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与观后感简书电影军迷

未见狰狞,恐惧却已深入人心——心疼《敦刻尔克》

2018-03-17  本文已影响478人  披尘掠风

奥斯卡变了。如果说当年《肖申克的救赎》输给《阿甘正传》是强强相遇,生不逢时。那么《敦刻尔克》输给《水形物语》,我真的不服。尽管奥斯卡评选常有审美好恶的理念冲突,但在以往评选中,我们仍能看到主体奖项那种不受拘束的开放、大度和超然独到。可如今,我却更多地感到了窘迫,那种文化观念不再引领主流风向,输出乏力所带来的窘迫。

家住昆明,好运能在真正的激光巨幕厅里欣赏第二品级效果的《敦刻尔克》,震撼的综合质感果然不负音响、音效和剪辑三个奥斯卡奖项的青睐。可我以为,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也应归属于它。至少,不该输给《水形物语》。言归正传,我们来谈这部令人惋惜的《敦刻尔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水形物语》相比,《敦刻尔克》的价值真的被奥奖评审会严重低估了

01

这部诺兰大神的作品好在哪里?特殊胶片模式奢侈的大场景还原,分路多线程穿插叙事,多视角定焦衔接。这些《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里已经烧脑无数次的拍摄手法是诺兰导演的招牌,再次出现并不新奇。2017年的战争大片太多,但说到直击内心的真实,非《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敦刻尔克》莫属,也就是说,能把这两部电影放到一起来比对参照的,说明你真正懂了战争中的人性,懂了军人的内心。

如今的中国观众习惯了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军人形象,于是《战狼2》的硬汉作派和英雄情结狠狠烧了一个暑期,《红海行动》又点燃了2018的春节档。在这样一些现象级的观影热潮之后,我却更愿意借《敦刻尔克》做一些孤独却有益的沉淀与思考。

2012年解放军内部观摩了一部叫做《金门战役检讨》的军事参教片,从军15年,这是唯一一部低下头沉思反思深思的内参片,因为不对外流传,所以有关细节也不便透露。但从战略设计、兵力配置、战术组织、勤务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刻反思。与此相关,我们记得朝鲜战争中坚守黄草岭的27军,记得黄继光生前所在的54军,记得彭德怀盛赞的38军,却鲜有人知道那个被范弗里特机械化兵团成建制围歼了的60军180师。

描述溃败是一个自揭伤疤的过程,还原溃败里真实、细微的人性很多时候更是自讨无趣。成王败寇,对于失败者而言,谁在乎你是怎么输怎么逃怎么死的呢?但《敦刻尔克》这么做了,也做到了极致。

反映越战(美越战争)的《全金属外壳》和《野战排》里,老兵们都不愿和新兵说话,因为新兵的生命非常短暂,活下来了才有交往的价值,否则上一秒刚交换了香烟,紧接着就把你开膛破肚断肢少脑的尸体放进黑色尼龙袋里。老兵不愿意为了这么快速的失去而伤心落泪,或者说老兵就是这么流着泪慢慢流干了泪。

在《敦刻尔克》里,伴随着清脆枪声倒下的士兵,斯图卡轰炸机横扫后的战场,被U艇鱼雷几分钟内就夺去的数百条人命,你说惨不惨烈。因为分级原因,这部电影没有刻意渲染血腥,但那种死里逃生、命悬一线,已经把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描绘得远超预期。看不到敌人,射来的子弹却无处不在,一个接一个撂倒逃命的士兵,穿过船壳一声声向你靠近。这种卡着喉咙的窒息远比面对面的近战搏斗还要惊悚骇人。

上船士兵的劫后余生,栈桥上士兵的绝望挣扎,为了求生的懦弱卑微。别用自以为是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他们,因为你没上过战场

02

枪声响起,所有士兵都向着安全的方向奔逃,这种毫无对抗决心的胆寒和恐惧渗入骨髓。翻过几道围墙到达友军阵地,枪声继续接踵而至,但士兵不在乎这个战场,只看到海滩边恍如另一个世界的一片生天。狼狈、懦弱、胆怯、逃避,败军之象在几分钟的快速切换中便已淋漓尽致。

来看陆地上的这位主角:海滩排队时有人对这位败兵喊“我们是掷弹兵”(精锐兵团),他只得离开;逃进避险小船,苏格兰高地团的战友也把外来户当作牺牲品处置对待;看到濒死伤患抬起担架就跑,力图蒙混过关尽早撤离;登上驱逐舰后先想办法走到接近舱门的地方为求遇险时首先逃脱。再看老船长一家救起的沉船幸存者,那可是一位军官,但同样逼迫船长快速返航,远离海滩战场,毫不顾忌仍在拼死搏命的战友生命。这些无处不在的算计,蔑视他人生命的言行丢人么?卑微么?下贱么?为了活着,只为活着,这样的愿望多么可怜可悲,尽管鄙视却又心疼的恨不起来。

