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宋史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

一起读《王安石传》吧 1

2020-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长明__

代序

王安石不是不讲义理,他只是反对空谈义理。

王安石讲求“学以致用”,认为在内修养德行,在外经营国家、实用于民的,才是学术。

梁启超评王安石:“其德量汪然若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

绪论

“成汤之于伊尹,高宗之于傅说。”

成汤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就是常说的“商汤”。伊尹是厨子出身,但很有能力,“治大国若烹小鲜”,得到商汤的信任。

傅说是殷商时期辅佐高宗武丁的丞相,成名前只是个砌墙造路的奴隶(《滕王阁序》中的“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两人一起开创了“武丁中兴”的盛世。

成汤+伊尹,高宗+傅说,都是英明的君主+贤能丞相的范例。

对比宋神宗+后来也成为丞相的王安石。

接手一个已经走向衰落的宋朝,神宗迫切地想翻身,达到仁宗时守成、太祖太宗时强盛的水平,成就一个中兴的盛世。

在这一点上,他与王安石君臣相得,都有推进新法的胆魄。

《宋史》是在元代人手里完成的。

所以其中很多材料源自于传闻、官僚私藏,混乱很多。

《四库全书提要》云:“它的主要目的和意图是以表彰古板、迂腐的道德为宗旨,其他的事都不太留意,所以错乱谬误之处多得数也数不清。”

PS:二十四史不能不信,也不能尽信。其他也是一样。

宋徽宗、宋钦宗时的祸乱是蔡京造成的。蔡京被任用,则是司马光推荐的,而杨时(龟山)的升迁又得益于蔡京。

神宗一朝后,有很多官员、文人喜欢把宋朝的败亡归结于蔡京乱权和王安石变法。

蔡京,就是那位怂恿徽宗玩花石纲的“人才”,在丞相位置上四起四落。

他不仅给皇帝搜罗天下奇珍异宝、大建宫殿,还乱改盐钞法,让百姓手里的“旧钞”统统作废,一朝身无分文,逼得百姓投水或者吊死。

说实话,就这水平,把王荆公跟他放在一起,特别掉价!

梁启超先生为了反驳这种言论,找到《王荆公年谱考略》里一段南宋无名氏的话。

大意是,“王安石受到诬蔑千年以来不能真相大白的原因,就在于元祐年间诸位先生的后代子孙,以及苏轼、程颐、程颢兄弟的门人故吏制造了这些耸人听闻的故事。”

赵宋时期文盛于武。而文可以乱法,想想也不是没有道理。

PS:林语堂先生的《苏轼传》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有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