好新衣,跑到公园参加春节游园会,玩游戏,猜迷,看舞狮……

       孩童时,生活简单,物质缺乏,却温馨醉人。

       九、中秋夜的昙花

       中秋夜,家里都会在三楼的小露台“拜月光”。三柱清香,三杯浓浓的散发着荔枝香味的“月光茶”,一个柚子,一盒月饼,时令的水果和芋头菱角,要虔诚地拜完月光才能出去玩。我点着纸灯笼和小伙伴穿街过巷结伴同游,看张家放孔明灯,瞧李家妈妈炒石螺,去陈家吃板栗,在邓家门前用清水照月光,然后在水中找嫦娥和玉兔,还煞有其事地说看到桂花树了。玩闹中有人灯笼烧着了,有人鞋子跑丢了,有人手帕不见了,还有人把弟妹弄丢了,然后吱吱喳喳互相安慰一番后各自寻人寻物然后回家。

       此时,明月正中,清风徐来,我家的昙花正含苞待放。昙花种在一口盛水用的大瓦缸里,她的年纪比我还长,最鼎盛时,她一夜之间百花齐放,清香扑鼻,不孤芳,不自赏,不清冷,不自怜,与月色遥遥相对,洁白无暇的薄如蝉翼的花瓣一层层地环绕着花蕊,弯弯向上的花型,美得让人怦然心动,而她却美不自知,宁静淡泊,雅洁高远。

       家里的昙花中秋之夜必定花开,或多或少。这株瞬间惊艳的月下美人陪伴我一起长大,我仅仅给她浇水或修剪,她却给我留下无数个花开时静谧的夜晚,让我可以平息烦躁的心气,芬芳的回忆并没有随着她的离去嘎然而止,相反,她一直扎根在我的心深处,每年中秋悄然盛放。每年中秋,都会想起小时候,已经困得睁不开眼睛了,嘴巴还不忘喊着问昙花何时花开。

那些年,故乡的事

       十、竞渡的龙舟

       端午时节,家家插艾包棕子,然而,到渡口码头看赛龙舟才是重头戏。龙头上扎着红布,船头有赤膊的青壮年男子做鼓手,掌握着全队的节奏。哨声一响,锣鼓声、吆喝声,声声入耳。此时,只见水花激溅,船桨上下翻飞,参赛队伍齐头并进,一时难分高低。耳边隐约响起了《赛龙夺锦》。声势夺人的锁呐做前奏,铿锵的锣鼓紧追其后,让人沸腾鼓舞。

       小的时候,坐在林老师肩头看比赛,头上戴着小草帽,因为端午前后总会下“龙舟水”,既可遮雨又可防晒。长大后,和小伙伴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不顾危险,混到大前方看热闹,全然忘记了出门前,妈妈的再三叮嘱。其实,我常常搞不清楚到底哪支队伍夺冠,只是他们奋发前行,毫不气馁,拼到终点的精神,让我深深折服。

       十一、远足的清明

       清明前后会下着连绵不断的小雨,那叫清明雨,纷纷点点,是最天然的保湿面膜。荞头和切菜是最当季的清明菜,炒熟后用来做祭祖的包子,这种蔬菜特有的香味记忆犹新,离乡后再也没有吃到过这种味道的包子了。

       我们家祭祖是“行正清”,而且没有太多清规戒律,女孩子也可以上山。一路上我可忙了,既要留神好好走路不要陷入泥泞又要撑着雨伞,嘴里吃着哥哥们不时塞过来的野果子,手里还不忘采摘漂亮的不知名的野花。尽管每一次回到家都浑身湿透,我却乐此不惫,最夸张的一次是花太多实在腾不出手来拿,我就戴在头上,更无视旁人惊奇的目光,神态自如,一路高歌。小时候的清明节对我而言是一次远足的春游。我怀念这样的春游。