老船长带着孩子们挽救了沉船上唯一的幸存者,他在阻止游艇返回敦刻尔克海滩的过程中使用暴力误伤了那个来拯救他们的孩子,并最终导致孩子失血死亡。这其实也是个悲剧而矛盾的角色。军衔显示这是一位年轻的少尉排长,很难想象他经历了多少可怕的事才离开海滩、逃离沉船、得到拯救。让一个死里逃生的人重回地狱,也许观影者会觉得他自私胆小,但他表现的依然是最真实的人性,依然会让懂得的人不忍对他批判,甚至在他感到悔恨时替他难过。

敬佩船长一家,尽管沉痛,却依旧宽恕了他,让他不知死讯,得以不带着罪孽离开。若说伟大,这是全片情感的升华点。看懂了这些强忍的愤怒、默契的对视、悲悯的宽恕,你才懂得战争中生命的不堪一击,才会原谅他们的卑微无助,才知道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比扎心的直白还要高尚。

在剧情反复切换的过程中,认真的观众可能会思考为什么空军飞行员那么英勇还要被地面的士兵责备?老船长牺牲那么大却为什么要原谅犯下错误的败兵?海滩上的士兵只想着争相逃命是不是道德素养太差?我来回答这些问题。

不列颠空战后,丘吉尔演讲谈及皇家空军飞行员的巨大贡献时说到“Never in the field of human conflict was so much owed by so many to so few”,这并不是说空军飞行员的道德素养就比陆军士兵高多少。首先,当一个人的努力动辄可以拯救更多人的生命时,他就会变的更无私更具有牺牲精神,这就是敦刻尔克海滩上飞行员真切感受到的使命感。而那位老船长代表的无数船长一心救人的念头,也使他们具备了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其次,当时的英德两军飞行员间保留了很好的骑士精神传统,即便是敌人被击落,只要跳伞绝不会实施攻击,甚至还会通报坐标救援。即使被俘,在集中营里享受到的也是最高的待遇水平。

反观陆军士兵,天上一小时纵然危险,但陆上一周、一月的跋涉,衣服破烂、蓬头垢面、食不果腹就是他们真实的生活,诺兰用两个场景进行了描述,一个是士兵上船喝茶吃面包后马上放松下来的情绪,再一个就是男主几次想找地方方便却一直没能如愿,可能有观众看到这里还会笑场,但那种尴尬和无奈,每个当过陆军步兵的人一定能感同身受甚至泪目。快点离开这个地狱,一定是深陷泥泞血海的陆军士兵都会有的真实感受。

顾全大局的指挥官,英勇无畏的飞行员,胸怀大义的老船长,没有他们的平衡,《敦刻尔克》的色调会过于晦涩阴暗

03

皇家空军飞行员宁愿耗干燃油放弃返航战斗到最后一刻的情节是整部影片里最硬气感人的部分。仔细对比,《钢锯岭》中的医护兵再救一个、再救一个,《敦刻尔克》里的飞行员再飞一会儿、再打下一架。救赎的方式不同,但精神却同样伟大。

空战是影片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也是最考验眼力的部分,这里首先要留意影片开始的水印字幕提示:陆上一周、海上一日、空中一小时。也就是说,空战镜头被剪辑切入到陆海空对话最焦灼紧张的那个时段里,起到了带动节奏助推高潮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反复切换,同一环节通过不同视角重现倒叙,如果不先介绍一些航空器识别基础,真的太难看懂影片。接下来我将对影片中出现的部分战机做一个简单介绍。

英国皇家空军

1.老船长驾游艇前往敦刻尔克的途中天上对向飞过的双引擎飞机,老船长说“自己人”,那是一架英国哈维兰“蚊”式轻型侦查\轰炸机,应该是刚刚完成航拍侦察任务后返回英国基地。英国皇家空军蓝白红三圈机徽和德国空军黑色铁十字机徽是重要的区分标志,观影中可以快速辨识区分。

2.支援海滩撤离的皇家空军采用了三机编队(通常是长僚机双机编队,但考虑到跨海长途作战,防止其中一架因当时常见的机械故障中途返航而多了一架备份机),使用机型为劳斯莱斯.梅林“喷火”式战斗机,比老船长的长子牺牲时驾驶的“飓风”式性能优秀许多,也是整个二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最优秀的主力制空战斗机。

从上至下分别是英国皇家空军“蚊”式侦察/轰炸机和梅林“喷火”式战斗机
德国空军

1.刚开始轰炸突袭海滩的是容克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因为起落架为固定式无法收放,加之对地攻击的特殊鸥式下单翼布局,该机俯冲时会发出尖啸的次声,于是也被盟军恐惧的称作“尖叫死神”。

2.之后多次与英国空军格斗的单引擎战斗机(黄鼻子)是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在更先进的福克沃尔夫FW-190和喷气式的梅塞施密特Me-262出现前,在1939至1943年间一直是德国空军最精锐的战斗机。德国空军二战期间最著名的王牌飞行员,两年时间击落158架敌机的汉斯.约阿希姆.马尔塞尤就是通过这款战斗机实现了不可思议的战绩。

3.皇家空军飞行员两次攻击坠毁的双引擎德国轰炸机为亨克尔HE-111轰炸机,是德军二战中产量最高,同时也是使用最频繁的中程轰炸机,因为只能水平投弹且航速较低,所以两次作战中均由两架BF-109实施护航。

