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做园丁不做木匠

2022-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做父母容易,做好父母难。

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十几年前我就读过,可如今在如何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妈妈方面,我依然还在焦虑中,常常因为当下孩子的行为或成绩否定自己,因为看到周围的别人如何如何而推翻前一天还坚定不移的想法。换句话说,我依然没有一套我认为适合我的家庭亲子关系的理论性的体系,或者说缺乏认真践行好理论的一以贯之行动力。

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和三个孙辈的祖母,也一样感到困惑。为此,她写下《园丁与木匠》,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养孩子虽然没有万能公式,但也有可复制的方法和原则,让父母不焦虑,帮孩子找到成长的内在动力。

每每都到这类育儿的家庭教育类的书,听到很有见地的观点,对我而言都是一种抚慰,让我从岔路口及时回到理智科学轨道上来。

书中明白指出:孩子不仅比成人更善于学习,还充满了创造力,跟成人相比,孩子更像科学家那样学习、思考。

作者提出了两种类型的父母:园丁型和木匠型。这让我想起了尹建莉老师的关于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比方,她说打理、学习语文就好比打理一座花园,其他学科就相当于花园里的各种果树,将花园打理好了,园子里的各种果树自然而然就能结出累累硕果。

深以为然。

高普尼克的这两个比方也是相当精准形象——

木匠型父母是在打造出符合某种标准的模范孩子,而园丁型父母是在培养出适应未来各种环境的孩子

仔细回忆一下,我许多时候的凌乱或不淡定就是因为觉得孩子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常规的标准,不如设想中的目标那样模范。我是妥妥的木匠型父母。

园丁型父母要做的,就是给予爱,给孩子创造一个成长所需要的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孩子的生命层层绽放,在这种环境中,成长为能够适应未来变化,适应其他各种环境的人。

不少家庭教育类的书籍都提出了“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观点,也提出了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力,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就要提供这样的环境,父母先做这样的人。

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先做别人家的父母

“原件”厉害了,“复印件”才不孬嘛。

就是我们不够优秀,本身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到优秀,所以才处心积虑的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自己不曾实现的愿望梦想的强加到孩子身上。

这应该是天下绝大部分父母都是木匠型父母的心理机制吧。

木匠式父母就像在打造一把好的椅子,要把孩子按照图纸打造成一个精美的工艺品。木匠要精心地测量,果断地下手,让木材最后变成符合最初计划的一个成品。所以木匠型父母会到处寻找各种培养孩子的秘籍、方法、实操手册,把孩子框进这些模具里面,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后就会一辈子落后,无法成为自己设想的、图纸中的样子。

哪怕图纸设计得再精妙,父母的打造手艺再精良,都只是塑造孩子的外在表现,而且一把椅子被制作出来之后,就不会再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了。

但孩子天生是杂乱的。这个“杂乱”,其实就是充盈着的好奇心和不断探索学习的能力,这种杂乱让孩子和成年人不一样。如果说成年人是一棵规整笔直的普通松树,那孩子就像是一棵弯曲多枝杈的珍贵楠木,如果硬要掰成木匠们想要的材料,需要不断地修形,把所有的个性一一消除。

这就是小孩儿在大人眼中常多动爱制造“祸端”的主要原因。

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个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孩子,可以蓬勃发展。

我们的工作不是去塑造孩子的思想(其实思想哪里可以塑造,思想是自己在合适的土壤里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但我们往往是不自量力的想要控制),而是让这些孩子的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

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怎么玩,而是给他们玩具,然后在孩子玩过之后,再把玩具捡起来就行(我就常常因为孩子玩玩具之后一地狼藉而批评他,甚至禁止他再玩儿,其实是我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用过东西再放回原处的习惯环境,让他模仿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是可以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学习(真正的差别就在这里,想放设法让他们自己学习,点燃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合格不合格就此兵分两路)。

保护孩子的童年,让孩子尽情地浪费时间,本能地学习。

尤其是听到“浪费时间”这个词,我才明白我们都是太心急了,打着所谓爱的旗号,行的是破坏孩子本真天性的实质。暴露出“不会爱”“不会付出真爱”真相。

没关系,本身养育孩子就是一个超级复杂的问题,如何做父母这堂人生大课其实我们都没有经过培训就持证上岗了,那就边养育边学习。

放下焦虑,虚心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要认识到养育孩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园丁型,一种是木匠型,努力让自己脱离木匠型,向园丁型迈进。

努力做园丁型父母,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为孩子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多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感受他的需要,不能不管孩子乐意不乐意就按照模具去打造孩子。

时刻谨记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的学习不是通过教养实现的,而是通过探索和试错、模仿、听讲这三种方式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

忍住动辄就评判、就介入、就指手划脚的冲动,不去雕刻孩子的人生,而是在一系列的矛盾当中寻找平衡,给孩子爱,给孩子足够的保护,让他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学习,从而成为他真正的自己。

想做好父母就要做园丁,而不是木匠。Ycy389--061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