       十二、儿时的星光

       小时候的家,有一个小小的院子。院子里放着林老师亲手做的木桌椅,磨得光亮光亮的,一看就知道日子由来已久。放学后,我就在院子里写作业。院子边上种着丝瓜和葫芦瓜,随手摘下来就是一道美味的佳肴。夏天,院子里一片清凉,瓜棚下声乐韵飘飘。冬天,院子里洒满阳光,有时我会在庭院中踢键子,有时跳绳或跳格子。晴朗天气的夜晚,院子里铺满了皎洁的月色或灿烂的星光。雨天里飘着雨丝,仿佛可以纺出透明的丝线,做一件梦的衣裳。滂沱大雨时放铁桶在院子里盛水,用来浣衣或洗菜。

       房顶以前铺着瓦片,为了采光,每一行瓦片中都会间隔地铺上玻璃。我常常会隔着玻璃看着雨点在上面溅开的花朵,觉得世上最纯洁的花非它莫属。无根之水开着透明的花,花期短暂,只有一两秒的时间,稍纵即逝。每朵花没有固定的形态,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绝不雷同,清丽脱俗,悄无声息地盛开与结束,没有谢幕,不带一丝的留恋,简单如此纯粹。雨点落在瓦片上,滴滴答答,大自然天籁之声随风潜入夜,伴我入眠。

那些年,故乡的事

       夏天的傍晚,彤云弥漫,霞彩满天,色彩随着光线变动,云彩变幻,时光亦不再返!夜幕低垂时,把竹床竹椅搬到门外,大人拉家常,小儿从旁玩笑,,一会追划过的流星,一会追飞舞的流萤。星罗棋布,仿佛垫起脚尖就能轻盈起舞,纵身一跃,便能到星河中翱翔。

       十三、庭院的花草

       二楼的阳台,种满盆栽。月季与玫瑰是不变的女主角,粉的,白的,红的,黄的,此起彼伏地开着,从不间断直到寒冬的到来;妖娆的芍药,珍贵的兰草与山茶花,特别清高,从不争奇斗艳;神奇的风雨花,叶子芊芊,花开的时候,风中摇曳,特别惹人怜爱;从一楼爬到二楼的仙人掌,开过花,结过果,若有人得腮腺炎,必来我家讨几片掌叶敷用;攀爬的腥红的五星花,花骨朵朵,点缀在绿萝里,与嫣红的三角梅相映成趣;还有现时流行的不知名的多肉植物,随意散落在走廊边,把河滩上拾得好看的鹅卵石放在盆边作陪衬。

那些年,故乡的事

       

       三楼的阳台,有洁白高雅的茉莉花;有年后不舍得丢弃的年桔和水仙;姜花和美人蕉与昙花一样,种在盛水的大瓦缸里;有低调的米仔兰,夏夜后清爽迷人的芳香,是最天然的助眠香薰;还有紫苏与臭草,炒菜时加一把紫苏,祛寒和胃,夏日的绿豆糖水加入臭草,清热消暑;此外,还有含羞草,一碰就含羞合叶,无聊时可打发时间。

       三楼的阳台是我的小天地。在春季的雨天里,林老师利用这株美人蕉,教晓我欣赏《雨打芭蕉》的意境;夏日月圆夜,晚风清凉月色如水,我静心地发现,月光旁边的云朵是有七彩光晕的,所以只有《彩云追月》;天高云淡的秋季,《步步高》就是登高远眺时最好的诠释,夜里幽香浮动星空深邃,此刻正是《春江花月夜》;冬日暖阳里晒着太阳,可惜老猫不知所踪,《柳浪闻莺》或《花间蝶》谁更胜一筹,要看当时的心情了。广东音乐与我这个士生土长的岭南人密不可分,《平湖秋月》才是我和林老师至爱。

       四楼楼顶爬满了牵牛花,天蓝的,纯白的,紫红的,并肩齐开。常常有同学向我讨要牵牛花的种子。要天蓝的,却开出白花,我说白的纯洁;要纯白的,却开出紫红花,我说热情洋溢像你;要紫红的,却开出蓝花,我说蓝天常驻你家。其实我真的记不清哪种颜色的花开在什么位置?现在我还清楚地记起,当年我写牵牛花的作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向天空借来一点颜色,悄悄地抛开。

       回忆留在故乡的小城里,如今,小城面目全非。

       我留在这里,小城离我很近,这里离我很远。

       我再也回不去了。

那些年,故乡的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