自上而下分别是德国空军容克Ju-87俯冲轰炸机、梅塞施密特Me-109(Bf-109)战斗机、亨克尔He-111水平轰炸机

04

介绍完基础知识我们再来理顺空战情节脉络。英国皇家空军三机编队第一次作战遇到德国空军的一个双机战斗机编队,二、三号机合力打下了德军一架,但之后英军一号机通信中断,水面有红白蓝三色尾翼旗的战机残骸漂浮,说明德军另一架战斗机同时干掉了英国空军的一号机。之后英军二号机接任长机指挥并要求抬升高度,台词里说到宁愿多消耗燃油也不想被偷袭。

我们知道飞机飞行既依靠自身动力向前方的牵引力同时需要空气提供的抬升浮力,二战时的战斗机动力水平不高,飞行高度有限,通常在对流层和平流层间作战,向上抬升至平流层后空气稀薄,虽阻力较少但浮力也一并减小,动力负荷增大自然就多费油,但因为获得了高度优势一方面更容易观察战场态势不容易被偷袭,一方面获得了俯冲攻击时的动势能转换优势,可以以更高速度打击对方,所以这句台词有一定的技术渊源。

再次进入战场后,英军战斗机打掉了德军轰炸机及护航战斗机,我们发现英军飞行员总想首先攻击轰炸机而尽量不碰护航战斗机,这里也有一些概念需要解释,因为只有德军轰炸机的炸弹能炸沉英军大型舰艇,所以战术上轰炸机的目标价值更大;另外,德国空军把技术最优秀的尖子飞行员编为“游击猎手”专打对方战斗机,而把技术一般的新手派来给轰炸机护航,所以打下一架轰炸机远比打下一架“菜鸟”战斗机也更有价值。

有了以上铺垫,接下来就可以把多视角混剪,时间线重叠的陆海空反复切换烧脑部分来做一个梳理了。当时没看明白的朋友如果感兴趣,可以对照着我这份线索再去看一次:

1.陆地上的两位士兵主角与苏格兰高地团士兵躲进了搁浅小船,却被德军的不断射击造成舱体严重进水失去航行能力,涨潮后被海水带入浅海却即将沉没。

2.老船长的小游艇全力救起了迫降后的僚机飞行员,之后德军轰炸机投弹炸沉了附近的驱逐舰导致燃油泄漏,皇家空军长机飞行员追击德军轰炸机时被德军护航战斗机骚扰被迫先打掉了战斗机,之后继续追击轰炸机,但油料已经见底别说返航降落都变的困难。

3.老船长的游艇救起了被击沉驱逐舰和搁浅小船上逃出的部分士兵,之后英军长机击落了德国轰炸机,轰炸机坠毁引燃了泄漏燃油导致许多英军幸存者被烧死,而英军长机完成任务后耗尽了最后燃油,只得滑翔飞行寻找海滩迫降。

4.紧接着出现了两个烧脑的并行镜头切换镜头,一边是德军战斗机要攻击老船长的小游艇,这是之前护航机里幸存的一架黄鼻子BF-109战斗机;另一边则是攻击海滩的JU-87俯冲轰炸机准备炸沉刚刚准备启航的英军驱逐舰,老船长用丰富经验规避了战斗机,皇家空军战机利用最后还保有的滑翔动力击落了俯冲轰炸机,虽然镜头反复切换,但务必记住这里是发生了并行的两个独立事件,彼此不再有关联。

空战戏码虽然只有一小时,却成功串联了全片最为紧张的剧情,看懂了空战就理顺了脉络,反之则一定一头雾水

05

理顺了最烧脑的空战环节,其它细节不再赘述。如果要说诺兰输在哪里,也许也就输在了对情绪和场面调度过于精益求精之上。《敦刻尔克》是一个离我们今天已经过于遥远的时代,一个过于陌生的战场上发生的故事。战争题材本就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观众对历史、军事有一定的基础。加之诺兰导演那种下大功夫把简单情境往复杂里拍的特殊叙事手法。历史题材又还不同于科幻题材的脑洞全开,肆意妄为。于是对于绝大多数受众,以及奥斯卡奖评审而言,啃透它也确实不易。恰如观影结束离开影院时听到一对小情侣的对话“好乱啊,看不懂”,“要看懂干嘛,看打得热闹就好啦”,“可是打得也不热闹啊”。

最后想说的是,没经历过生死抉择不要妄谈高尚牺牲;没经历过失去和孤守也别说懂得珍惜。《敦刻尔克》在战争中个体的真实性和矛盾性上进行了极有深度的挖掘,这样的尝试客观而中立,晦涩却中肯。胆怯、自私、勇敢、无畏,每一种状态都是我们最真实的写照和日常,每个人身上都杂糅着这些元素,无非比例不同。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我们该为何何为?这样的尝试尽管声音微弱、注定孤独,但我都一定力挺到底。感谢诺兰导演的思考与付出,虽然奥斯卡失利,但在我心中《敦刻尔克》依然是2017年最棒的电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